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韩敏  卢松岩 《理论导刊》2023,(7):124-128
进入后亚文化时代,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青年亚文化理论范式逐渐丧失解释力。立足中国本土实践可以发现,当下中国“粉丝”身上表现出典型的伦理特性,即融合与离散的主体性伦理、陌生与亲密的亲缘性伦理以及游走于“丧”与“燃”两种情感之间的国族性伦理,但也存在着主体性、文化性以及交往上的伦理困境。对此,可借鉴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濡化”概念,从父辈与子辈的代际濡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文化濡化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价值濡化出发,引导中国青年亚文化群体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2.
冲突管理思维对社会秩序的偏执性追求、对青年亚文化的过度管控,损害了青年亚文化的自运行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社会的整体文化生态。协调治理思维主张对青年亚文化采取分类治理与分级治理相结合、宏观引导与微观规范相结合、平等互动与协商合作相结合、动态均衡与整体最优相结合的治理原则与治理方法,有助于实现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互动和社会整体文化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梦蝶  张曼 《理论导刊》2023,(3):99-106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在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以青年为主要群体,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历经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弱化、碰撞催化、交融强化等阶段,呈现出主流化转向之态势。基于社会、青年、亚文化自身三重维度,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因于社会发展的切实成就与困境、青年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变迁及文化传播机制与形式的拓展。新时代,推进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的良性发展,需明确青年主体性发展的多元诉求、认可包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发展、引导规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消极因素,以确保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文化引导下实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4.
“反劳动”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是青年群体在面临新型劳动环境下表达内心焦虑的文化符码。青年“反劳动”文化的出现与传播,一方面映射出青年一代对劳动意义的认知偏差、自我认同焦虑感的发酵与承担时代使命责任感的隐退,另一方面其背后蕴含着理性祛魅、自我治愈与价值回归的正向意义。因此,要以青年“反劳动”文化的流行为契机,在社会维度营造“劳动幸福”的社会氛围,在个体维度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年一代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与担当者。  相似文献   

5.
赵皓 《学理论》2014,(2):129-130
文化研究认为文化是"日常的",它关注的是所有人"生活的全部形式",既包括主流文化又包括亚文化。以公路电影的原型《逍遥骑士》为例,通过分析公路电影的主人公如何在"旅程"中改变,探讨公路电影的叙事规律,并探究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颠覆与妥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3)
本文从青年亚文化受不同时代媒体类型变迁影响关系入手,揭示青年亚文化即便具有自我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但与媒体的变迁也有深刻的文化互动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不同媒介时代的青年亚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各自特点,从而呈现不同的青年亚文化的媒体特征和多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曹海琴 《学理论》2012,(25):22-23,60
当今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文化分主文化、亚文化,其中亚文化中最值得警惕的是越轨亚文化,它往往与危害社会的行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我国文化领域的现状是越轨亚文化大量滋生,主流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认为,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要大力弘扬主文化,控制亚文化,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8.
廉政文化建设中如何对待亚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工作圈是当前亚文化集结聚合的三个主要领域。在廉政建设中,它从深层次制约和支配个体的行为和社会活动,对廉政文化或者起着某种补充、强化作用,或者起着干扰甚至消解作用。调和亚文化与廉政文化之间的冲突,东西方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路径,但“和而不同”是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腐败亚文化已经深刻影响着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并通过代际传递影响到国家的未来。腐败亚文化代际传递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外在推动力和内在驱动力,通过垂直传递和倾斜传递的途径滋生蔓延。要彻底铲除腐败亚文化,必须提高对文化反腐败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制度反腐的刚性,扫清腐败亚文化代际传递的源头;改变代际传递的文化内涵,构建代际文化反腐败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34)
2014年《秦时明月》《小时代》《绣春刀》等影片纷纷开辟弹幕专场,以及国内几大主流视频网站相继推出弹幕功能,印证了弹幕这一新兴媒介技术的生产力和商业价值,也使得弹幕成为传媒学科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观照了弹幕的技术属性背后的青年亚文化质素,并从语言、组织机制和文化特点等方面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单位体制"进行传播是一种典型的"在场"传播。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主流意识形态"在场"传播也趋于失效。在此过程中,由于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对其的重视与运用,主流意识形态进入了"缺场"传播时代。"缺场"传播方式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既是一种机遇,又蕴含着巨大风险。为有效规避"缺场"传播的风险,主流意识形态应着力提升自己在"缺场"传播环境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唐松  韩玲 《理论导刊》2023,(8):57-64
作为一种“次生文化现象”,“饭圈文化”源于青年粉丝面对“内卷化”社会舆论构境的精神能动反映,是粉丝在“理想化”生活“求不得”后对现实的柔性妥协。因此,应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的哲学立场出发,基于“以人为本”的治理原则和政治要求,积极引导青年粉丝个性与精神的全面发展。“饭圈”乱象治理有助于扫清文娱领域的“尘土污垢”,引导青年粉丝实现“破圈”转型,实现粉丝与娱乐精神产品、“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资本话语与公共话语的和谐共生,合力推动青年粉丝成为具有强大精神力和坚定文化认同感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3.
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疆锋 《青年研究》2007,(12):14-20
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化的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方式。青年亚文化研究是伯明翰学派和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探索重心所在。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生成与英国的"文化-文明"传统、新左派、二战后的工人阶级成人教育和战后青年亚文化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赵蓉 《学理论》2013,(30):373-374
校园亚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低俗的网络信息、拜金主义及个人享乐主义思潮等另类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校园亚文化中不良倾向的产生,来源于很多因素,比如传统文化的变迁、现代人价值形态的转变等,但更突出地暴露了我们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要求学校要大力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同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发挥合力作用,有效控制不良亚文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程春旺 《学理论》2010,(22):156-157
人文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然而其分支学科中,文化地理学并未得到很好发展,尤其是对于亚文化的研究,目前是非常缺乏的。亚文化研究有助于认识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了解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介绍亚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亚文化的类型、分析并提出了亚文化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巩固中,存在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泛化、淡化、儒化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和思潮。它们的存在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对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要积极地应对这些挑战,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就必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威。  相似文献   

