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丽娟  沙磊 《学理论》2012,(31):8-9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传播信息与传播环境的互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同时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环境。为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全面认识新媒介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系统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传播时代,可以借助现代管理学理念、网络拓扑结构理念、网络新媒体理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系统;从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队伍建设、增强受众的主体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软实力建设等方面推动传播主体系统的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应正视其由此带来的挑战,但更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通过互联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向更广泛的群体渗透,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形式,发展网络文化,构建网络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张轩铭  杜波 《理论导刊》2021,(4):121-12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机遇,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研究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把握机遇、抢占新型舆论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关知识和思想被大众共享与传播的过程。人与人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这些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是人们之间知识、信息、情感乃至思想传递的途径。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构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和机制。基于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大学生有两种基本类型的交往网络,即"内聚性网络"和"桥接性网络"。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基于交往形成的两种社会网络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显著影响,其中"内聚性网络"比"桥接性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影响更为强烈。应针对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制定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7)
新型的微信空间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平台,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手段方式的多样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互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巨大契机;与此同时微信空间传播的去中心化、话语的差异、不良信息的滋生等又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复杂情况必须通过开发新技术、提高理论工作者素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张筱 《学理论》2012,(10):14-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面临着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国当前的大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集中反映和贯穿着后现代精神的西方大众文化的传播,它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开辟了新的传播途径和文化载体。当前应当把握机会,加强主流文化自身建设的同时,利用大众文化,改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关注实际民生问题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真正结合。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思维方式和道德价值判断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面临新的挑战。通过提高传播者信息技术素质、关注大学生主体性提高媒介素养、优化传播内容、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管理、开展传播效果评估,变挑战为机遇,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传播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之间的关联不仅来源于其现实的合理性,更来源于二者共同的文化品质和人文追求.在当代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放置于网络文化这个新的传播媒介中来实现,必呈现出新特点:传播介体权力系统的退场以及社会政治价值的多元;传播主体中心角色的流失以及社会政治话语的多样;传播客体个性意识的张扬以及社会政治行为的疏离.在网络文化传播中促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需要利用传播介体的综合力将抽象的理论创制为亲近性读本;发挥传播主体的创造力,将深刻的理论赋予其日常性意义;激发传播客体的学习力,将硬性的灌输转换为自觉性素养.  相似文献   

10.
在网民数量第一、且大多数网民通过手机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中国,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对于我们党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问题,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诠释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战略指向:一是全党高度重视,在大宣传格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二是坚持党对新媒体的领导,在网络主流媒体引导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三是正视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四是重视网络安全,在正确的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1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既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机遇,又带来一些问题和挑战。网络具有快捷性、多媒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和优势,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要在建设网络阵地、适应网络语境、应用网络技术、培养网络人才、提升网民素质、加强网络问政、完善网络立法等方面,唱响网上主旋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夏宇鹏  金鸣娟 《学理论》2013,(28):38-4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好微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服务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重要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1)
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这不仅是其理论的本质要求,更是我国现实实践的需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时期的发展模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途径是:强化法律与道德体系,建立和谐的网络环境,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潮;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现实实践中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4.
大众化思想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经典作家强调要通过发挥无产阶级政党和组织的作用,积极向群众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适时开展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宣传和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神武器等路径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我们应坚持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和实现路径,准确把握其内容实质和科学方法,切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纵观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历史进程,其都是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个总体实践目标展开的。从中国梦的视阈探赜马克思主义"三化",有助于我们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即中国梦的实践空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足点,中国梦的实践进程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依据,中国梦实践主体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手机的越来越普及,手机已经正式成为了第五媒体。借助手机这个载体,在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充分的利用手机载体,发挥其自媒体性、实时性、收发多样性、移动性等传播特性,规避手机运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弊端,占领手机载体这个传播平台,使其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党的十八大重申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逻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深入推进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的淡薄与行为的失范,受众构成与思想意识的复杂多样,理论感召力的缺失与传播方式的兜售化倾向,市场经济、网络环境与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效能的发挥必须找到相应的破解之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结构要素的有序推进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理论创新、宣传教育、话语方式、传播手段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具有其他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何理 《理论导刊》2012,(5):43-4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以人民大众为主要话语对象,以实践需要和大众需求为导向,以贴近生活的话语内容为核心,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为辅助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书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从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情感、分析框架等五个维度来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理论读物话语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4)
话语转换是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实现话语转换,即把学术话语转换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富有亲和力的话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学生中实现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