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吴海燕 《学理论》2013,(32):384-385,39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建设"幸福中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大学生在幸福观方面存在着对幸福内涵的理解有失偏颇,缺乏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需要以社会实践为依托,通过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学校文化环境来提升大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必然受一定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更是教育的根基,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中所蕴含的消极因素也对创造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有所扬弃,促进创造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思雅 《学理论》2013,(24):25-26
法治发展与公民教育存在着休戚与共的关联,法制建设对于公民教育的法律地位的保证有着直接明确的影响;而公民教育对于法制建设又有着反作用,为民主法治发展奠定优越的发展环境。从我国的法制建设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经过五次宪法的修改,最终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的迫切要求下,公民教育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公民教育的深入发展,也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公民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通过剖析当代高校教育和大学生的现状,提出了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开展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希望通过加强生命教育,培养大学生充分认识、理解、热爱、尊重生命,挖掘和拓展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创造生命的价值,最终实现生命的整体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各国在经济浪潮中脱颖而出,创造教育日益被世界各国所关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我们实施创造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培养大量创造性人才,才能将我们的创造教育真正惠及全民,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赵后起 《学理论》2010,(7):148-149
成功,对于高职生而言,既是目标也是动力,不断把他们的人生推向新的天地。个体对于成功的理解和认识受到社会氛围、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方面,学校德育因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影响而责无旁贷。在德育过程中,成功观教育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倡导个体个性的充分展示、对自身利益的合理追求,也应强调个体社会化的内在属性及在此基础上社会责任意识的加强。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指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青年的成长和对青年的思想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別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不断地提高思想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审美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审美教育在青年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一,从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看(审美与社会)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正因如此,审美教育几乎是和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不断地建设、加强、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美育,亦即是审美教育,指为了培养人的感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审美教育是同文明一起产生的,也可以说,美育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本文试以五四运动后,我国  相似文献   

9.
唐亚 《各界》2009,18(7)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对美的爱好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一.所以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审美在移风易俗,美化人的心灵,特别是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寓善于美","寓教于乐"的教育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听力理解过程是听话者根据语言材料以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创造性地建构意义的过程.接受反应理论注重读者的先理解对于文学文本的接受的影响,同样,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学生的先理解对于促进学生的听力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艳 《学理论》2013,(18):253-254
高职学制改革引发了很多对于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思考,这也是提升高职教育理念的好时机,从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发展战略等几个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加强对高职特色的理解和对高职定位的认识,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一、必须充分认识基层党员繁育工作的重要性当前,在对于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的认识问题上,存在着一些模糊观念,必须澄清。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员思想教育就并不那么重要了。这种看法是肤浅的、片面的。党员教育工作重在解决党员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问题,提高党员素质,在内容上与经济建设不同,但是他们之间是互相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的发展能为党员教育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还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但是,党员教育工作对发展经济也起到推动作用。党员教育有利于提高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掌握,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对于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人文关怀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等人文素养的必备师德。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贴近学生、规范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的具体表达。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3)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对其成长成才造成了消极影响。从传统文化入手,充分借鉴吸收其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精神,对于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如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创造传统文化环境;加强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体现。  相似文献   

15.
从青少年的角度探讨上海市及深圳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青少年的角度,审视上海市及深圳市职业教育的内在功能及外在功能,循着入学、教育参与、教育产出、升学机会、就业期望、就业实况六个度向,反映两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展现在职业学校就学的青少年,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解,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流浪未成年人,是现代社会的"社会问题"之一。一方面,弱势身份和问题标签为流浪未成年人群迎来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国家治理资源的倾斜分配,另一方面,主体身影被大众社会的热情所淹没之后,包括学术圈在内,其实也不利于他们生活政治的保护与重新创造。层出不穷的"跑站"、骗助、"循环流浪"等现象,更对现行国家救助体系和社会正义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流浪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解以及社会救助保护建设完善,制度化或结构化的外在改良和重建是必然需要,来自知识建构与研究反思维度的话语理解和大众共鸣也不可缺失。  相似文献   

17.
来稿摘登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系结构 南京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郑杰、孙其昂、刘小卫: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系结构,是指在追求、实现、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中的相关实体能促使、推动价值主体获得对于价值客体本质的认知和对于客体本身的驾驭,以便价值主体本身的实践达到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从而实现价值主体既定价值目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87,(35)
要重视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在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这是四化建设的需要,是改革的需要,也是引导和教育我们青年一代的需要。要使我国广大的人民都能理解到知识、科学技术对于我们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作用;都能理解到我国科技人员、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在发展生产力、实现四化过程中有重大的贡献和作用,都能理解我国的科技人员、知识分子是来自人民、为亿万人民服务的。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就曾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进行的各  相似文献   

19.
江汉英 《学理论》2013,(21):293-294
广西的民俗艺术种类繁多,如壮族民歌、壮剧、壮锦、侗族农民画、刺绣、织染、北海贝雕、东兴石雕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承载着广西地区民族独特的历史。民俗艺术就其现实教育功能而言,是理解民族审美理想和民众情趣喜好的具象引导,是把握地方艺术特色的重要依据。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发挥地方艺术教育资源优势,以地方和民间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对广西民俗艺术传承教育课程研究也是对大学艺术设计课堂知识外延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0.
正在今天,社会主义是否拥有未来似乎已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实际上就连对社会主义本身是什么,也依然充满争议。然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所出现的迷惘和错乱,可能恰恰源于不再相信社会主义还有未来。对于启蒙现代性之弊病的正常反思,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无视现代文明所取得的实质进步,丢弃人类经历数千年艰辛、付出极惨痛代价才取得的可怜而珍贵的思想突破,对于人类集体依靠自身的智慧与才德改善生存处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失去希望,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