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20,(1)
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为基础,以中国大国形象话语为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生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推进强国发展战略的中国道路的实践、国际环境与西方语境的检验密不可分。经过国内环境的实践与国际环境的检验,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理论、实践、价值、历史等尺度呈现出稳定的话语体系特征。  相似文献   

2.
自我革命视域下构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话语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动态过程。勇于自我革命贯穿于百年从严治党发展脉络的全过程。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话语体系的总体问题应当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展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构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话语体系的“四梁八柱”。构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话语体系的基本要素由三个部分构成,分为话语体系主题(说什么)、话语体系主体(谁在说)和话语体系载体(怎么说)。正确认识和运用党章话语体系,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话语提出机制和话语解释制度,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话语创新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大发展大繁荣,迫切需要从其长期而丰富的实践中不断提出新观点、总结新经验、凝练新话语,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发展优势到话语优势的成功转变。做到此,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协商民主思想为行动指南,在掌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诠释与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基础上,构建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优势相匹配的话语体系。同时,作为发展起来的勇于担当国际责任的大国,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这也需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国际对话能力,从而为丰富世界民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其实质上就是提升内嵌了中国本土原创性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等多元文明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影响力。从理论背景切入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问题,明晰“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命题的生成逻辑,从而找到制约中华文明影响力扩大的核心难题,即尚未形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从话语内容、主体、传播方式出发,以话语体系基础建设为“纲”,以培育专业化对外话语人才队伍为“基”,以数字传播空间为“云”,建构提高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立体式话语体系,从而破解中华文明被西方国家边缘化、赋魅化的困局,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历史自信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有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所带来的难得历史契机,也同样面临着如国际话语权竞争日趋激烈,国家话语安全问题日渐凸显,国外话语环境和受众思潮复杂多样,以及话语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构建中国特色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必须以坚持国家站位,明确道义定位,善于事实说话,努力融通中外,体现兼容并包为原则,必须以构建中国话语内容,深化话语翻译工作,优化话语传播格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必然要求。话语体系是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受众等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其构建应坚持系统观念,从多方面整体推进。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这一重要话语主体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者关系,不断丰富话语内容。要统筹利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重视话语载体的打造。要强化受众意识,通过话语转换使哲学社会科学更接地气、更贴近受众思维习惯。与此同时,应注意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耦合,使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话语受众在相互作用中产生整体效应,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欧庭宇 《求知》2022,(1):21-24
<正>政党形象是政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在对内层面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担当和人民拥护程度外化的客观表现,在对外层面是国际受众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主观反映。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为建构党的政党形象国际话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发展思路。按照话语要素的构成,可以从话语主体、话语资源、话语形态、话语平台、话语评价等维度入手,来推动建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国际话语。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话语逻辑,即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国家的历史逻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理论逻辑,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和理论相匹配的话语逻辑,这“三重逻辑”统一于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当前,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亟须发展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治理理论和治理话语体系,以更好地实现我国治理领域历史、理论和话语的统一,并不断扩大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陈坤  苏妍竹 《理论探讨》2023,(3):112-116
制度话语权是国家主权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是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可或缺的国家主权安全的国之重器。把控制度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在步入世界舞台核心进程中增进国际社会认识度和认同感、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重要举措,然而,中国在提升制度话语权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故意歪曲攻击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国制度话语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应全面提升中国制度话语权在世界话语体系地位,破除解读中国制度的西方话语霸权政治威胁,通过制度话语与日常生活场域深度融合等方式,提升中国制度话语魅力,科学选择中国制度话语传播表达路径,强化大国担当的战略投入,优化制度话语权的资源配置,以寻求构建中国制度话语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阐释逻辑,是"时代任务论""基本立场论""精神动力论""支撑基础论""传播路径论""国际场域论"综合性建构的阐释体系,是立场、思想、主体、媒介与内容协同作用的逻辑体系。推动中国话语阐释与时俱进,需要阐释者遵循公共阐释基本原则。因此,中国话语阐释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明确阐释的总体框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是时代任务论的核心要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明晰阐释的人民性,是基本立场论的价值前提;充分发掘话语阐释能动性与受动性协调统一的现实作用,推动中国话语阐释的良性发展,是精神动力论的内在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支撑基础论的实践依据;在特定话语解释的基础上,拓展话语外在空间性,提炼话语内在共通性,是传播路径论的实现条件;推动中国话语的内容优化与形式革新,是国际场域论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1.
