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执政党处于核心的地位。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是用以实现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的工具。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具有包容性、建设性、延续性等特点。新时期我们党的意识形态要注重包容性、建设性和延续性的建设,以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2.
党对社会利益的集约能力,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资源、执政地位和执政合法性,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出发点。在社会利益关系变化和利益结构调整的现阶段,加强党的利益集约能力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加强党对社会利益的集约能力的基本着眼点在于,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颜廷平 《党政论坛》2010,(11):17-19
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对社会利益、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调整和沟通。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并不是抽象的,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指党对社会组成部分和因素进行调控,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矛盾与利益,以建立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指党对社会体系内部矛盾和冲突的调整,不致使社会整体脱离、变迁。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对社会利益、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调整和沟通.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并不是抽象的,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指党对社会组成部分和因素进行调控,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矛盾与利益,以建立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指党对社会体系内部矛盾和冲突的调整,不致使社会整体脱离、变迁.  相似文献   

5.
金怡顺 《理论探讨》2005,4(2):105-10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把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意识形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拥有、掌握中国先进的意识形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为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党的思想领导能力建设是为了加强党的思想领导,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党在思想领域内的执政能力,提高党员干部整合人们思想的各种能力。它的本质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通过增强思想领域的领导能力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加强党的思想领导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领导的需要,是发扬党的建设优良传统的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维系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鹏亮 《理论导刊》2006,(12):22-24
要全面提升和拓展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基础,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推进政党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开发执政的体制资源,构建执政的法理基础;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有效整合社会利益,不断增加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度;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决遏制党内消极腐败现象,防止权力的逆行与滥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政党的历史执政地位仅仅是其执政合法性的来源之一,执政党的绩效基础又具有易变性,所以,扩大与巩固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基础意义尤显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开展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有利于扩大党执政合法性的广泛基础,也是重建与巩固其意识形态基础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前构建经济和谐、政治和谐和社会和谐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充分利用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党制度在经济协调、利益整合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以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13,(5):61-64
社会多元发展与党的执政环境的变化齐卫平在2012年第12期《探索与争鸣》中撰文指出,第一,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多元化使党的利益代表性变得复杂化了。人民是整体概念,根本利益是笼统概念,而各个时期现实的利益实现不是整体概念和笼统概念可以满足的。党如何在执政实践中代表好人民的根本利益,面临着多元社会阶层和多种利益群体差异显著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的利益分化过大的问题,正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分化过大主要体现在个人与家庭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等方面。利益分化过大造成城乡、区域、行业与部门之间发展的马太效应,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对促进社会利益公平分配、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提高党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构建共享利益观、不断健全完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是提升党的利益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问题联系紧密。这不仅是由于意识形态问题凸现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必然性,而且五大能力建设的任何一种都离不开意识形态的观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必须把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建设作为首要重点。  相似文献   

13.
提高社会整合能力: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岩 《理论导刊》2005,(3):12-14
社会整合能力是执政党控制和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重要方面,是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整合能力主要包括政治体系吸纳社会精英的能力,引导调节公众需求的能力和协调凝聚公众利益的能力。现阶段提高党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完善政党制度建设;支持和鼓励建立合法的社会组织;改革、完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领导;开发党内民主资源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道德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道德基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执政道德,为实现党的具体执政行为与人民根本利益之间夹角最小化提供了道德驱动力,加强执政道德建设对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实现该夹角最小化具有基础性意义。党的执政道德既要从"八荣八耻"中汲取营养,同时又超越"八荣八耻",这是党得以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最前沿,引领全社会实践"八荣八耻",并由此更好地实现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曾良盛 《理论探讨》2006,3(3):110-113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党应当成为聚集、协调各社会主体意愿与利益的中心,这是党赢得执政资格的基本前提;应当成为整合社会的轴心,这是党体现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应当成为形成共识的核心,这是党赢得执政效力的现实关键。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变迁、个人主义倾向凸现和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功能不断增强,使党执政面临严峻挑战。党要化挑战为生机,实现党的领导科学整合化、民本民主化和政治法治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目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一条基本经验和长期执政必须遵循的一条定律。执政为民的根本要义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党的最高利益相一致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党的命运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实践中,成功地开发理论资源、权力资源、组织资源和历史资源,确保了党履行好自己局部执政的使命,为在全国范围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中开发、维护和整合执政资源的经验教训,对于新时期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诗河 《学理论》2012,(10):132-133
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的高效发挥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当前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给党的社会整合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要从思想价值观念、组织动员、方针政策、制度法律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社会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赵绪生 《求知》2007,(4):7-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其利益表达功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20.
唐志龙 《理论探讨》2006,1(6):12-15
利益协调力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合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力量。表现在其时代价值:一是利益协调力可以科学整合社会关系,从现实价值上检验和确认着党的执政能力;二是利益协调力通过对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的协调,从根源上整体推动着执政党对社会关系的有效整合,促进着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三是坚持辩证结合原则,阐明了正确发挥利益协调力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当代路径,即客观正视利益差距与努力解决利益冲突的辩证结合、加强科学利益观教育与建构利益调节机制的辩证结合、坚持正确的利益原则与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的辩证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