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学理论》2013,(35)
"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虽然使得国内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国内危机,国民经济几乎完全崩溃,列宁果断地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改行"新经济政策"。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这项政策实施的后期,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了一个飞跃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换车改道,拉开了苏维埃俄国改革的历史序幕,是列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及其建设道路的伟大尝试。改革实践观、改革过程论、社会变革的辩证法、改革过程的辩证法,构成了列宁改革思想的主体框架。列宁的改革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变革理论的丰富和深化,也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源头活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列宁改革思想,有助于我们"啃下"改革的"硬骨头"、渡过改革的"深水区",将改革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3.
张婧  崔英会 《学理论》2011,(14):29-30
毛泽东思想和列宁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列宁在1921年适时地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而仔细剖析毛泽东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思想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可以发现二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列宁在经过十月革命后短短几年创建社会主义实践中,通过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以满腔热情和雄才大略,提出了经济改革方略。两位历史伟人的思想是相互贯通,原则一致的。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以下从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1920年苏联国内战争结电后。列宁指出要把工作五点转移刘建设上来,这时他已记买到这个主张与战时共产主义的冲突。战时共产主义是指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党为战胜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而采取的一种做法,它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的弊病在转人和平建设时期之后日趋严重,以致触发喀琅施塔得叛乱。喀琅施堵得的水兵农民成分居多,由于他们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不满,在阶级敌人挑拨下发生叛乱。列宁说,这个事件是一道闪电。它促使列宁和俄共(布)下定决心废止与和平建设相停的战时共产主义。1921年3月17日,正当镇压叛乱的军队向喀琅施塔得进发时,在莫妇科召开的俄共了布)十一大一致通过了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建议.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的制度成长与特定的时代相适应,其成长经历了三大历史塑形:巴黎公社、苏联模式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巴黎公社革命为社会主义制度建构做出了第一次尝试,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其经验教训基础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苏俄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完整的塑形,先后呈现出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三种体制样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三次伟大塑形是由中国共产党完成的,其历史性贡献在于三大命题的开拓。  相似文献   

7.
改革与共产主义理想是什么关系?这是需要弄清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是使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思想保证。我们党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是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制定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是改革必须始终正确把握的根本方向。为了坚持这个方向,就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8.
1 列宁合作制思想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和“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第二阶段是1921年以后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在第一阶段,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的社会的理论,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试行建立农业公社。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和军队的粮食供给,对农民实行背离商品交换原则的余粮收集制。由于当时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极为低下,国家从农民那里征集来的,不仅仅是余粮,还包括一部分农民必需粮。这个阶段,还在农村提倡建立农  相似文献   

9.
仲兆华 《理论探讨》2005,1(1):20-22
"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两个重要的思想原理.它是我们认识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使我们既坚定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信念,同时又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深刻理解"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内涵,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才不会盲目乐观和悲观失望.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一个至今尚未被国内外学者所注意的问题,即资金原始积累。只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历史地全面地评价有计划产品经济模式,以及积极创造条件,促使有计划产品经济模式向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从决策角度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产生与夭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把苏俄的国内经济政策从“军事共产主义”①转向“新经济政策”,从决策角度看,不仅表明了列宁具有洞察事物本质的非凡能力,也与当时苏俄社会存在的民主气氛有关,社会方方面面对苏俄政府改变经济政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新经济政策时期是苏联经济最具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最快的时期。这一政策的终结虽然与新经济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党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苏联决策体系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出发点。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政治报告,用大量的篇幅重新强调这个问题,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学习十五大报告的这一精神,对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巨大发展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现实,已有了40多年的历史。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路,回顾40多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历程,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伟大创举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新中  相似文献   

14.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以实行粮食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和允许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揭开了苏维埃国家经济改革的序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陷入深重危机的苏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海龙 《学理论》2010,(7):38-39
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在军事共产主义不再适应新形势下提出的过渡性策略,它废除了余粮收集制,实行了实物税,恢复了货币关系和商品流通,繁荣了市场经济,捋顺了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关系,并试图通过推行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但由于列宁的早逝,新经济政策夭折了。时至今日,新经济政策依然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和借览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严打"政策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社会转型、犯罪剧增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其存在具一定的现实合理性.该政策自施行以来,在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20多年的政策实践,其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我们需要对该政策进行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7.
"双重经济"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这一经济现象之中,传统经济模式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共存于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又相互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社会生活的种种差异和多样性.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经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我们研究现代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8.
青年毛泽东是“五四”时期革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在一九二○年末、一九二一年初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青年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过程、原因和特点,对于我们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提高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自觉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在当代视阈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凸显出三重意蕴:世界历史在时空交互作用中形成的生成意蕴;推动资产阶级向工人阶级的主体转向中的世界历史主体意蕴;在确证共产主义的实现中形成的实践批判意蕴。在这个"世界向何处去"的历史转变的重要关口,深刻挖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共同指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之作,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宣战的勇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即"两个必然"的重要结论。"两个必然"论断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两个必然"的实现又需要相应的历史条件。对于这一论断,我们需要根据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给出新的时代解读,这对新时代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