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荣 《瞭望》2008,(2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通过上海收到的波形反推,测得的震级与中国地震局最终确定的震级十分吻合上海市地震局坐落在上海市区一条并不算太冷僻的马路上,可在平日它并不起眼,很神秘,似乎天然与普通市民有一种距离感。四川汶川5·12地震发生后,这里一下子进入了普通人的视线,地震局的总机成了实实在在的热线。上海是国内地震监测能力较强的城市之一。由16个台站密集布点的上海  相似文献   

2.
陈帆 《党政论坛》2008,(18):10-10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人问我:“如果这场地震发生在美国,也会死很多人吗?” 我说:“不会。在美国,像汶川、北川自然条件这么恶劣的地方,可能压根儿就没几个人住。”而据报道,汶川大地震。中国的直接受灾人口,就达1000多万。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未造成三峡枢纽任何何损坏,向更高水位蓄水不受影响 震后三峡库区自重庆江津市红花堡至三峡坝前岸坡震后总体稳定,未受地震影响。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卫星遥感监测显示,汶川大地震后,三峡大坝坝体变形变化很小,各建筑物基础渗流量变化规律正常,枢纽工程运行没有异常,剩余项目建设按计划进行。自四川汶川突发5·128级大地震  相似文献   

4.
巨灾与灾后可持续恢复是当前灾害研究的两个热点议题,且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巨灾的情境下,社区互助模式难以适用,灾后恢复更依赖于外部援助,灾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更为凸显。中国政府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启动的“对口支援”为巨灾的可持续恢复提供了新的实践模式,也为从理论上总结中国灾害管理实践如何贡献于全球知识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本文以长期的田野调查为资料,以可持续恢复为概念框架,分析了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对口支援”政策的长期效果,将“对口支援”作为促进巨灾可持续恢复的新的政策路径,识别了“对口支援”中的组织结构与网络特征,分析了“对口支援”网络结构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对可持续恢复目标的影响,倡导并推动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对口支援”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的大地震!地震,惊恸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地震,也唤醒了中国人久违的精神。如今,救灾还在继续,重建即将开始。透过这次汶川抗震救灾大行动,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样的精神使人心如此凝聚,国人空前团结?在它背后又蕴涵着怎样的深意?  相似文献   

6.
葛阳阳  陆岩 《学理论》2012,(4):168-169
近几年,地震频发,从5·12汶川大地震到日本发生史无前例的9级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等,人们通过各种媒体,见证了灾难的惨烈,也震撼于人们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抗震救灾精神。灾难的惨烈场面,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促发了人们的思考。高校应运用汶川、日本大地震的历史资料,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增强学生幸福感;应加大地震普及教育,提高应对能力;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完备体系,并结合英雄事迹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但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总结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和教训,是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危机处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的宝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提出我国今后应急管理的基本任务,以期不断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四川文化恢复重建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在文化恢复重建的具体实践中,应做到科学制定和实施文化恢复重建规划;统筹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发挥文化抚慰心灵的独特作用,从而促进灾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丽 《学理论》2008,(15):77-78
5·12是一个惨痛的日子,是国殇的日子。这一天,在我国的汶川一带,顷刻间,山崩地裂,血肉横飞,此时人间不是地狱,胜似地狱。汶川大地震震动了中国,也震动了世界。但灾害无情人有情,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国人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抗震救灾。灾害留给人类的记忆是惨痛的,但也留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留给我们伤痛,也留给我们思考和启示。就公民道德建设而言,汶川地震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实践中凝练出指导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的科学发展理念、人民本位理念、共建共享理念、信息公开理念、文化传承理念、防灾减灾理念、依法重建理念、自主学习理念等八大基本理念,构建指导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理念体系,对认真贯彻实施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奋力推进十二五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朽木 《民主》2008,(9):43-4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随着汶川8.0级大地震,已经深深地嵌入了13亿当代中国人的记忆之中。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之后的十多天里的分分秒秒,由13亿中国人组成的当代中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心手相连地投身抗震救灾,写下了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溯源 《学理论》2008,(17):94-94
大禹治水成功,巡视东南,到会稽而崩,葬在今天叫绍兴的禹陵。大禹的出生地在哪里呢?原来就在不久前发生大地震的汶川。  相似文献   

14.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5.12汶川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高校之一。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中,学院坚持一手抓好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好廉政文化建设,为学院阳光廉洁重建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李伦新 《党政论坛》2008,(11):63-63
汶川大地震发生七天后,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举国同悲,汽笛哀鸣,国旗半垂,江河呜咽,草木含哀,全国人民为遇难同胞深切哀悼,我也在家里面向西南,鞠躬致哀,在内心默念:“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禁不住又一次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较大作用,但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救活中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应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素质能力,获取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和信任,实现与政府的互动互补。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四川省教育厅共同制定了"六大重建"计划。本调研组深入地震灾区,对灾区教育重建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汶川特大地震应急管理实践与巨灾应对的基本理念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明显增强了我们对于应急管理的认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是一次大规模的应急管理实践,是十分难得的经历和弥足珍贵的财富。通过对汶川特大地震应急管理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获益良多,但更为重要的是促进我们应急管理基本理念的更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和改善我国的应急管理。这些基本理念包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自然,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明确对于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责;认识到政府不可能对于民众提供百分之百的保护,政府有责任把民众组织起来或让民众组织起来以实现自救和互救;澄清应急管理的实质是进行公民保护,公民保护不是政府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民众的权利,对于受到突发事件伤害和困扰的民众实施救助是政府的法定责任和他人的道德义务,因而应急管理在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巍  于滨 《瞭望》2008,(23)
坚信地震能够预报的李四光,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其思想又在学术界引起波澜,话题又回到了从前: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四川省医疗救援反应力和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省的医疗救援的应急反应能力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本文通过对四川医疗机构在震后医疗救援反应力和有效性分析,对应急行为的指挥与协调应急人员的素质与意识,应急预案的准备与物资调度供应等,提出了有益地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