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从总体性出发解释马克思思想的路径,结合英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基于生活世界拓展了传统理论语境中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文化的物质属性,形成了一种文化整体观,即将文化视为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并将文化生产或文化实践看成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它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恢复或者说重塑被传统文化批判理论遮盖甚至否定了的主体能动性为理论诉求,持续关注和分析日常生活中文化形态的发展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努力揭示当代社会文化实践的复杂机制,在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文化主义"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和"葛兰西转向",每一种理论研究范式都致力于创造出新的主体位置以及有能力反抗自身被支配地位的社会政治主体。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卓有成效的文化研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一种文化政治学的努力中获得了时代新意。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决定着人们政治行为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取向。我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包括臣民式政治文化、伦常式政治文化和人治式政治文化在内的一些落后的腐败的政治文化,它们对我国当前出现的"家长制"、"一言堂"、"人情网"、"裙带风"、"重人治轻法治"等社会现象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洁政治文化,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转型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廉洁政治文化建设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快法制化进程,铲除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糟粕,是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廉洁政治文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文化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研究范式的不断转换,提出了不同的文化观点。其一,哈贝马斯在批判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理论背景中展开的公共领域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文化批判到文化消费的转型。其二,哈贝马斯探讨了功能主义文化,提出了社会文化与社会行为动机之间的功能主义关系。其三,哈贝马斯引入了实践-政治视角,在论说交往行动理论体系中提出了文化参与伦理和政治实践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念和要求.从政治理念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迁以及政治价值变化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六大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谈及"民"的概念时,有一系列与之相配的名词,如臣民、庶民、草民、顺民、刁民、暴民等,惟独缺乏"公民"概念的存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出现源自于戊戌变法时期,它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文化词汇,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此语一出,中国"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改观。如何从政治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就我国公民文化的国别特征、公民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培育公民文化的实践路径等问题予以深入细致的学理剖析,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双文化自我构念的的具体内涵,分析了双文化自我构念的代际差异。研究发现,青年人和中老年人被试的自我描述都表现出传统社会取向与现代个人取向并存的双文化自我构念特征;青年人的现代个人取向自我显著强于传统社会取向自我,但中老年人的传统社会与现代个人两种取向的自我构念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中老年人的社会取向自我在"血缘关系"等维度上显著强于青年人;青年人的个人取向自我在"兴趣爱好"等维度上显著强于中老年人。研究结果证实了双文化自我构念的客观现实性,初步验证了文化变迁过程中个体自我构念的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7.
精英文化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教化作用、组织动员作用和引领作用。现代社会精英文化既经历了从传统知识分子到有机知识分子的变迁,也经历了技术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的分化。在互联网时代,精英文化面临大众文化的解构与挑战,但精英文化可以通过政治路径和文化路径发挥作用,积极介入公共领域,超越消费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单位制党建向区域化党建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政治社会化、社会多元化及党员结构的变迁,以"单位制党建"为依托的垂直型、封闭式党建模式,逐渐凸现出时代局限性。"区域化党建"作为"单位制党建"模式的延伸与拓展,日渐成为基层党建谋求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拟从"区域化党建"的特征功效分析入手,梳理其与"单位制党建"的相互关联及特征,探究其内在逻辑,分析其功效与运行路径,以期为促进基层党建科学转型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皆发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在社会结构变迁中沉淀积极因素,重塑中国精神?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置于"新时代"战略布局下的立体坐标体系中,从社会结构的视角,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变迁,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意蕴,是社会转型的题中之义。它旨在把社会结构作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体系创新的一种分析视角,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政治学范畴带回到社会学中。使其既具有崇高理想图景,又具有社会学血脉,进而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中国很多传统村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迁,变迁村庄在城市文化的侵蚀下显得落寞。在文化民生建设的大背景下,变迁的村庄文化可持续发展困境重重。从分析传统村庄的变迁入手,针对村庄变化的实际,指出社会转型期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提出农村文化传承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务院文化类管理机构改革历程的回顾可以发现,近四十年来国务院文化类管理机构在改革地位、机构整合等方面经历了显著变迁,展现出变迁的总趋势是建立有机的大部门制。变迁过程还展现了国务院文化类管理机构的内部演化特征,即在职能转变上的市场化、分权化和服务化趋势,内部设置上存在辅助类部门合并、业务类部门叠加的演化逻辑,编制规模上存在先"精简"后"膨胀"的演变趋势。演变过程也揭示出进一步推动改革仍面临大部门的扩张边界、与党宣系统的关系、职能融合与整合方式、职能转变与内部流程再造等制度性约束,未来的改革需要立足于顶层设计并突破这些约束。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化依托网络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亚文化,在继承政治文化基本内质的同时,也表现出诸多的新特征。网络政治文化主体‘实与虚’的双重身份,形成过程的‘多元-无中心-互动’模式,决定了其独有的特征与影响。为此,有必要对其内涵、形成过程、特征及影响,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3.
