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新”不但体现在发展目的上,更体现在伦理支撑上.科学发展观以责任伦理作为自己的伦理追求,具有责任伦理底蕴.科学发展观要求人类有自觉的责任担当精神,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对发展的后果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价值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创造精神和独立人格意识.现代社会是个风险社会,它要求伦理观念的变革,追求责任伦理的理念,因此,科学发展观的责任伦理底蕴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五个统筹”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廓清发展思路,全面整合社会伦理价值观,超越以往发展观的传统模式,形成科学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坚持“五个统筹”对建构社会人际和谐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科学理念,要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制度并得到贯彻实施,就必须认真抓好行政伦理建设,因为行政伦理对国家公务员的言行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和约束力,而国家公务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又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为了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从两个方而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4.
"包容性增长"不纯粹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是关涉经济、政治、社会的伦理理念.建国6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效率与公平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经历了从集体主义伦理、自由主义伦理到共同体主义伦理理念的转变以及相对的政策转变.在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上,"包客性增长"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它通过倡导"机会公平"和"发展共享"的基本价值,彰显胸怀全球关怀的理念,凸显"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从自由主义伦理到共同体主义伦理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是生态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生态伦理的科学概括。人类必须“自为”地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中实现统一,这种统一是以人为本的,是全面的,是协调的,是可持续的,核心是强调公平,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3)
人类社会自20世纪以来,面对着伦理价值弱化的生存困境,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解决这一问题意义深远。从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道德必须与道德应当以及正义与仁慈的关系建构三方面对以人为本进行伦理阐释,将正义与仁慈看作是以人为本原则的伦理根源。  相似文献   

7.
实质自由发展理论表征西方发展理论范式的现代转型。实质自由发展理论建立了以人为着眼点、以自由为导向、以制度为依托的全新理论框架。实质自由发展理论遵循严格的政治逻辑推理程序,重新建构个人自由和社会结构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逻辑,将人的道德伦理属性重新纳入经济学的考量范畴,重归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研究路向。实质自由发展理论是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有益理论参照对象。科学发展观是人自成目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可以批判地吸收实质自由发展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8.
乌江流域各民族的宗教文化中蕴涵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念,与现代生态伦理既有一定的相通性,又有一些区别.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实现这些生态伦理智慧向现代生态伦理升华,以保护乌江流域各族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从而为保护乌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而维护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美芬 《学理论》2013,(29):38-39,49
绿党以其倡导的"绿色"价值观逐渐得到广泛认同并走上政治舞台。其"绿色"价值观体现在以自由平等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的环境伦理、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以"小即为美"为核心的经济伦理。在我国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过程中,绿党的政治伦理、环境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思想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的观念形态,具体而言,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科学发展的学问,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形态,具体而言,由于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具有同质性、同构性和同功能性,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行政伦理发展是发展学、伦理学和行政学的交叉领域,本文在比较中确定了发展学、伦理发展和行政伦理发展的概念,从以上几个概念的关系,并结合行政学的历史,推论出行政发展的规律性特征:行政伦理和作用的重要性显著化,行政伦理作用范围扩大化,伦理调节方法完善化,行政伦理行为和制度法制化。  相似文献   

12.
生态伦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生态伦理学必须和应当“以人为本”而不能“以自然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象性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所谓“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上是指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其基本精神不可超越。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6,(3):29-36
行政组织发展是行政发展因而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面。依据伦理文化对行政组织发展意义进行解释和描述,或至少可以为组织发展哲学提供一个文化审思的理解视角,进而为行政组织发展管理做些伦理文化质料的铺垫。它肯定了发展文化的解释结构与程度,明示了行政组织发展的伦理价值指向,也便需要就伦理文化描述的主要层面进行相应概括。其目的在于说明,行政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需要伦理文化呵护,伦理文化的阐释功能为此奠定了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区伦理是一种与社会伦理、职业伦理、家庭伦理相平行的应用伦理学科。城乡统筹发展中,实施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是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的途径,其中农村社区伦理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它应该有自己特定的原则与内容。农村社区伦理的建设无论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道德素质,推进城乡和谐发展,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毫无节制、急功近利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势必会导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生态危机。生态伦理是应对生态危机的伦理诉求,生态伦理体系在我国的建设尚待完善,构建我国生态伦理体系应该坚持把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升级全过程,在全社会范围内设立生态伦理委员会,同时加强生态伦理的全民终生教育。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伦理的提出是"新轴心时代"到来之际,人们从单纯适应文化转向自觉创造文化的实践要求和伦理表态。对于文化伦理的正确评价是促进文化发展中提高伦理含量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文化伦理的评价机制可概括为确定评价主体、明确评价对象、树立评价标准、实施评价过程、遵循评价原则、反馈评价结果等环节形成的内在结构与运行过程。通过评价机制,主体对文化伦理做出更加自觉合理的价值判断,进而有效推动文化不断向符合人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文化迈进。明确评价机制,对文化的合伦理性进行评价,既是文化伦理的组成部分,也是深化文化伦理研究、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7.
张严 《求知》2013,(12):21-2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前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开辟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段话指明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即科学发展观是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对当前中国发展问题的新回答,这是科学发展观之"变"。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为将管制型国家治理中排除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规范与制度再度整合,进行制度伦理的建构。制度伦理体系包括治理主体的制度伦理与治理过程的制度伦理。治理主体的制度伦理是一种主观性的制度伦理,强调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各级政府组织对自身的内在伦理要求与道德规范,主要体现为制度的责任伦理与制度的公正;治理过程的制度伦理是一种客观性制度伦理,是在治理过程中遵循的制度伦理,包括制度的发展伦理与制度的共享伦理。制度伦理体系的构建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平发展战略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念基础之上,是其在对外政策上的延伸和具体体现,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战略。科学发展观是和平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而和平发展道路则是中国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大公共政策。本文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取向是通过公平和发展追求现代文明,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公共政策的设计要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目标的转向,并尝试性构建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途径选择体系,即以资本型政策、分配型政策、再分配型政策、伦理型政策、规章型政策为内容的具体公共政策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