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公与私,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近翻旧书,偶读一文,更有所悟. 据古书载,北宋时期,博州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知道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便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他读了一半,又命令差人把官家的蜡烛吹灭,而把自己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们非常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如他自己买的蜡烛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里后半部分是关于他留在京城里家属的近况,他认为这是私事,应用自己的蜡烛,不能用官家的蜡烛.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博州州官的这一行为,虽还带有历史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正>台湾人蓝博洲用近30年做了一件事:寻找和记录19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严格来讲,台湾只有我一个人在写这些。"他笃定地说。也只有在他笔下,我们能读到这样的故事:曾经有过那么一个时代,有过那么一批不甘接受日本殖民教育的台湾青年,他们有人冒着战火"寻找祖国三千里",从台湾一路走到丹东;有人在光复后,听到广播里用普通话说一句"亲爱的台湾同胞",就开始流泪;也有人带着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低调     
<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有一则寓言,讲两只大雁与一只青蛙结成了朋友。秋  相似文献   

4.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  相似文献   

5.
先看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元代有一个叫许衡的大学者,一天他有事外出恰是个大热天,沿途又无水可喝渴得他嗓子像着火似的.半路上遇到一棵大梨树,水灵灵的梨子挂满了枝头,路过的行人见梨如久旱逢甘露,纷纷拥上去摘梨子解渴,惟独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有人奇怪地问他:"你怎么不摘几个梨子解渴?"许衡淡淡地回答:"那是别人的梨子,岂有乱摘之理?"那人又笑他太死板"眼下世道这么乱,谁晓得是哪家的梨?没主儿的梨子,不吃白不吃."许衡闻言,郑重地驳斥那人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相似文献   

6.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讲过这样的故事:英若诚小时候成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口人坐在大餐厅中。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的一个不被人注意的柜子中,想等大家遍寻不到他的时候再跳出来。令英若诚尴尬的是,大家丝毫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饭饱,大家离去,他这才无奈地走出来吃残羹剩饭。自那以后,他就告诫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则会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7.
董希如是湖南省平江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扎根红色土地25年。他选择基层理论教育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高昂地传递着党的声音,把真理播遍山村。他巧用方言、俚语、故事,把一个个看似很深的政治学、经济学理论带着欢快的笑声植入百姓的心中。25年里,老董把自己讲成了平江老区百万人民心中的明星,讲成了“感动平江新闻人物”“岳阳市优秀理论宣讲员”“全国理论工作先进个人”,讲进了中国文明网“敬业奉献好人榜”候选名单。面对荣誉,他谦虚地说:“我只希望自己是山里的一只火把,尽量把自己的光发出来。”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理由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大花园里有一间小屋子,屋子里住着一个盲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个花园,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却把花园侍弄得非常好。一年四季,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一个过路人非常惊奇地观赏着这漂亮的花园,不解地问盲人道:"你这样做为的是什么?你根本就看不见  相似文献   

9.
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中科院院士、哈工大教授、我国的激光专家马祖光,按他的造诣和学术水平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是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但1997年,学校推荐时,他不让上报。1999年第二次推荐,他给中科院写信说"不够条件",要求退同材料。2001年,第三次推荐,是在校党委书记做了工作、听从"党的安排",才签字同意上报的。马祖光将自己的实验成果, 指导学生写成论文,不让署上自己的名字,最后拗不过,只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他说不能与学生争成果,留一手,在学术上不能做"奸商"。他家一套沙发用了20年。学  相似文献   

10.
正面前,摆放着一本飘散油墨香味的新书。打开《追风逐梦——中国人的高铁故事》,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故事跃然纸上:《背着母亲建高铁》——50多岁的职工刘建林奋战在京张高铁建设工地,对体弱多病的母亲一个人在四川生活不放心,就把她从老家接到长城脚下的工棚,一边紧张施工一边精心照料老人,工友们经常看到他背着母亲在工地生活区走动,他说"我离不开高铁,也离不开老娘"。《长大后也成了你》——张亚希是在抱怨和思念爸爸的日子里长大的,过生日时在铁路上工作  相似文献   

