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冠任 《各界》2014,(8):6-9
1937年底,贺子珍与毛泽东分手,她成了离婚女人。昔日在一起的战友几乎都回国了,在异域的贺子珍显得更加寂寞了。为了排遣寂寞,贺子珍更加努力地学习,努力地工作。 为了使自己开始一种新生活,她决心把自己改换一下形象,一天,她来到理发店,把自己直直的秀发烫成了这时在苏联很流行的卷发。贺子珍本来就长得端庄娟秀,她这么一收拾,更显得风姿绰约,加上她在苏联这几年的文化熏陶,言谈举止间透出魅力女人的风姿,与以前的她简直判若两人。30岁的贺予珍焕发出的是一种健康的、成熟的女性美。  相似文献   

2.
王树人 《党政论坛》2008,(14):50-51
毛泽东曾有“毛奇”的雅号。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常对同学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因此,同学们就送给他一个雅号叫“毛奇”。其实,“毛奇”是德国一位富有文韬武略的著名将军的名字,同学们给他取了这个语意双关的雅号,表明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已志向非凡,才华超群。  相似文献   

3.
随着“毛泽东热”在大陆的升温,大陆许多商家都唱起“毛泽东生意经”,靠毛泽东这个名字招徕滚滚财源。毛泽东这个名字胜过许多世界知名的品牌,他的政治知  相似文献   

4.
杨银禄 《各界》2010,(10):10-12
江青与李敏 李敏,1937年冬生于陕西延安(为贺子珍所生),1940年前往莫斯科,随母亲贺子珍一起生活。第二年,德国入侵苏联,她们母女的生活条件变得异常艰苦。1949年春夏之交,李敏随母亲回国,暂住沈阳。同年由姨母贺怡带领,重新回到父亲毛泽东身边。  相似文献   

5.
黄俞康  吴文刚 《各界》2008,(9):17-21
毛泽东的一生,前后有十个儿女,除后来众所周知的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外,其余六个子女因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或长征途中,先后不幸夭折或失落民间.而这六个孩子中,除毛岸龙是杨开慧所生外,其余五个孩子均为贺子珍所生,然而这五个孩子除长征中生下一个女孩下落不明外,其余都没能活下来,毛泽东与贺子珍共六个子女,在他们身边活下来的,只有李敏一个.……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泽学 《理论探讨》2008,3(1):105-109
"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以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的两个概念.那么,毛泽东本人对它们有何看法呢?据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爬梳,揭示了毛泽东对这两个概念的基本态度,反映了一代伟人对待这一问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门新的学科分支——比较人才学.希望通过介绍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帮助。西方国家没有“人才学”这门学科。他们只有“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这门学科。“人才学”这门学科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才在中国国内出现和兴起的。“比较人才学”这个名字是1992年我取的。当时我还商请原杭州大学外语系主任鲍屡平先生为它取了一个英文名字—comparative talentology。1998年我又拜托原浙江医科大学的张贻瑾教授去北京登门请教她的老师一北大李赋宁先生,问取这个英文名字可不可以,得到他的首肯。  相似文献   

8.
1 毛泽东晚年的忧患意识既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忧患传统 ,又光大了他青少年时期以及中年忧国忧民的思想。然而 ,将其所忧所患同党、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与前途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才是毛泽东晚年忧患意识的本质与出发点。毛泽东为了防止中国历史上“落后挨打”历史悲剧重演 ,他晚年非常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主观因素的限制 ,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道路。而当毛泽东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发生矛盾时 ,这种避免“落后挨打”的忧患情绪就演化为“急于求成”的思想倾向。毛泽东晚年又忧患“富变修”…  相似文献   

9.
双传学 《理论探讨》2007,2(3):157-159
能否科学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关键在于是否有科学的方法。文章对目前存在的“用价值判断分析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动机,用事实判断分析大跃进造成的后果”这种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总结“大跃进”的深刻教训时,既要分析毛泽东在设定“大跃进”目标时留下的教训,又要分析毛泽东为实现“大跃进”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在所采取的手段、途径方面留下的教训,更要历史地分析“大跃进”的失误哪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毛泽东精密筹划,实行制度变革,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三农”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土地制度变革、组织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分配制度、技术制度革新等四个方面内容。毛泽东的“三农”思想为我们今天认识和处理“三农”问题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继兴 《党政论坛》2010,(20):22-22
“头上刚长了一点草” 1953年底,毛泽东去杭州,负责保卫和饮食起居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陪同毛泽东吃饭。席间,公安部长罗瑞卿对王芳说:“王芳,我建议你把‘芳’字上的草字头去掉。这个名字容易搞混,许多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你是女同志呢。”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没有搞头”,主要原因是有“三难”。一是难写,二是难发表,三是难读(没人看)。对此我不以为然。毛泽东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想就如何变“难”为“不难”来谈谈自己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体会。先谈谈“难写不难写”。我以为,能不能写出东西来,主要看自己有没有心。我原是上海知识青年,熟读过社会这本“无字书”,以后又在报社工  相似文献   

