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枫云 《行政论坛》2013,20(1):94-97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城市郊区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空间开始了大规模的郊区拓展,为了应对城市空间郊区拓展的盲目与无序,美国的州及城市政府结合自身的实际,利用各种政府工具展开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成长管理活动.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城市成长管理中政府工具应用的顺利推行、确保政府城市成长管理目标的有效达成、确保城市整体发展中个体利益也得到很好的兼顾,美国城市成长管理政府工具应用中的举证式听证制度应运而生了.了解美国城市成长管理政府工具应用中举证式听证的内涵与特征,洞悉其运行原则,考察其运行程序,对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无序蔓延的表现特征主要有:加速度、低密度蔓延;拼贴式、破碎性蔓延;蛙跳式、跃迁性蔓延;非配套、非同步性蔓延;功利化、矛盾伴生性蔓延等。其带来的潜在隐患主要包括:对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以及城市健康运行造成的隐患。应对中国城市郊区化进程中无序蔓延的政府策略主要有: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引导方向的转变;政府规划编制的转型;政府推进城市拓展模式的转型;政府郊区建设、管理与保护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3.
与我国城市化进程极不相称的是,我国城市治理的研究至今还处于表象的、零散的状态;其关键原因在于研究者过于局限于操作性的实践研究,缺乏基础性理论的分析。通过全面透视了全球城市治理研究的历史流变,按照研究的问题域和方法论两个维度可以将城市治理研究划分成三个阶段:研究探索及提出阶段、研究完善及拓展阶段、研究跃迁后的"新范式"阶段。在演进中,研究的问题域不断拓展,且重心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以物为重"到"以人为重",更加关注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城市中"人"的生活品质;研究的方法论从相对单一的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方法发展到融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管理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全球城市治理研究的全息影像,有助于整合当前"碎片化"的研究,促进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于外在看是一种经济现象,究其质里则是政治在城市的空间投射,隐藏着权力与权利的张力逻辑。如何正确看待城市化进程中的异化问题与实现城市治理的社会回归,呼吁城市政治学的理论阐释。遵循权力与权利的博弈逻辑,西方城市政治研究经历了精英论与多元论、增长机器论与城市机制论、公共选择论与新区域主义论等流派,成为解构西方城市政治现象的理论工具。在借鉴国外有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城市政治研究开始了本土化创新,当前聚焦于城市空间政治、城市权力与权利、城市政治结构、城市抗争运动等多维论域,初步回应了城市化进程的理论诉求,也提出了中国城市政治学的建构愿景。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勃兴,城市内部充斥着剥削、边缘化、无权力、文化帝国主义、暴力等不正义现象,我国的城市治理在应对上述问题上做了理论思维与实践逻辑的转换,但仍然存在制度结构失衡、主体参与失衡以及主体意识欠缺等问题。这些城市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哲学上对城市治理的本质内涵、核心要素、运行机制、价值目标以及策略路径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反思。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动力论角度去探讨城市治理的关键性要素,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城市治理,并为城市区域发展的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空间是集社会属性、公共属性和物质属性于一体的空间形态,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具有日益重要且多元的功能,其良好品质对于树立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意义重大,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亦特别重要。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实践较为成熟,可为我国创新城市公共空间治理路径提供经验借鉴。基于三国的经验教训,本文认为应树立民本和服务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理念;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体系;构建统筹协调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机制;打造生态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环境等,以实现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现代化之目标。  相似文献   

7.
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治理研究——对上海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人口、房地产、城市规划等经济社会数据的分析可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等沿海大城市已出现了经济、社会和人口等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大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使得居住分异现象日益显现,社会公平性问题开始突出,加大城市空间资源整合日益重要。维持经济发展、社会秩序与空间匹配之间的有效平衡,需要从更高的社会经济制度层面上思考城市如何治理。因此,建立法治社会,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房地产投资的引导与控制,推进市民利益维护机制建设,制定合理的人口战略等城市空间调控政策迫切需要出台。在"和谐社会"治国理念下,城市空间治理将日益重要,因此,需通过对大量城市的实证研究,总结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机制、趋势、效应,并对比中外城市空间演化的差异,反思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构建新型的城市治理架构,并以此规范人口流动、提高城市化质量、消除城市社区隔离、规范住宅房地产发展、保障弱势群体空间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围绕着空间权利的社会抗争正呈现高发态势。正确认识和应对空间社会抗争行为,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城市空间社会抗争具有自身的特性和发生逻辑,它是对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重构的一种能动反映,既受到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等宏观环境的影响,也集中反映了增长主义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的正义价值缺失,更是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与现有体制、制度承载能力不足相冲突的结果。治理空间社会抗争既不能漠视其存在,更不能简单地高压,必须针对其形成机理和实质综合施治。通过谨守空间正义的价值,限制政府空间权力扩张,强化社会力量培育,完善法律救济制度等促进空间社会抗争有序化治理。  相似文献   

