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4)
启蒙理性所预设的理论逻辑是:在全球化的扩张下,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现代性发展都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形成一元现代性的图景。多元现代性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西方一元现代性的话语霸权。"多元现代性"观念认为,现代性并不等于西方现代性,也不会趋同于西方现代性。"多元现代性"观念为人们反思现代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多元现代性"观念打破了欧美国家对现代性的垄断话语,为非西方国家突破西方现代性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多元现代性"观念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阴暗面,深化了人们对启蒙理性的认识;第三,"多元现代性"观念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为现代性从多元文化中寻求精神资源提供了合法性论证。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带有很强的文化意味。韦伯是研究文化现代性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借助工具理性来阐释文化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文化现代性蕴含了科学主义意识形态、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文化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发展也具有了现代性文化诉求的意味。现代性遭遇了后现代的质疑与批判,这是因为现代性本身固有的矛盾和张力:工具理性与自由、一元化逻辑与多元化文化诉求。其中,现代性文化的传统性悖论是现代性文化固有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3.
与一般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不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具有独特的视阈和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历史性否定,没有像黑格尔理论和众多后现代理论那样,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感性的物质层面,对现代性展开了现实的超越。而从资本维度对现代性内在逻辑的深刻剖析,使马克思把握了现代性的根本,为人们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指明了实践批判的方向,并为人们探索新型现代性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正是这种独特的视域和维度使马克思不可超越,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学习、研究《资本论》的热潮充分说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没有过时,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包含两个互相矛盾和冲突的维度:一个是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另一个则是审美现代性或文化现代性。虽然同样坚持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但路遥和贾平凹的创作具有不同的现代性追求,前者侧重于启蒙现代性,后者则突出表现为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廖卢琴 《学理论》2012,(33):25-27
现代性和乌托邦精神是两个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概念,现代性关照现实,乌托邦精神指向未来,要把二者联系在一起去构建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何以可能?从检讨现代性的角度着手,深入分析现代性的特征及其困境,并探讨"乌托邦"精神的内在价值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的意义。提出在现代性与"乌托邦"精神张力下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一方面既保持现代性的优势,又能发挥"乌托邦"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塑造现代社会基本构架的强大力量,也是决定现代人生存命运的关键要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现代性都有不同的实现形式。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和方向。厘清现代性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联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对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现代性变迁现状、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现代性变迁主要表现在结构性变迁与功能性变迁两个方面,而现代性的断裂和公共性的凸现则是其明显特征。从历史与逻辑角度分析,引发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现代性变迁的原因,则大致体现在"现代性"的楔入和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冲突互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中,吉登斯的理论很有特色。他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对现代性的内涵及诸多后果从制度上作出了分析。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为依据,对其现代性理论作出解读。包括:现代性的含义及断裂特征、反思性、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及其全球化的维度、现代性的后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现代性的断裂性特征的一些启示和思考,并结合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集中对我国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中西方文明演进过程来探索中国现代性的起源十分必要。两种文明在起源和演进中所依赖的质料完全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这些都导致了对中国现代性起源的争议。在现代性的发育中,有两种因素是不可或缺的,一是欲望和理性的交织——主体性发育的显著标志,二是市场经济的确立是现代性发育的基础保证。通过对这两点的分析来揭示中国现代性的起源可以发现,中国现代性真正的发育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相似文献   

10.
将多元的空间差异缩减为线性时间序列中的一个静态平面和一个抽象再现而依附于时间,是西方一元现代性话语的秘密所在。这种将"空间时间化"的西方现代性话语的本质是一种全球现代性的时间叙事,其自身面临不可克服的深层理论与实践困境。时代呼唤一种全新的全球现代性方案,从而为探寻现代性的不同文化和道路模式提供新的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开启了以空间维度审视全球现代性的多元现代性的话语可能,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性时间叙事的现代性的空间叙事。如果说西方一元现代性的时间叙事就是在进步的时间序列上形成一个以资本逻辑为中轴的单一性世界格局,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视界中全球现代性的空间叙事,就是在全球范围内生成一个尊重文明多样性和现代化制度模式多样化的多元性世界格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与否定中,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与追求中,极其深刻地指明现代性内源于现代生产及其资本的逻辑之中,处于历史的流变和矛盾裂变之中,存在于全球性的视阈之中。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化眼光,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形成了他关于现代性的辩证立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我们今天认识现代性问题、建构当代新现代性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体现在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原则确立。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是沿着“商品—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展开的,其基本原则是资本统治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当代价值体现在“继往”和“开来”两个方面:“继往”即呈现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维度,“开来”即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批判的基本定向。  相似文献   

13.
对现代性进行理论探讨是现代西方思想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亚当.斯密确立的劳动价值论,既从经济学层面对现代性的合法性进行了辩护,又从"历史深处"凸显了现代性的界限。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批判,把现代性视为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过程,从而在经济学语境中完成了对"现代性"的实践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刘科军 《学理论》2009,(14):109-110
审美现代性以反思的态度来体验现代生活,从而表现出三种生存策略与形态特征: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自身矛盾发展的产物,它反叛由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追求一种差异性的价值,显示出求新求变的美学特征;审美现代性的发展受到社会现代性的制约,它必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相似文献   

15.
林爽 《学理论》2013,(11):31-32
作为一个彻底的辨证论者,马克思在肯定现代性在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人的本质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奠定重要前提的同时,也指出现代性所造成的殖民统治及其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深刻地阐释了世界历史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客观过程,并揭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为人们辩证地审视现代性问题和全面把握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悖论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文化在保存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对传统性和现代性具有双重需要,当我们同时兼顾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时候,又会产生二者不兼容的悖论。要有效地在保护乡土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就必须处理好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悖论,寻找有效途径实现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实现乡土文化的持续性存在,达到繁荣我国农村文化事业、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闫小磊 《学理论》2010,(7):164-167,173
超越现代性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性原理驱动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运动过程中产生困窘实则必然,直面动态、变幻的现代性态势,注重研究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洞察与关注现代性批判的存在论基础——对历史的、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的考察——和硕果——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在解读美国《公民读本》基础上,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的超越指明路径——形而下地深入考察当今人的真实生活现实,关注个体的幸福实现,由此出发相应地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鲍曼的现代性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莉 《理论探讨》2005,(1):46-48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社会学理论家之一。鲍曼既不同于吉登斯从制度维度对现代性进行的分析,也不同于卢曼通过"差异视景"的建构在系统内部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描述的理论立场。他对现代性的关注是以事件(大屠杀)和问题(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为切入点,以后现代性为参照系,以各种隐喻的修辞手法来分析源于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和理论追求内在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7,(6):134-136
当今,现代性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但对后现代性还有争议。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是一种什么关系,是断裂还是延续,存在不同的观点。持"断裂"观点的学者,基本以历史本身存在断裂为依据。持"延续"观点的认为,后现代性中还存在现代性的诸多要素。全球化加速了后现代性。进入21世纪,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有的学者用流动的现代性替代了后现代性的表述,有的学者提出多元的现代性。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是一种延续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从中世纪神学一统天下挣脱出来的现代性,本质上就是消解"神圣形象"的"上帝的世俗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近代哲学通过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使现代性之"主体性的自由"在观念上得以确立。但现代性在消解"神圣形象"的同时,又确立了"非神圣形象",人刚摆脱"神圣形象"的统治,又陷入了"非神圣形象"的统治,现代性还只是"半截子"的现代性,它仍未完成。而真正使人摆脱"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的双重异化和统治,最终获得自由个性彻底解放,正是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实现的扬弃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