13.
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和震动。心态,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反映,对社会改革也必然作出迅速的“反馈”。 (一)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青年的心态总的来说是从封闭稳定型向开放变动型转变。几度春秋,几经惆怅。“两极”分离,“两道”拥挤,“两化”升温,“两型”转体,清楚地建构出当代青年政治、择业,交往、婚恋心态的整体模型。当代青年的政治心态随时代变革而全面震颤,他们的政治意识明显演裂成两个极端——高涨与滑坡。毛泽东重新走进青年的精神世界。回首往事,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于这一代青年学生来说显得既熟悉又陌生。他们从父兄的谈论中,一百遍、一千遍地听说了这个名字。他的丰功伟绩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灌输于青年头脑中。改革时代的政治风雨冲淡了毛泽东的画面,对毛泽东  相似文献   

14.
刘洪伟 《侨园》2015,(Z1):95
历史上,毛泽东酷爱《红楼梦》是出了名的。何以见得?请看以下几件事——他经常谈及《红楼梦》可以说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就爱上了《红楼梦》。毛岸青、邵华合著的《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一文中说:"《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爸爸在少年时代就看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毛泽东不但喜欢读《红楼梦》,而且有较高深的认识。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向贺子珍谈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有不少人由于对毛泽东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法制斗争实践和法制思想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未作历史的全面的深入研究,仅根据毛泽东五七年“反右”斗争以后“左”的错误的严重发展,以及晚年的人治倾向,“文革”对法制建设成果的大破坏,就轻率地作出片面化简单化的结论:“毛泽东在法学理论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在法制实践方面,没有什么贡献”,“一直搞的是人治”。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特此作些分析说明。一、必须解决的几个研究方法问题多年来,人们其所以产生对毛泽东法律思想及其法制实践的主观片面认识,有着研究方法和思…  相似文献   

16.
他当时是热血沸腾地报名的,没有告诉父母,也没有告诉同学记者对面的这个小伙子,是有1.7米身高的广西医科大学大三的学生,他叫“微尘”。他说为自己取这个化名,是因为青岛有一群叫这个名字的人,他们做好事不  相似文献   

17.
刘兴雨 《各界》2010,(4):91-92
一般人提起孙中山的异性伴侣,往往只提早年的原配夫人卢慕贞和晚年的宋庆龄,而不知道这中间还有一位重要的女性——陈粹芬。就像提毛泽东的伴侣,过去也是提两头,略中间,文革中,人们只知道早年的杨开慧和晚年的江青,而真正伴他走过长征的贺子珍就淹没在历史的记忆中了。后来,毛泽东作古,  相似文献   

18.
一、何为“中国道路”中西学者对“八大”认识上的不同观点   八大作为中国社会转换过程中的一次重大会议,国内外学者都给予了足够的注意。但是 对八大的评价上,中西学者的看法相去甚远。中国学者 (以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为例)认为,“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 初步成果。”这一论断,肯定了八大寻求中国道路的重大贡献。中国学者认为,八大的路线 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正确反映。《七十年》以“八大和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为标题,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曾有"毛奇"的雅号。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常对同学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因此,同学们就送给他一个雅号叫"毛奇"。其实,"毛奇"是德国一位富有文韬武略的著名将军的名字,同学们给他取了这个语意双关的雅号,表明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已志向非凡,才华超群。  相似文献   

20.
包雷 《学理论》2009,(5):105-107
首先谈一下关于“知青文学”的定义。笔者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无力对此下精准的定义,只能根据经验性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知青文学”是特指反映“文革”时期置身于“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代知识青年的生活命运的文学作品(也延伸至“文革”结束以后的“后知青时代”及其子女的生活命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其中有曾是知青身份的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还有大量非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这类“民间”知青文学作品主要以“知青网络文学”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