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谢树新 《学理论》2010,(16):242-243
历史是凝固的政治,政治是流动的历史。要想改变历史课一潭死水的现象,使之变得引人入胜,必须还原历史,让学生学习"活"的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和体验历史。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十分重视借助纪念活动进行政治表达,主要依据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重要节日等纪念谱系发表纪念讲话,展现中国的历史传统、传达中共政治主张,折射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借助相应的核心话语和逻辑框架,讲话的政治功能得以表达,实现了共同历史记忆的建构,民族时代精神的塑造,政治整合与社会动员的实施。习近平纪念讲话的梳理对于当前推进中国纪念政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蔡元兴 《团结》2005,(2):10-10,29
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能力,应以胡锦涛同志对民主党派领导干部提出的“要进一步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就是要提高政治坚定性、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政治坚定性,就要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也是民主党派在长期政治实践中的一种理性、明智、郑重、自觉的选择。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就能正确判断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提高接受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对既有政治学理论的重大挑战,基于理性人假设的"政治科学"对中国前途的观察一错再错。基于中国政治史的历史政治学,不但是观察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其本身还具有本体论意义。在历史政治学这里,当代中国政治不但是中华文明基因共同体的自然延续,也是新中国70年前后连续统一的政治发展过程。历史政治学堪称是为中国政治发展而量身定做的一种研究路径,作为案例的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使得历史政治学更有学术价值和学科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光斌  释启鹏 《政治学研究》2020,(1):10-20,M0002
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引发了中国政治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研究路径的历史政治学不但具有客观的分析主义特征,而且和其它政治理论的研究路径一样,还具有鲜明的功能主义特征。历史政治学首先回答了政治理论的知识来源问题,从而为建构中国自主性政治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基于政治学取向的政治史研究有助于避免因“文化转向”而导致的历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这意味着历史政治学研究既追求“真相”也关怀“真理”。历史政治学的知识功能自然有其政治实践价值,那就是为治国理政提供历史解释与现实论述,并为认识合法性政治提供一套不同于理性人假设的历时性方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和政治学的视角对建国后党的政治观的发展做了梳理和归纳,并探求了党的政治观与中国社会转型之间所具有的辩证关系。本文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政治观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不同表现形态。党的政治观经历了一个从"理想政治观"到"发展政治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党的未来政治观的发展也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体是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交往的需要而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大众媒体对现代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并对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带来了深刻影响,显示了重要的影响力,尤其发挥着较为重要的政治影响力,突出表现在设置政治议程、形成公共舆论、改变政治关系、影响公共政策、实施政治监督、塑造政治文化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8.
不同历史时空中,政治参与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适应不同历史时空中的社会变迁趋势,自觉转换和更新政治参与样态是任何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因为这是影响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管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治参与的历史嬗变,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视域分析,不难发现,我国政治参与呈现革命动员型、内爆私域型和对话博弈型的图式变奏。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中表述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作为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的概括与凝练,在建党百年来的发展中凸显出历史、理论与价值逻辑的三维统一。历史逻辑表现为它贯穿于建党以来四个历史时期的各项重大决策之中,理论逻辑表现为它由具体领域的工作论断经过实践检验上升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原理,价值逻辑体现为它积累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伟大斗争的成功经验。历史、理论与价值三重逻辑相互统一,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的首要目标就是民主政治的实现。中国社会民主政治的现状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并留下了历史的深深印痕。因此,在中国迈入全面实行民主政治之路的21世纪,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治思想和实践,于当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21,(3):10-15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发展都是为了解决某一历史阶段重大而迫切的问题的。在解决某一历史阶段问题的过程中,便形成了这个历史阶段政治发展的主题。综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主题的变迁,大致呈现从承诺、发展到共享的变迁。承诺、发展与共享成为百年来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三重变奏。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主题变迁的分析,得出一些启示,即社会实践和社会矛盾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福祉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党的领导是政治发展的组织保障,保持政治发展主题的调适性是保证政治发展道路稳健性的重要条件,运动式的政治发展难以保证政治发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建设经验。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主要有:明晰并坚守政治使命、制定并执行正确政治路线、持续塑造党员政治意识、始终保持纪律规矩的严肃性、不断有计划地培养党的干部队伍、坚决清除党内政治隐患以及坚持正确的政治领导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从政治学、行政学的视角看,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结果欧盟与欧洲公共政治的历史发展关联甚密,政治历史因素在欧洲一体化中的作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本文仅以历史发展中欧洲公共政治的内在逻辑为契机,力图揭示欧盟的成功是欧洲公共政治的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14.
冯晓莹 《学理论》2014,(9):88-89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优良的传统和政治优势。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紧密结合已有的历史条件,充分发挥党的这一政治优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因此,全党同志必须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高度,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概述入手,具体阐述了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从而提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论思想政治工作“三贴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历史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所应遵循的一个基本方针,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今天,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从新的、更加开阔的视野来认识研究这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规划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启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思想解放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土壤,党内政治文化是管党治党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命题,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由"治标"到"治本"重要转折的关键环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积淀而成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浓重红色内涵、鲜明先进特质的党内政治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气派与内在逻辑。透过文化、组织、政治的三重理论视角,科学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独特内在逻辑,既是正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中国气派的必要条件,又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加强和改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很好、很重要的文件。这个《纲要》阐明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19.
政治与行政的特殊关系,既在于最初的行政学脱胎于政治学,密不可割,也在于政治与行政分合关系的历史流变,在于围绕政治行政二分法进行的不休争论和思考。笔者以为,把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放置于历史的视野,审视政治行政关系的分合演变,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二者关系,正确认识其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不断侵蚀着人们的思想,这种思潮容易给正处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阶段的大学生造成混乱和扭曲,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本文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含义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希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