17.
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亚文化与商业逻辑的关系长久以来困扰着研究者们,大多数学者认为,亚文化只有远离商业逻辑和商品消费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反叛性。随着新媒体、消费社会和全球化语境的来临,商业逻辑不再局限于借用、占有、嵌入亚文化的被动状态,商业可以主动激发、形塑青年亚文化,商业利益与文化认同并不完全是对立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青年文化,是青年这一特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行为方式,从中体现了年轻一代同年长一代迥然相异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规范。作为和社会传统的主流文化明显有别的非主流文化或曰亚文化,青年文化是现代社会剧烈的文化变迁的直接产儿;同时,形成了的青年文化又参与、影响、推动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规定着变迁的方向。考察自产业革命,即现代意义上的青年产生以  相似文献   

19.
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自创立起,其青年亚文化研究一直存在着"男性中心主义"的倾向,女性在亚文化研究中未获得应有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默克罗比为代表的妇女研究小组开始关注青年亚文化中的性别问题,将女性主义引入青年亚文化研究,后来又对女性青年亚文化内部的种族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思考。这一时期,受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影响,研究者多采取整体性思路对女性青年亚文化进行探讨。80年代中期,女性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范式发生了巨大转换。研究者开始从女性受压迫的个体性与复杂性着手分析;同时也改变了之前对女性青年亚文化的浪漫看法,不再将消费主义与亚文化视为互不相容的力量,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伯明翰学派中女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验、视角与方法值得当代中国学界批判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青年时尚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所谓青年时尚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格或样式。青年时尚是一种亚文化时尚 ,它既具有时尚的一般性 ,又具有青年文化的特殊性 ,是青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阿兰·吉麦尔在《法国人的服装、时尚与仪表艺术》中说 :“如今 ,追求时髦倍受欢迎 ,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目标。”现在 ,青年时尚已成为世界青年研究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中国的青年研究工作者 ,对青年时尚这一课题进行了跟踪研究和理论上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主要回顾 90年代以后的青年时尚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