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通过与公办院校和专科院校相比较而得出的。这种特殊性对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建设有特殊的要求,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首先,论述把握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特殊性的意义;其次,论述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特殊问题;最后,论述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1)
价值认同是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价值观念的"龙头"。当前我国正面临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元化极大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表现为多元价值观冲击、社会心态阻碍、互联网渗透等,我们必须从把握一元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消除"崇洋媚外"社会心态、净化互联网环境等方面入手,有效强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5)
互联网的普及为大学生成长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其开放自由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低俗、法制意识弱化和网络心理异常。应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和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对策来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谢睿萍 《学理论》2012,(14):273-274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改善,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网络道德的缺失也正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有: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迷失,社会责任感缺失,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等等。在互联网时代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加强网络监管;建立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辨别能力;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他们积极向上,具有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心理;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促进他们交往的同时也使人际交往虚拟化。应充分发挥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35)
价值观是指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重要性的评价和看法,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信念和判断。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树立正确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充分重视互联网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9)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同时也对其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探寻"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真谛,积极开辟鲜活的高校政治教育虚拟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多种文化思潮相互冲突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激烈的碰撞,亟待一种有着核心力、凝聚力、向心力的观念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因而,在新形势下必须挖掘多种方法和途径,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在提供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方便交流的同时,也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网络语言、网络诚信、网络交往等方面出现道德失范。大学生自身、网络技术、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是引发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实现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完善法律法规、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等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网络亚文化裹挟着"喧嚣与浮尘"弥漫于整个"线上""线下",试图消解、颠覆现代主流文化,塑造全新的价值体系,其对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造成不容忽视的挑战。直面现实,高校不能一味简单地对网络亚文化进行粗鲁、盲目的打压,而应当从改善教育民生需要、构筑网络阵地、畅通对话渠道、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逐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提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质量;依靠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和校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11)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中国舆论传播格局,正确网络舆论具有客观评价性、积极引导性和正面培育性,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塑造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同步共时于教育,夯实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化起点;交叉融汇于实践,优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外化途径;创新优化于管理,确保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程贯穿。具体地看,就是要构建网上教育平台,发挥互联网重要阵地作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为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创新学习实践的融合载体。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12)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面对全球范围内思想的交融,文化的交流,互联网时代的交锋,新形势下价值观的较量;面对改革开放下思想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意识的多元性以及全球化时代下认识的多变性的新特点,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树大学生的职业信仰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内容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仍存在教育渠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应在充分考虑我国高校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学习发达国家丰富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经验,以学校为主线,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形教育体系;以个体为龙头,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渠道和宽领域教育格局,不断提升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15.
<正>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塑造青年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责任。为此要精心谋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媒体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工具新媒体即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当下属于新媒体者——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近年来,以智能手机、平  相似文献   

16.
颜奇英  王国聘 《学理论》2013,(30):368-369
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和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形势下大学生出现主导价值观缺失、传统道德滑坡、价值理想趋于功利虚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等价值观偏差,需要马克思主义引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教育功能,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策略,帮助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6)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制约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当前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呈现出择业目标理想化、择业标准功利化、择业意向多元化等特征,这是由就业体制改革及多元社会价值观等多种因素促成的。在当前"创新创业"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我们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个层面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诚信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育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培育又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如学术诚信式微、网络诚信陷入困境、经济信用诚信意识淡薄、人际交往中出现诚信危机等。因此,本文在新媒体视域下分析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出现的新问题及原因,探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马晓芳 《学理论》2015,(4):227-228
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教育形式单一、载体单调,内容教条等问题提出教育引导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一个重要的发明,正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积极应对这一问题,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