沈红宇 《学理论》2012,(13):39-4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变革时期。这种变革是社会整体的变迁,包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的变迁。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社会变革能否成功的根本问题。在社会变革中,许多最复杂、最艰难的问题都反映在文化上,文化所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其剧烈程度远远超过社会的其他领域。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文化对政治、经济领域改革的重要影响,强调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从历史唯物主义中可以找到分析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根本要素: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文化。我们可以运用"结构—关系—文化"的框架,来分析政治文化、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的内在逻辑。首先要理清相关的基本概念,这是分析研究问题的前提。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价值观、政治思维和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和参与民主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群体一定程度上面临政治社会化路径不畅问题,引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淡化。本文在"路径一目标"分析框架下,以农民工为考察对象,对509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社会传播、政治学习与内化、文化传承与整合、社会环境这四条政治社会化路径,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治学习与内化、文化传承与整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直接促进作用,社会传播经由政治学习与内化以及文化传承与整合、社会环境经由文化传承与整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间接促进作用。政治社会化路径的整体优化能够显著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16.
党内政治文化的特征属性,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与中国特殊历史社会文化条件所共同决定的。从文化一般属性来看,实践性与累积性相融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一般特征;从政党性质维度分析,先进性与自觉性统一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从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图景考察,党性与人民性一致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特征。科学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特征属性,不仅能深入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实质,坚定政党自信与文化自信,更能准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独特优势,科学构建新时代发展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形成、人们政治观的转变、合法性的变迁、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文化的分化等几方面。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也是人们政治文化发生急剧变迂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6,(6):94-97
国民性作为一国国民所特有的气质,表现的是一种众数人格结构。它的形成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以及政治制度形态的制约,与社会文化体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国的政治文化水平。国民性是一个国家在自然风貌与人文气息形成过程中所透露的国民共有且独特、内在而深刻的精神风韵,集中体现国民的主体意识及民族素质。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积淀,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打造了属于本国的民族性格。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刷与洗涤,多元文化的交融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念,这便为主流政治文化认同带来了挑战。在政治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国民性的重塑也衍生出新的契机。从民族性格和文化认同角度,遵循公民文化教育理念,从打造一名独立、理性的政治人出发,展开对国民性重塑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Kidult现象是当前流行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之一,此现象可追溯到古代的"赤子"道德和情怀,它本身有久远的文化渊源和社会传承,并且在现代社会衍生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本文从现代媒体传播与大众消费文化背景、后现代文化影响以及文化分析中的功能主义、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视角等方面对kidult现象进行了文化解读,阐述了现代kidult现象产生发展特征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与其他四经相比是"五经"中能够更直接、全面了解汉中及其他地域文化的文本。以汉代《诗经》学中关于汉中所在地域的文化地理背景为基础,着重分析其中涉及到汉中地域及其他与两汉时期汉中文化特征形成、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探求汉代《诗经》学与汉中文化之间关系,并揭示汉代《诗经》学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