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中国共产党必须带领人民持续开展伟大的斗争。但新时代我们党所进行的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呈现新的历史形态的伟大斗争。伟大斗争具有新的历史任务、新的方略设计、新的斗争重点、新的斗争内涵、新的斗争样态,要赢得这场伟大斗争的最后胜利,就必须自觉遵循伟大斗争的实践逻辑和基本规律,发扬斗争精神,讲求斗争策略,善用法治方式,把握斗争导向,坚持底线思维。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要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此,中交三局蒙内铁路八标项目党组织始终坚持以创新党建来提升项目建设的引领力、推进力,重点将党的思想、组织、制度三大建设与企业文化、品牌两大建设融为一体,创建了"3+2模式"海外党  相似文献   

3.
正一、全面从严治党与加强党内关怀激励相结合的必要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96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同志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抓好党的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是上到党中央下到基层支部乃至全党同志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始终与改革开放的总进程同频共振。在不断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人民至上、德才兼备,以及科学化、专业化、正规化、年轻化的选人用人原则、立场和标准,培养锻造了符合时代要求与人民需要的干部队伍,也为党的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大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改革创新,继续推进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向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发展,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党建实,则企业兴;党建虚,则企业衰。在风云变幻的市场洗礼下,国家能源集团神华铁路  相似文献   

7.
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更是党应对新时代各种风险考验的现实需要。回顾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可以从革命、执政、改革、治理四个维度考察和分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自我革命的演进脉络。其经验启示主要包括:必须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必须一以贯之坚持正风反腐不动摇;必须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历史经验,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逻辑。伟大建党精神是由精神根基、精神内核、精神品格、精神旨归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是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源泉、开展"四史"教育的生动教材、推进伟大斗争的强大动力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永葆党的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中建一局党委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党建工作要求,认真执行中建总公司党组112党建工作制度体  相似文献   

10.
党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也就有着新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就是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顺利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完成其肩负的历史使命,关键在党自身。党要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必然会面临重大挑战、承担重大风险、面对重大阻力、应对重大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要顺利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1.
汪勇  王敏 《理论探索》2020,(3):46-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大考验""四大风险""四风"问题等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客观存在,加之人民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监督、维权等意识日益增强及其需要不断提升,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必须坚守初心,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推进思想建党,扎实开展党性教育,坚定远大理想信念;推进制度治党,不断扎紧防止权力被滥用的"笼子";推进作风建设,大力整治"四风",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推进反腐败斗争,切实采取措施,确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发表了大量有关"党性"的重要论述,强调党员要锤炼党性,强化党的意识,就必须牢记党员身份,站稳党的立场;遵守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改进工作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践行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些有关"党性"的重要论述分别从党的立场、政治纪律、工作作风、根本宗旨角度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锻炼的目标和方向,对规范和引导党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不断壮大和巩固党组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面对国内外日益艰巨的重大风险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提出了新时代要更加自觉地发扬斗争精神的要求。准确把握这一要求,需要从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以及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回答。在生成逻辑上,新时代斗争精神坚持和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基因,凝练和升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展现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揽"四个伟大"的精神面貌。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科学内涵是:烈火真金的斗争风骨、坚持正义的斗争气节、抓铁有痕的斗争操守、敢于亮剑的斗争胆魄。在实践中,要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九大,擘画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进党校行政学院事业发展,要对标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标习近平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坚持"伟大斗争"对高校教师政治定力提出了新要求。坚持"伟大斗争"对高校教师政治定力提出政治站位的挑战,政治修养的挑战,政治纪律的挑战,政治本领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高校教师必须深刻把握"伟大斗争"的科学内涵,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使命感;呼唤昂扬"伟大斗争"的精神状态,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正气感;加强"伟大斗争"的政治修养,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责任感;需要强大"伟大斗争"的斗争本领,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自信感。  相似文献   

16.
正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5日上午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王沪宁主持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扎实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固有品格与使命担当、新时代前进道路面临的错综复杂的风险考验决定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弱化和丢弃斗争精神。这种斗争精神是进取精神、奋斗精神、担当精神、拼搏精神、亮剑精神以及危而不乱、临危不惧气势的综合体现。在现实实践中,共产党人发扬斗争精神不仅要保持清醒的制度自觉意识、利益自觉意识、矛盾自觉意识、方法自觉意识,还要在战略高度促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能力、铸牢担当意识、强化自我革命、增强底线思维,这样才能确保新时代伟大斗争不偏向、不跑题、有成效,且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价值共识和价值目标之一。在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方向,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此,需要切实把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重要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准绳和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手段与目标这七种基本范式的公平正义,将其贯穿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的始终。  相似文献   

19.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第一个坚持”,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创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人民立场的赓续与传承上的。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不断造福人民、必须牢牢植根人民。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初心意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彰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以及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也具有深远意义。这一伟大目标的如期实现,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提升领导发展本领、坚持务实辩证的工作作风和思维。进入后小康时代,我们党仍要高瞻远瞩,不断巩固来之不易的全面小康成果,助推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跃上新台阶,在全体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厚植"量的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