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立佛教学说并使之流传发展千年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奥妙在何处?原始佛教如何在婆罗门教控制下的印度一路走来,即使脱离创始地依旧能在世界各地立根发展。"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学说的创立的思想渊源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指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试通过对佛传的解读结合历史研究资料多角度对释迦创教的原因和佛教发展。必然性做出分析力图使佛教的产生脱离神话色彩从而证明原始佛教思想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4)
宋代佛教以禅学为主,士大夫中参禅者人数众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北宋佛教政治伦理的儒学化走向。大慧宗杲所提出的"菩提心即忠义心"是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的典型,将佛教推入世俗生活,推向王道政治,开启了佛教政治伦理的新篇章,不仅调和了儒佛关系,更为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元和就中唐儒佛关系史而言,很有典型意义。安史之乱以后伴随国家政治权威的失序,思想领域内也发生着激烈的论争和调整。儒家士大夫对李唐王朝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三教并奖的政策开始做出了理论上的反思。在儒佛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的大趋势下,元和间的士大夫内部逐渐衍生出了两种佛教观。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方,视佛教为"异端",要求反制佛教,清除佛教的现实危害,重塑儒家的思想权威和秩序。以柳宗元为代表的一方,积极寻求儒佛义理的契合之处,要求"统合儒释",从佛家理论中寻找可供儒门利用的思想资粮。儒家士大夫如何处理自身同佛教的关系,是中唐三教关系中颇为多彩的一页。试图比较韩、柳二人的佛教观,以展现两种观念的契合、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4.
胡志方 《学理论》2014,(20):148-149
萨满教作为原始宗教,与佛道等成熟的宗教一样,都存在"神通"现象。但萨满教对待神通的态度,与佛教、道教都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萨满力图求取和运用神通。佛教对神通持存而不求,知而不用的淡泊态度。道教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曾非常重视神通的获取和运用,但随着内丹派及丹法成为道教主流,其对待神通的态度逐渐与佛教趋同。从本质上讲,萨满与佛道都在追求"通天彻地",而神通,则是萨满与佛道接通天地万灵的神秘渠道。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治国理念,其思想根源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佛教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儒、道、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极,其立意和宗旨虽各有不同,各有侧重,但共同具有"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承继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
东晋名士是佛玄合流中重要的角色之一。一方面名士都有着深厚的玄学背景,在接触佛学时不可避免地会以玄学的思维来分析理解,主观上促进了佛玄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名士相较于名僧更易于为世人所接受,他们活跃于世俗之中,所讲所写比名僧更接近于当时世人的思考方式。其中孙绰的《喻道论》和郗超的《奉法要》是这一时期名士崇佛的代表作。前者着重从理论上介绍佛教;后者则从具体修习方法上指导居士修行。两部作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研究这两部著作,有助于还原东晋时期佛学和玄学思想大交融的盛况,也有助于理清佛玄合流初期社会知识阶层思想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彬  王美力 《学理论》2013,(9):48-49
道教和佛教不断发展兴盛,儒学的"独尊"地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佛道二教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三教纷争的问题,各派学者各自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是这些观点都不是站立在儒学的立场上提出来的。王通自幼受儒学熏陶,勤奋好学,以振兴儒学为己任。将其"中道"的观点,合理地运用到了如何处理三教关系上面,明确地提出了"三教可一"的主张。这是第一次在儒学的立场,吸收和借鉴佛、道两家的思想,兼容并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也对后世的宋明理学家在处理三角关系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2)
佛学思想博大精深,"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在佛学义理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心性即心之本性,心有清净分、染污分,而佛学中转染成净的践履思想使佛教心性本净说成为佛教思想的主流。谢灵运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其山水诗的创作中,包含有丰富的佛学思想,这从谢灵运诗歌的意象、韵、律、味等方面便可显现。  相似文献   