11.
低调     
史春生 《党政论坛》2010,(14):14-14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  相似文献   

12.
<正>过去的几年里,一本大红封面、装帧如一张"喜帖"的图书《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爱情宝典"。我心怀虔诚,到上海拜访了书的作者饶平如爷爷。我俩的故事,平凡的故事饶平如爷爷今年94岁了。我对打扰上年纪的人总是心存愧疚,去之前,我把采访目标锁定为饶平如的三子饶乐曾。近年来,他和父亲生活在一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理由     
芬芳 《党政论坛》2011,(18):49-49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大花园里有一间小屋子,屋子里住着一个盲人。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料这个花园,虽然他的眼睛看不见,却把花园侍弄得非常好。一年四季.花园里总是一片姹紫嫣红。  相似文献   

14.
不久以前,从某报纸看过这样一个过目不忘的故事:一名正在服刑的青年劳改犯人在工地干活时,捡到一个装有1000元现金的信封,当时他没加思考,就毫不犹豫地把信封里的钱交给在场的管教干部。没想到那位管教干部却冷冷地说:“把自己的钱当成捡来的,想以此表现自己,我看你以后还是少来这一套。”自己的好心被人误解,拾金不昧的行为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表扬,反而受到挖苦和批评,这位劳改犯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不应有的严重伤害。晚上躺在床铺上,想到白天的不愉快遭遇,他的心里像翻江倒海一样.很不平静.  相似文献   

15.
完全无能力买房的家庭根本就不应该去评价"房价",这些家庭根本就不应该买房来解决住房问题,不是不该"有其所",而是不应"有其屋".如果这部分群体总想用"有其屋"的方式获得资产,必然让市场的政策受到不合理的干扰.  相似文献   

16.
《瞭望》2004,(50)
有这样一位省人大代表,他曾两次公开提出反对意见,可过程和结果让他感到悲哀,最后不得不选择"失语"。下面是他的自述: 有一年我参加人代会,我记得当时公布"同意的不划,反对的划×,弃权的划0"的投票选举规则时,还以为工作人员把票搞错了,特意  相似文献   

17.
威尔逊是美国华盛顿一家证券交易所的经理,他常和朋友斯密特去野外探险,斯密特曾是野外考察队的成员。后来,威尔逊的妻子艾伦也加入进来。威尔逊常为自己拥有两个志同道合的探险伙伴而自豪,可故事的结局似乎很残酷。威尔逊万没想到自己最后竟落入妻友联手设计的圈套里,险些成为诱杀的猎物。  相似文献   

18.
明朝有一个叫董京的人在京城为官,有一年山东大旱,董京被朝廷派往山东指挥军民抗旱,因抗旱有功,董京回京后被朝廷重赏,官升一级。但就在自己的先进事迹被民众广为传颂的时候,董京却出人意料地向朝廷揭发自己的问题,自己以前曾截留过朝廷下放的救灾银两,并把截留的银两如数退了出来,要求将功赎罪,不要升自己的官。事后,有人说他傻,说朝廷并不知道他曾截留救灾银两的事,为什么还要在自己大红大紫之时揭自己的短?对此,董京是这样说的:“山东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所到之处,尸首遍野,人去屋空,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象灾民悲惨的现状。灾民的不…  相似文献   

19.
分享火种     
有个人听说遥远的异国燃烧着一团圣火,他动身去找这团圣火,要把它带回来照亮自己的家。他想:"我有了圣火就有了幸福生活,大家也可以分享它。"他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终于找到圣火并用它点燃了自己的火把,回家的途中,他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20.
军刀     
《侨园》2016,(12)
正父亲曾珍藏过一把日本军刀,他说是解放军一位团长送给他的纪念品。说起这把军刀,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哩!那是解放前夕,解放军的一位团长因为在战斗中腿部负伤,部队转移时留在我家里养伤。这位团长随身佩带一把军刀,他非常爱惜,每天都要擦拭一遍。有一天,他见父亲喜欢这把军刀,就拿出来让父亲玩,并讲了关于军刀的故事。那是他当连长时,在同日本"鬼子"的一次战斗中,他带人袭击了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