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列宁关于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建成”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一致公认,列宁创立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学说;但对于列宁是否已经形成和什么时候形成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则众说纷纭。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个问题就曾经是联共(布)党内,以斯大  相似文献   

2.
由两名青年编著的《社会主义四百年》(上册)一书,今年春节期间在广州新华书店公开发行,引起读者的浓厚兴趣。这本书将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运史三者融为一体,采用历史演义的体裁,以文学的笔调,形象地叙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从一国胜利走向全世界胜利的过程。书的作者是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于幼军和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讲师团副团长黎元江,他们今年都是三十三岁。今年初,中央一位负责同志到广东视察,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谢非向他推荐了这本书。这位中央负责同志阅读了此书,并在和大学生座谈时获悉,这本书生动形象地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不但文科学生爱  相似文献   

3.
中苏论战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然而这场论战的实质问题及其对中国、苏联、国际格局、国际共运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中苏论战的实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认识:它是国际共运传统模式发生危机的一种反应,是中共反对苏共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一场斗争,是中苏两党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走独立自主之路─—评《特殊而复杂的课题》一书伯麟研究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苏联这一极为特殊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是中共党史和国际共运史研究领域中一项极为重要的课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过去长期被“禁锢”问题的研究,引起中共党史、国际共运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会于1986年4月25日在广东省委党校召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问题”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会员二十多人。会议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及其含义;当代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问题、新任务;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特点等问题。现将会上关于当代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问题、新任务的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 与会者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遇到的新问题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1925年前后,联共(布)党内出现了一场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在争论中,斯大林明确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对于这一场争论和斯大林这一理论,国内外学者至今议论纷纭,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场“无谓  相似文献   

7.
吴坚 《学理论》2009,(12):46-49
由“两个必然”势必引出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未来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往何处去?也就是必须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本文综合考察马、恩对未来社会设想以及国际共运史相关史实。运用吏论结合的方法.对东方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艰难探索历程作一现象描述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尼科西亚 10月20日电为期3天的关于社会主义前途的国际讨论会今天在这里闭(?),与会者对社会主义最终胜利表示怀有信心。来自中东和欧洲12个国家的16个共产党和其它党派组织参加了这次国际讨论会。  相似文献   

9.
十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广东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等单位在东莞市举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术讨论会』,主要是学习、领会、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精神。现把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内涵的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同志们认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  相似文献   

10.
余金成教授1950年生,河南省信阳市人。现任天津师范大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博士点带头人,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任研究生管理学院院长、校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兼任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20多年来,致力于社会主义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近年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研究的系列成果。现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代表性的著作有:《劳动论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版)、《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怎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思想,是一个存在着争论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把暴力革命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和平过渡只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例外。暴力革命的胜利巳被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所证明,而和平过渡迄今没有得到实证。唯一出现过的阿连德政府巳被消灭在枪林弹雨之下;在资本主义国家内共产党掌握部分政  相似文献   

12.
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学术界展开了-场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尽管各种观点依然包含着对社会主义的某些误解,然而,这些观点都试图对目前社会主义国家中出现的否定社会主义的现象进行探索。现就日本学术界对现存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些情况作简单介绍。日本研究社会主义的主要机构有:社会主义经济学会、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所(该所以接受日本外务省委托项目为主)和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简称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得出的结论,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教学中,如何结合国际共运的实践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来讲授两个必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讲清这个问题,对于端正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自《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一百多年来,由于资本主义在不断的发展,因此两个必然没有得到证实。这是一种误解。两个必然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这种否定是从唯物史观出发,根据生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经团联,中国社科院马列所、中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全面改革理论讨论会于1986年10月14日至20日,在马鞍山市召开。会议围绕学习宣传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精神文明决议”这一主要内容,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的新情况、新经验,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规律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中苏论战的理论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苏论战的理论实质是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苏共企图将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的观点钦定为“国际共产主义的总路线”,强加给世界各国共产党,遭到中共等党的反对,从而使具体的意识形态问题之争,发展到谁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之争。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中共由最初的维护斯大林的历史地位,逐步陷入到维护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的误区,使得中苏两党意识形态争论的范围不断扩大,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存在着曲解和误解,使论战成为“左”与“左”的争论。  相似文献   

16.
据苏联《远东问题》杂志1991年第1期报道,1990年10月9日至11日,苏联科学院经济学学部当代中国综合问题学术委员会和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联合举行了第一次全苏“中国与社会主义,中国经济、政治、历史和文化研究中的迫切问题”学术讨论会,有100多位苏联学者、  相似文献   

17.
(记者周敏进)4月24日,《红旗》杂志社、《学习与研究》杂志社和北京市社科联,共同召开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讨论会。会议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和实践: 与会同志认为,1981年以来。党中央多次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理论的新发展,它准确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些难题和争论问题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吴振坤关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许多难题,尚未研究清楚,而对这些难题,往往在认识上不一致,因而又是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我就市场经济理论中的难题和有争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关...  相似文献   

19.
3月25日至28日,北京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和国防大学杂志社,联合召开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理论讨论会。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会议针对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在反对走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提出的超越论、失败论、全盘西化论等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与会同志认为,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中国不可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中国的革命只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把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即“一国胜利说”,斯大林捍卫了列宁这一学说,并系统发展到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因而,“一国胜利说”是列宁的功绩;“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则是斯大林的贡献。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考察一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就会发现:列宁不仅提出了“一国胜利说”,而且还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斯大林也曾论述过“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但那只是对列宁这一学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