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1 毫秒
1.
政治效能感、政府信任对公民政治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政府网站的普及应用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新的契机,但迄今仍缺乏关于政治效能、政府信任对政府网站公民参与行为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以重庆、武汉与天津三个城市(区)的普通公众为调研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政治效能、政府信任对公民在线参与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政府信任、内在效能感、回应性能够直接促进政府网站公民参与行为,其中回应性的作用最为重要.政府信任在内在效能感、外在效能感与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中呈现出部分中介作用,而对认知度与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则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此外,外在效能感、认知度、回应性能够显著增强公民的内在效能感.内在效能感在外在效能感对参与行为的积极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2.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电子政务则被当作扭转政府信任危机的一种解决方案被提出,因此,辨析中国情境中电子政务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并探寻背后的作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研究了电子政务对政府信任影响过程中政府透明度感知的中介作用及社会公平感的调节作用机制。通过对2629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电子政务的使用和推广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政府透明度感知水平,而政府透明度感知对公众的政府信任水平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电子政务对政府信任的正向形塑效应正逐渐显现;电子政务对政府信任的提升作用部分归因于政府透明度感知的增加;就政府透明度感知对政府信任的促进作用而言,公众的社会公平感具有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3.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程。在日益丰富的政治参与研究中,一直缺失针对民众政治参与观念的系统研究,且不了解民众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情感和认同倾向。文章从认知、情感和认同等三个维度,系统构建中国民众政治参与观的概念框架与测量工具,并利用系统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在参与认知方面,与研究者主要从民众影响政府决策角度的界定不同,民众多从其与政府互动的双重视角理解政治参与;在参与情感方面,民众的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都偏低;在参与认同方面,对公民行动、接触型参与和沟通型参与的认同度较高,但对抗争型参与的认同度较低。借助潜在剖面分析方法,验证了民众参与观类型学的理论模型,发现同时存在“传统臣民”“依附主义者”“潜在抗争者”“准公民”“模范公民”等五种观念类型。总体而言,参与型文化正在中国民众中形成,但与政治参与观发展的理想状态仍有落差。这些研究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观、推动政治行为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政治参与不均衡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考察工作单位市场化程度对个体政治参与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市场化进程中民众的政治参与模式。对中国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可从单位性质的角度扩展政治溢出理论的解释效力。根据参与方式的制度化程度,可以把政治参与划分为高制度化、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三种类型。单位市场化程度对个体的政治参与水平存在抑制效应;公有制企业和私营部门中个体在高制度化政治参与上的差异极小;单位的市场化水平越高,其中个体的政治效能感越弱,政治参与水平也越低。政治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在低制度化政治参与中表现突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单位的市场化水平对个体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感的抑制效应依旧存在,但有所减弱。应该提升私营部门员工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5.
成本和收益是影响民众政治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互联网将降低民众政治参与的社会化成本和活动成本。网络信息技术也将使民众的利益要求得以便捷地输入政治体系,而电子政府则使民众利益要求得到保障。在良性互动过程中,民众的政治效能感、政治信赖感和政治责任感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政府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主张。在公民政治参与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明确政府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主导责任是当务之急。政治参与的有序展开同政府自身的明确定位和积极引导直接相关。所以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角度发挥政府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引导、规范功能。政府要在党的领导下,形成政治参与过程中政府、民间组织和公民之间共向的发展趋势,力求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与政治效能感在理论上有密切联系,但在实践中志愿服务类型丰富多样,志愿者体验千差万别,志愿服务在一般意义上对政治效能感究竟有无影响,如何影响,这一问题在政治文化视域、志愿服务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对P大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发现从事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内外部政治效能感,赛会志愿服务的作用尤为显著。志愿者在服务中获得的政治认知、政治信任、参与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影响路径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上述发现丰富了人们对政治效能感影响因素和志愿服务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对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政治参与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此,我们需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推动农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的政治参与素养;加快农村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作为制度,民主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而我们党自革命时期就开始推行的群众路线,正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政治权利。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不仅扩大了民众政治参与的主体,推进了民众政治参与的规范性,并增强其有效性,从而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水平,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序、规范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府决策民众参与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探索,不仅可促进法治政府的建设,而且可促进政府决策科学性、民主性的实现,对整个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时下政府决策运动化、形式化的诟病,我们从实际调研出发,对其中所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政府决策民众参与应该坚持法治化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11.
