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为满足社会职业需求,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各地高校也着力于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比例和作用。通过建立校(学校)院(法院、检察院)所(律所)合作平台,依托社会资源,共同培养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是确保法学教育实用性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思路上,应当以职业技能训练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采用校内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校外开展多种形式职业技能活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刘春兵 《学理论》2013,(17):235-237
我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地方院校应顺应国家法律人才培养政策导向,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实现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特色发展。地方院校制定以实务性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适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需要的优秀师资队伍,强化卓越法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适合地方院校发展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通过参与地方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完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评估机制,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2)
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几次教育模式的转变,时下正面临着教育模式改革的另一关键时期。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出台,为法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树立正确的法学教育理念、实行科学的法律人才培养方案、避免法学教育模式的再次同质化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此,作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法学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学科优势,探寻自身符合"卓越"标准的法律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4.
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卓越法治人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应注重培养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着力强化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设置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警务合作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与机遇,也对公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带一路"背景下,公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专业化、国际化、实战化的核心定位,针对自身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在信息化建设、国际教育合作、提升师资能力等方面开展融合创新,以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警务人才。  相似文献   

6.
培养卓越法律人才是当前法学教育的目标,在此目标指引下,法学教学应当探索新的模式。传统的讲授型法学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需要。美国的诊所法律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确有优势,然而又不可能完全取代法学课堂教学。由于司法考试与卓越法律人才教育目标相似,因而可以将司法考试作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法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司法考试的导向作用,实现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涉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的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等综合改革。因此,边疆民族院校更应准确把握改革的动因和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要,弄清在法律人才培养上的问题和优势,走出传统法学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12)
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实现传统高等教育从以育人功能为主向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并举的角色转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诉求。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依赖于高校人才输出的水平。通过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本质的揭示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局限性的深入剖析,探究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主要路径如下:转变思想观念,健全产学研管理体制;完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建设和发展大学科技园,加强科技园与高校学生的互动;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联合培养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家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直接培养者,向学生传播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对我国的"人才梦"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理想信念教育、心理教育、网络利用、人际沟通等角度浅谈高校辅导员正能量传播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期为高校辅导员的人才培养工作和人才圆梦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环节,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及品德保障。因此,我们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技创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要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个性教育。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高校,玉林师范学院顺应国家和地方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形势,通过举办"卓越班"和"挂榜班",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育模式、师资力量及学习管理等方面,实践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尽管我国在法治建设和法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了普遍性和一元化,忽略了特殊性和多元化,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特殊文化背景下对法律人才的期待。据此,提出定位宁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建议如下:应加强培养熟悉宁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法律人才;应加强培养熟悉宁夏地区民族习惯法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郝占辉 《学理论》2011,(36):232-233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技术型的实用人才。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工程法学整合了法学与工程学的科际资源,不但促进了我国传统法律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更新,而且有益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工程事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更有意义的是,工程法学人才培养思路及其教育方法的实践,对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专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4)
地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科技支持,为区域发展培养生态型人才,为区域生态发展提供示范效应。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可以通过实施"生态导向"的校地合作工程、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推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开展常态化的生态社会实践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29)
我国一些高校通过各有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但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一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坚持"整体开发""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等原则,依托"人才计划",以教育为主要途径。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个系统工程:首先,必须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其次,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重点解决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再次,应以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6.
马云蕊  赵桂生 《学理论》2012,(33):243-244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法学教育大规模扩张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之转变的重要举措。试从对卓越法律人才的界定、模拟法庭教学的概念和功能,模拟法庭教学文化对卓越法律人才基础性作用几个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需要树立先进的法学教育观念。针对人才认识单一化、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片面传授知识等不利于人才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应以依法治国为先导,顺应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改革趋势,构建新型的平等民主教育观。为此,需要扩大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提高法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论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职业决定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高校作为培养未来法律职业者的基地,应当积极适应法律职业的要求,对法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便于法律职业者职业道德素质的尽早养成.然而,目前高校法学教育普遍存在重学生法律专业知识教育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问题,这显然不利于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有效衔接,为此,有必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身指导、亲切关怀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高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相似文献   

20.
钟春玲  庞华 《学理论》2012,(19):91-93
会展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及发展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构建适应会展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会展产业链的视角出发,分析各环节所需会展人才的类型、特点,指出我国当前会展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脱节之处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定位政府、高校、协会、企业的职责,从政府引导和扶持体系、高校人才教育体系、社会职业培训体系、产业平台支撑体系四大板块探讨会展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