9.
全面小康时代,反贫困的重点和领域发生了改变,解决相对贫困成为主题。城市贫困是相对贫困的主要表现,城市贫困治理在当前具有时空正义性和紧迫性。从时间正义性看,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扶贫关注领域的转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经济安全的脆弱性、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等让城市贫困治理成为一种至善至道的治理重点取向;从空间正义性看,城市成为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城市的共富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要空间领域,城市贫困治理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城市空间表达。这种正义性认知的构建,促进了城市贫困治理的时期转型,要求全面梳理城市贫困的类型和人群特征,采取内源性突破和外源性完善的行动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0.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否实现有效的城市治理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美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政府组织结构、城市治理体系等五个方面积累了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有益经验。借鉴美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经验,在城市治理理念、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可以有效推进新时代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空间与正义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十九世纪欧洲工业城市的观察,揭示了由资本的逻辑所导致的阶级居住分异的空间非正义现象。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运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图生动而具体地展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本质及空间正义问题,为当前城市社会治理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城市空间分异与空间正义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需要积极面对的治理议题。  相似文献   

12.
住房商品化重构了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和社区权力格局,而业主维权行动集中体现了基层城市社会变迁给社区治理带来的挑战。本文试图解读业主维权行动对地方政府的城市基层治理策略的影响。现有文献将社区治理制度和业主维权行动看作两个独立的研究议题,未能很好解释社区治理规则(变化)与业主维权行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列夫菲尔的空间生产视角引入社区治理研究,尝试为社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研究认为,社区治理规则的变化是政府建立可治理的邻里空间与业主追求权益与自治两者角逐的后果;在国家应对治理挑战的过程中,话语和表征塑造了人们对社区的理解和想象,合法化了国家对私有化空间的介入,因此在重塑可治理的邻里空间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空间的生产的视角要求研究者思考社区治理规则与业主维权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对现有社区治理研究视角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和修正传统的城市化测量方法入手,对北京市郊房山区所做的实证研究发现,尽管房山区的城市化水平在北京郊区序列里处于中上水平,但仍显滞后.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北京郊区城市化缺乏统一规划、中心城区的主导产业与郊区产业的对接状况不理想、中心城区偏向政策、郊区人力资本瓶颈、郊区居民点的"均衡"分布等因素相关,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由郊区城市化的"无序均衡"发展模式所致.这表明,在经济转轨时期,一个特大城市郊区的城市化进程,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是无法支撑的,还需要政府担当重要职责--改变不合理的既有政策,提供有利的配套政策措施,提出新的发展模式,即"有序非均衡"发展模式,以保障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视域下的城市社区"微治理"路径研究,既是对"微治理"场域下新媒体功能的多维审视,也是以新的媒体技术与互动传播模式推动社会治理的渠道探寻。基于新媒体与城市社区"微治理"的契合维度,提出新媒体视域下城市社区"微治理"实践路径,包括以新媒体拓展城市社区"微需求"表达渠道、以新媒体形塑城市社区"微参与"协商空间、以新媒体优化城市社区"微项目"运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19,(6):90-97
多层治理理论是研究多中心、多部门、多行动者政策环境中治理行动如何开展的重要解释框架,创新型城市是中国政府探索实验主义创新治理的实践模式之一,在现实中这种创新治理模式面临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藩篱和创新主体关系建构的双重挑战。通过对中国创新型城市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对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进程、发展模式、布局特点以及政策阶段性特征进行总结,有助于分析"中央—地方"政府间围绕创新治理目标、治理措施和治理框架开展的复杂互动过程和暴露出的问题。基于此,运用多层治理理论框架能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治理的优化方向提供建议:通过统筹协调形成开放兼容的创新型城市政策目标;通过基层赋权协调多层政府间创新型城市政策工具;通过多层治理构建完善协调的创新型城市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16.
网络技术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赋能者与催化剂。上海市宝山区在加快落实全市"一网统管"部署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改革路径、实际效能和发展趋势对进一步做优做实"一网统管",加快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21,(5):138-146
作为西方空间政治学的前沿理论,地域重构、尺度政治和新国家空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内部自洽的理论体系。随着"全球地方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家中心主义"空间治理典范开启转型之路。超国家空间和次国家空间依靠地域重构得到广泛开发,进而通过尺度政治得到有效整合。当这些非国家化空间具备尺度设计、景观条件、网状结构和"大事件"机遇等治理要件时,新国家空间得以产生。西方空间政治学前沿理论的整体性对于中国国家空间结构转型及其治理的借鉴价值在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增加超国家空间规划,兼顾次国家空间的不同地域特征,并将生态空间细分为"生物空间"和"非生物空间"。区域空间需要通过均衡治理来化解"结构化的不确定性"之困境,地方空间需要构建网络化治理结构以增强地方政府的"元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标志着公共行政理论研究范式由"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向"新公共治理"转变,其目的是不断调整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管理边界,实现三者之间更为良性的互动。通过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非营利机构组成的网络结构,公共事务管理者创新公共治理的工具和手段,为利益相关者和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提供新的通道。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方式,充分利用准立法程序和准司法程序,丰富拓展新公共治理实践,提升了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和效能。考察美国新公共治理的实践和过程,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率先开启了城市理论的空间转向。他以三元辩证法为哲学方法论基础,分析了城市空间的三种形态,即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认为城市空间是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三维统一体。列斐伏尔从微观的日常生活角度展开的城市空间理论建构,是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贡献,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尤其是城市空间公平正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不仅仅是追求收益最大的经济空间,还是社会交往的空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际交往应该趋向美好、和谐,即越来越理性化,然而事实相反,却出现了人情冷淡,日趋疏离的无缘状况。本文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角出发,唤起我们对人与人之间最基本"五缘关系"的重新认识,旨在揭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对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大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