提高公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非政府组织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既能增强民众的公民意识,使其自主和理性的参与政治,还可以通过关注弱势群体、监督权力的运行,降低公民政治参与的无序性。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发展和壮大非政府组织,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与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林 《理论探讨》2001,(1):83-84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即扩大人民民主。强化政治参与是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目前情况下 ,正确认识执政党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 ,政治参与为执政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政治资源 ;另一方面 ,执政党的建设又为扩大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政治稳定和改革开放,始终把对政治稳定的追求和对改革开放的推动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政治稳定中实行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中维护政治稳定.我国的政治稳定表现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巩固.民众的政治认同水平高,政府的社会化整合能力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序.而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是坚持发展经济,关键是坚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保障是全面建设法治国家,重要条件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困境与发展:行政服务中心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服务中心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也深受自身职能范围、业务流程、审批利益、发展前景等问题的困扰;推行电子政务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举措,也是支持政府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效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相互冲突,当前应该将行政服务中心纳入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框架内,由"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完成本来由行政服务中心承担的绝大多数公共服务,从而提升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5.
尹婷婷 《学理论》2012,(23):25-27
大学生群体接受高等教育,富有热情、知识和能力,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他们的政治参与对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有序地政治参与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以 Y 参与模型为基础给出引导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以及具体措施:扩大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范围;扩大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渠道;培育大学生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的意识;培养大学生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的政治知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可以起到缓和现代化对政治体系带来压力的作用。实现政治参与的自主、自动 ,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民主化、合法化需要政府具有能力。在推动有序的政治参与形成的过程中 ,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自治的成熟。从政府主导到社会主导是政治参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问题是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浙江省为样本,考察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差异。研究发现,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差异使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产生差异,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的政治效能感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城市户口居民的政治效能感高于农村户口居民;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亦使政治效能感在社会、经济等个体特征在不同户籍类型或不同居住地的人群中表现可能完全不同。为提高农业户口居民、农村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有效性的自我评价,应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契机,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农民参与渠道,提高农民参与能力,积极回应农民诉求。  相似文献   

18.
基层人大选举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大议题。参与基层人大选举是公民基于整体生活质量、政府工作表现认知的行为选择。考察民众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与基层人大选举参与关系的6579份全国性调查问卷显示:民众政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均对基层人大选举参与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民众生活满意度在政府满意度和基层人大选举参与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尽管政府满意度高的公民参与基层人大选举的概率更高,但这一差异不完全由政府满意度造成,还受到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的影响。为此,要从认知重构、注意力引导以及互动情境营造入手,促进公民的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转化为其基层人大选举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双重性的政府回应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世界上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我国公民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改变了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伦理缺失、非法参与扩大以及非理性参与等诸多问题,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效应对政府回应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刚性网络法制的规范、柔性网络伦理的生成、网络道德监控机制的约束以及政府对市民社会的推动等是政府回应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正负面效应,促进其理性、有序、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青年的政治参与正向显著影响幸福感,自我效能的三个代理变量中能力自信、胜任力和成就感也会显著影响幸福感,并且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造成青年政治参与、自我效能对幸福感的作用不同。为此,政府要高度重视青年政治参与,尊重青年政治参与的意愿和诉求,广开参与政治渠道、扩展青年政治参与空间、充分保障青年阶层流动性,此外要包容青年对既定规则创造性破坏和创造和谐宽松的政治环境,充分释放青年的自信心、胜任力、成就感,最终提升青年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