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没有商品和货币,劳动者一律通过表示劳动量证书的劳动券实现按劳分配,因而“每个人都象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12页)。十月革命后,列宁用更加明确的语言表述了马克思的思想。他说:“社会主义。这是什么?阶级的消灭。因而,农民消灭,(工人阶级)工人的消灭。既无农民,也无工人,大家都是工作者。”(《列宁文稿》第3卷第173页)。按照马克思、列宁的这种设想,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无阶级差别的社会。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2.
作为统一战线的城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中国来讲,城乡关系的重要性在于城市和农村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存在着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区别。过去我们说要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事实上却一直用城市剥夺农村的方式维持着城乡社会不平等的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逐渐改变,但这种改变的方向并不是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而是寻求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某种良性互动机制。正是这种机制,要求城市和农村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下结成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3.
当前,整整一代共产党人为横在时代面前的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求索着答案。在我国,这类问题之一,就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的新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趋势。 列宁说过:“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那么,在我国已基本完成所有制的改造、宣布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业已被消灭以后的今天,社会阶级结构所出现的新变化,诸如:个体户的新崛起、私营企业家的出现、雇工的存在、外国资本的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社会上不存在对抗的阶级.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还未达到造成阶级差别消失的条件,因而仍然存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随着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城乡二元结构及其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的分离 ,使得城市化道路曲折城乡差别不断扩大。进一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状况 ,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 ,推进农村城镇化、创新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发展阶段的理解上,列宁与马克思存在着差异。在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创立了"两种类型的社会主义"。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也即共产主义,是资本文明积极扬弃的逻辑结果,它除了具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按需分配、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等原则性规定外,还具有世界化、文明化和社会和谐等诸多重要特性。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无产阶级专政是其原则性规定的核心,也是其历史任务完成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刘玲  陈娟 《学理论》2010,(19):68-70
马克思是在对资本主义公平观的批判的基础上,阐释了其公平观的内容和实质。马克思的公平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其实质内容是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可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的公平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当前仍有讨论文章陆续发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纠正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口号的错误,指出这绝对不是说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不需要坚决继续进行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不但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而且要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逐步消灭一切主要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直到共产主义的实现。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  相似文献   

9.
朝鲜劳动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是在不继地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使农民生活富裕起来,逐步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农村的落后面貌,从而消灭城乡差别。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为了顺利地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农民问题和农业问  相似文献   

10.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但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了剩余产品,为产生剥削和社会划分为阶级提供了可能.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使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在阶级产生问题上的暴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社会上不存在对抗的阶级。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还未达到造成阶级差别消失的条件,因而仍然存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多种经济成  相似文献   

12.
凯·尼尔森认为马克思葆有一种正义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被理论渗透的经验论述和道德评价.马克思的正义现要求我们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现象的正义性.共产主义两个阶段有着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义原则,无产阶级的正义诉求绝不是追求所谓的"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而是消灭阶级.  相似文献   

13.
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党的执政能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在一起,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一大贡献,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引人注目的新内容,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概念,它源自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描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消灭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社会,“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7)
本文从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入手,详尽地阐述了毛泽东消灭传统小农经济,释放农业生产潜能,使广袤大地上的农民走上了农业集体合作化道路的过程。同时深入探析了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原则与经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速我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缩小城乡差别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全国统一战线理论工作会议于二月六日至十二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以统一战线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心议题,着重探讨了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关于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与会同志认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是一门科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必备条件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不但有存在的需要,而且有存在的社会基础。这是因为,在大陆上,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但是工农之间的阶级差别依然存在。除了阶级差别以外,还有主要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造成的重大社会差别,如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民族差别、宗教差别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地主阶级,富农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消灭,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也就“同归于尽”。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同归于尽”后,人民内部已经不存在阶级斗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消灭后,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理论月刊》,1984年第二期,第7页)表明构成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三个因素:生产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马恩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相似文献   

18.
钟庆君 《党政论坛》2010,(13):41-43
201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作为一项重大政策,摆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手段,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符合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但当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注重城乡差别,明确功能,准确定位,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社会的发展水平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公平的实现在于消灭阶级和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列宁在"过渡时期"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公平的重要条件思想,并开展"计算和监督"活动。在当代,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如何在与资本主义共存、交流和冲突、对抗中发展自身,寻求世界秩序的社会公平与本国人民的在经济政治财富共享的社会公平的统一,发展了经典作家的理论。但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也说明了理论的不彻底,未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市化是近现代世界 史上生产力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突出特征和根本标志。据统计,目前世界人口的城市化比率约为45%,也就是说,世界60亿人口中,有将近一半居住在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的现代化进而我国的“三农”(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农村城市化这一战略任务的尽快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