9.
佛教认为人是兼具善恶两性的,在此法理下,池田大作提出了"人性革命"的思想,透过"善恶不二"的人性观,在道德哲学的范畴中,对"人性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实现途径进行研究,从中探寻池田大作具有先进性的德育理念,并结合我国德育的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中,对我国德育工作有很大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8)
以陈来先生对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的理解为基础,主要讨论其对王船山理、气思想的认识,认为船山以理、气合一的立场反对朱子学理、气分离的观点,继承元明儒学对"理"进行去实体化的理解以挑战宋儒将"理"实体化的传统。在第一部分中主要叙述陈来先生对船山理气观的解释,第二部分进一步讨论陈先生对此种理气合一的性情论的分析,第三部分介绍陈先生对船山理气合一的修养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女教"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较大的历史作用,它在维护封建社会男权专制的过程中,也同时完成了对女性片面的人格塑造。"女教"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对女性行为方式的规范,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儒家伦理。"女教"思想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克服其反现代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32)
大理曾经盛名为"佛都",文化底蕴深厚,佛教对大理社会与经济影响很大。大理佛教受到西藏、印度及东南亚和内地的影响,同时汲取了白族民族文化,具有多元性。大理应抓住"云南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机会,积极开发地方民族特色,形成特色产业群。要做到开发多元的人文与自然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路线;发展和谐的佛教文化与景区管理关系;培养综合人才等。  相似文献   

13.
试图从《理惑论》、《道喻论》两篇文献中关于"孝"的问题入手,探讨佛教所倡导的孝和儒家的孝有何异同。佛孝与儒孝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削发离家身体发肤问题、弃财绝色家族传承问题、在此基础上祭祀问题也可以归为孝的差异之处。但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传统儒道文化不断融合,在孝观念上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完善自身理论,使冲突缓和矛盾淡化,最终佛孝文化也逐渐被世人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必然要进行入乡随俗的自身变革。  相似文献   

14.
唐凡淇 《学理论》2013,(30):394-395
佛教"止恶修善"的教理不是玄虚的理论,而是对精神和心灵的道德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席卷、生存竞争的加剧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易使人们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步入歧途。从佛教"止恶修善"教理教育所面临的道德现状出发,阐释了"止恶修善"教理的主要含义,指出了"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对建设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积极作用,佛教中虚、和谐、安乐和清静的教理对现代人的行为有相应的伦理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7世纪40年代正式传入西藏后,受到了松赞干布到赤祖德赞等历代赞普的支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只限于王室宫廷,苯教在民间和上层阶级的信仰基础仍然十分强大.佛教要想在佛苯斗争中取得胜利,需要在民间建立一定的信仰基础,前提条件则是极力争取统治阶级的庇护和推广.这种"本土化"的契机出现在赤松德赞王时期,在莲花生大师和寂护等高僧的支持下,赞普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推动佛教自上而下地在西藏地区传播,佛教也得以在西藏正式立足.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做出的最为重大的理论贡献。"三个代表"思想把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历史性的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目前,理论界对这一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上,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笔者认为,"三个代表"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是整体而不是局部的,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其真正的重大意义在于对社会主义认识问题上方法论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特别重视对《大学》中"诚意"和"致知"的阐释。"诚意"与"致知"都与心体以及精神境界相关,这正是王阳明经典解释圆融通达的特点,也是阳明心学与朱子理学重要区别所在。通过分析王阳明对《大学》中"诚意"和"致知"的解释,并与朱子相关思想进行比较,以呈现阳明心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3,(36)
"朱子读书法"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这个读书法不仅谈到了读书的方法和技巧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方面有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主要通过研究探讨"朱子读书法"的内涵,获得学习以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前提,重视学习态度的灵魂作用,注重选择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民主性和实践性的学习理念等启示,并反思其不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伦理: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伦理作为一种共享的全球性道德理想,必须在全球各种文明中寻找思想的资源.本文通过对佛教伦理内容的概括与梳理,考察了在"全球伦理"语境下佛教伦理的现代诠释方法,从信仰伦理、社会规范伦理、美德伦理等方面构建了佛教伦理的体系,探讨了佛教伦理思想的特质,展现了佛教伦理作为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孕育出了两朵并蒂青莲——印度教与佛教,不仅是其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世界文明的财富,《奥义书》作为印度上古思想转型的关键著作,在印度宗教与哲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意义,更被直接看作佛教思想的缘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现象之美、本体之美两个角度解读《奥义书》中的美学思想,追寻真实的美、追逐"梵我同一"的彼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