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习近平多次就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责任观.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责任观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青年"未来"地位的一贯重视,又彰显了中华民族所独有"天降大任"的责任理念,是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项任务以及当代青年责任担当现状,融合其个人青年时期的宝贵经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下青年一代所应担当的责任内容、所应具备责任能力的科学阐释.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野,指明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开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要求与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回顾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的讲话内容,可以得出"理想信念、品德高尚、过硬本领、时代担当、艰苦奋斗"这五点构成了时代新人的主要内涵。立足新时代,以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制度建设和搭建实践平台这三重路径为主体开展教育实践,将有助于培养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6)
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先锋,承担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历史使命。新时代青年应自觉将个人梦、青春梦和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应着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促进国家富强。这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所赋予的,也是青年自身发展的需要使然。在新形势下,青年对自身承担的使命认知度不足,缺乏履行历史使命的主动性。因此,培养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指导,不断增强青年的本领,为他们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机制,使他们乘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相似文献   

4.
高莹 《理论视野》2023,(10):32-37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围绕当代青年责任担当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青年使命担当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强调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成就事业的能力本领、不怕苦能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能力。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青年使命担当的核心要求,对于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虹 《理论导刊》2020,(6):118-12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青年的培育和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积极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这对于新时代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新时代,要加强理论武装,引领青年筑牢理想信念;加强价值引领,培养青年勇担时代重任;加强多方合力,锻造青年过硬本领;加强守正创新,推进青年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基本要义,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点、政治原则、核心命题和战略目标等四个方面。理论基点是党的青年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解决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新困难新问题、赋予新时代青年发展的新定位新使命。政治原则是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政治站位是必须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政治责任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政治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核心命题是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战略目标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结合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提出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多维协作路径,即通过校内各方主体协作和校外相关的区域化联建模式,优化教育主体和教育形式,促进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新时代需要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新人较之以往的"新人"有着志存高远,忠于党和国家;本领过硬,勇于砥砺奋斗;内外兼修,勇担时代责任的特质。五四精神作为不朽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延伸出时代新人矢志爱国奋斗、敢于创新创造、全面成长成才的价值追求,以五四精神涵养时代新人是国家、民族之所需。新的历史方位下,必须发挥党团组织的组织引领功能,规范媒体行为以形成正确导向,践行社会各界合力育人的要求,夯实学校教师立德树人的任务,探索以五四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的有效机制,让时代新人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接续奋斗。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强调,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变、不能变,而且要更加坚定;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教育引导相结合、目标激励与实践认同相结合,加强理想信念建设。习近平新时代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定什么理想信念、为什么要坚定理想信念、怎样坚定理想信念"等一系列问题,体现出鲜明的继承性、时代性、人民性、担当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下提出一系列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为青年发展问题提供根本指导与科学方向,形成了习近平青年观。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中,青年应有怎样的自我定位与责任担当,如何在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这应是每一个新时代青年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要从习近平青年观中找寻青年人应该有的时代担当,践行习总书记对于青年的殷切要求。  相似文献   

11.
王英文 《学理论》2013,(13):10-11
当今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四处兜售其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和平与稳定,而是动荡与不安。从当今世界发展现状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出发,阐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正确性以及对世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三个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政策的指导下,社会各阶层总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这是让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分化的问题,并为人们所关注。就目前的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影响来说,要引起重视的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论新时期的党群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十六大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它对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群关系的必要性 ,然后从分析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入手 ,系统阐述了建立互动合作型党群关系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4.
在信念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脱离经济基础、脱离价值和利益等因素,去单纯地谈论信念问题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种脱离经济基础来谈论上层建筑,脱离社会存在来谈论社会意识形态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批驳这种错误倾向,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念观,则要求我们必须对信念、价值和利益的关系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可以用贫富差距扩大这一概念来概括,而不宜用别的概念,无论是从基尼系数还是从五等份法来看,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既有属于历史的原因,也有属于非正常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宜一概而论。缓解中国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的对策在于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的税收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16.
社区结构是行为主体为满足居民需求而选择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物质资源对行为主体的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主体观念对相互关系的能动作用共同改变着社区的结构,透过物、关系和观念审视社区结构生成和演变所揭示出的内在的规律和发展的逻辑,为解释当前社区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困难重重,问题多多.必须从加强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完善监督体系,拓宽监督渠道,强化对"一把手"权力授权过程、权力运行过程、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制约,确保"一把手"掌权以人民的意志为本源,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  相似文献   

18.
潘承生 《学理论》2009,(17):45-47
中苏同盟的破裂,既源于中苏意识形态内在的深刻的分岐,也与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的传统以及中俄两国文化差异性有莫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冷战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应该说,法官与法律的关系是以司法为视角进行法学研究时所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已有相关理论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两个基本结论:其一,理想的法官与法律的关系应当是:法官乃法律的有限诠释者;其二,为了更好地保证法官与法律之间的这种理性互动关系,应当创制原则性法律。  相似文献   

20.
Margo Anderson 《Society》1988,25(3):39-47
Margo Anderso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urban affairs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Women’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ilwaukee. She is author of numerous articles on the history of statistics and census-taking; 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and Labor Force Change;and, forthcoming from Yale University Press. The American Census: A Social His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