利用好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是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手段。全面分析习近平在海外发表的署名文章对如何应用外国主流媒体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分享中国智慧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指导意义。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围绕“谈贡献、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叙友好”等方面创设话语议题,借助多层次话语视角切入、多维度话语表达、多元化的话语符号使用等话语表达方式,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展示中国形象、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新的政治实践,需要构建政治学话语来总结新经验、供给新知识、产生新理论、推动新实践。改革开放40多年来,西方政治学在带来新概念、新话语、新方法、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同时,也给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出了仍需反思和解决的本土化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构建话语体系是推动中国政治学本土化和科学化的需要。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并不意味着拒斥西方政治学话语,而是要立足中国的治国理政、改革开放、民族国家建构和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等政治实践,着力增强中国政治学自身的概念传播力、知识创造力、理论创新力和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郭清  杨丽 《理论导刊》2020,(6):106-112
《实践论》是中国特色话语建构的成功范例。文章从《实践论》话语角度出发,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为宏观考量,从理论阐释和语言艺术中讨论分析《实践论》"接地气""表真情""产共鸣"的话语风格。从问题意识入手,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探究其话语风格成因。从新时代话语体系构建着眼,启示我们应在人民群众、中华文化和中国理论的向度中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构建有"魂"、有"源"、有"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陈翔 《理论导刊》2020,(5):71-75
以伦理共和的视角探析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意在强调多样性文化的共生共荣,以文化共和为指向,表征对世界的一种新态度。树立伦理共和自信,构建伦理共和模式,形成伦理共和的中国特色,必将有助于我们在国内国际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将统一战线嵌入到国家治理之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肩负着更好地完善"大统战"格局的重任,是走向战略大局的共和,也是走向伦理的共和,更是走向文明的共和。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生态话语构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污染难免"到"环境保护"的话语出场阶段;从"可持续发展"到"生态环境建设"的话语转型阶段;从"生态文明"到"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话语创新阶段。新中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领袖诠释、政策设计、大众普及以及吸收借鉴国外生态话语的方式,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国共产党生态话语体系,为新时代中国赢得国际生态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启示,即打造核心话语主体,发挥习近平话语领袖作用;创新传播方式,增强生态话语国际影响力;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发挥中国全球气候治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话语体系格局中,当前我国比较政治学界整体处于"失语"状态。新时代的战略安排要求中国政治学界既要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又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举措提供智力支持,即需要构建一套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上世纪美、苏两国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对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现实教益。建构中国特色的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既需要政治学者大胆扬弃西方已有的理论成果,提升话语体系中理论品位,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群体进行大量具有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为建构话语体系打下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学既是工会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工会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学的构建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但也面临着诸如学科定位模糊、学科知识体系不全等现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及话语体系是其构建的深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居于中国当代话语体系的核心地位,因此围绕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时代主题——全面从严治党构建话语体系并加强国际传播无疑是提高党的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也是当前党的建设要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构建融通中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共产党的对外话语体系,必须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依托,在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对外话语体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认清现状与不足,找到工作重点,尤其要在国际社会广泛宣传、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积极支持开展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增强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力,从而逐步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储峰  周栋 《理论视野》2020,(2):40-45
新时代必须把提升中国话语传播效果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受众特点,把大众传播作为当前话语传播的重要创新方式,主动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采用融合发展的方式,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国内传播能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话语权,以更好地向世界贡献中国文明。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经历了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从建设话语向复兴话语的历史转换的发展路径。深刻透视革命话语、建设话语和复兴话语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才能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唱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