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蒋世强  陈玉洪 《学理论》2011,(10):304-305
现代信息技术被普遍认为是改进学生落后的英语学习方式,促进英语学习的良途。然而通过调查甘肃中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方式,发现目前甘肃省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现状并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现代信息技术没有改变被动接受的英语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根深蒂固;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有效整合;现行的评价体系阻碍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此提出了五个对策:继续改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对学生进行现代学习方式的培训;注重以英语学习为目的的交流;改善英语学习评价体系;建立高效友善的英语学习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迅速崛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其的整合还处于初级阶段.浅谈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整合,能给留学生们一个愉快的学习汉语的环境,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学科教学形式、学科教学方法、学科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以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科知识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众多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面临着发展滞后的局面.通过实现信息技术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整合, 建立基于信息技术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整合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提高酒店管理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概括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产生、发展、概念和内涵,其次分析了信息技术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可能性,最后提出了信息技术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吴爱君 《学理论》2011,(1):268-269
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学习,信息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学生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将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是摆在每位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每位教师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就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来阐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王小芳 《各界》2008,17(10)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者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有效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在语文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有效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面向终身教育的泛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民学有所教、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泛在学习是一种符合终身教育要求的新兴学习方式,主张通过信息技术创建智能化学习环境,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持续、交互、主动的有效学习形式.建立符合终身教育要求的泛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导泛在学习教学实践,促进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化不断加剧,过度分化问题随之出现.社会过度分化加大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的风险,使社会变得敏感脆弱,甚至有发生危机的可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为抑制社会过度分化提供了可能.它不仅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现实力量,还通过深层整合、全覆盖、柔性渗透、综合治理等方式,全方位抑制社会分化,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林明 《各界》2006,(12):30-31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习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更为自主学习的实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就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意义、条件、途径和方式进行实质性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3,(36)
国际商务谈判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但国际商务谈判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院校仍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水平不高,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提供了契机,笔者针对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商务谈判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完善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特点及其优化设计与实现,指出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认知性作用,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未来社会是以远程教育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终身学习的社会,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把重点放在使学生具备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培养上,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争创创新型高职校园是高职学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社会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社会发生了一场空前未有的革命.本文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营造高职创新教育环境三方面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发展创新型高职教育和创建高职校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转型期是社会结构不断分化的时期,也是冲突的多发期.社会整合是化解社会冲突的主要途径,面对新型社会冲突的挑战,需要实现社会整合方式的转变,在利益整合的基础之上,全面调动、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在社会整合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通过多元化复合整合走向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刘红兵 《各界》2009,18(12)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就如何上好中学信息技术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政课MOOC的兴起催生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政课传统课堂,采取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化与完善,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相关论述为指导,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传统教学优势相融合,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下研讨紧密结合,完善"混合式"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混合式"教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9)
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迅速全面开展,承载教学内容、反映教学方法的创业教学资源成为实践现代创业教育理念的关键性问题。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教学资源内容、形式使用便利性、使用体验等方面都有其明显的需求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信息交互工具飞速发展,毕博平台、精品课程网站、特色学习数据库等基础教学资源平台在各高校被广泛运用;智能手机、QQ、微信,成为几乎每个在校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工具,整合这些教学平台及移动互联网信息交互工具,对于改善创业教学资源建设、有效推动大学生创业学习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0.
宋霞 《学理论》2010,(29):216-217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对德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信息化环境下如何改变德育观念、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育方法等,已经成为职业技术学校必须面对的全新课题。从信息化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出发,分析学校德育现状,并探寻有效进行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