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意义上的司法裁判主要集中于适用法律的纠纷解决形象,然而司法裁判并非一种严格界定的概念,而是体现为一种政治经验。新的政治现实对传统意义上的司法裁判形象构成挑战,更提出了新的期待,司法裁判还应当具有政策实施及其规则确立的第二张面孔。全面正确理解司法裁判所具有的"两张面孔"及其相互关系,能够确保司法裁判在政治上的正确性、法律上的合法性以及伦理上的正当性,同时也为正确把握法院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行政与法制》2003,(1):29-29
司法工作人员在执行阶段徇私舞弊,情节严重的,将构成徇私枉法罪和枉法裁判罪。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5,(3):66-67
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党委班子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天津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积极构建阳光司法体制,坚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让审判执行工作置于群众目光之下,用司法公开倒逼司法公正。深入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庭审视频直播、裁判文书上网数量均位列全市法院首位。开通官方互联网、微博、微信,对我院审判执行工作情况进行公开,是我市首家开通微信的法院。目前官方微博累计发布微博1274篇,粉丝量达82  相似文献   

4.
执行难的实质是司法不公。它的成因在于立法对申请执行人的不公正和法官的渎职行为。要解决执行难,首先应从立法入手,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通过追究法官不依法执行裁决的法律责任,努力消除司法不公正。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2,(2)
民事执行难一直是阻碍司法裁判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掣肘,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联合查控机制,可以实现快速定位被执行人及其财产;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过对被执行人限制出境、投资、高消费等方式,迫使其自觉履行。但是,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民事执行后,实践中存在执行信息共享程度不够、执行系统的信息覆盖范围有限、执行制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有效解决上述掣肘应当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建立集约化执行平台、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促进民事执行模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黄晓丽 《学理论》2010,(16):115-116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的监督。长期以来,民事判决、裁定执行难、执行乱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司法痼疾,使司法权威受到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笔者认为,缺乏有效监督是造成执行难、执行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试从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活动监督的必要性、法律依据以及初步构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有能才有威     
杨柳 《瞭望》2004,(51)
针对群众反应强烈的少数法院和法官裁判不公、效率不高、执行不力、作风不好等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全国法院院长会上强调"有能才有威",只有全面增强司法能力,提高整体司法水平,才能维护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8.
屈辰 《瞭望》2016,(36):20-21
“现在找份裁判文书,可比我上学时候容易多了?”在8月30日下午召开的裁判文书公开二r:作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感慨,几十年前,自己曾为查询裁判文书犯过难。如今实行裁判文书网上公开,不仅直接方便公众查询和监督.还能倒逼法官全面提高司法能力和水平。“甚至检察官能透过有问题的裁判文书,找出徇私枉法的法官。”  相似文献   

9.
朱丽 《学理论》2012,(3):49-51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存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一定的特殊时期,其存在与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司法裁判的威信与公信力需要借助裁判的可接受性来树立,这种制度虽然与现代法治理念有所冲突,但是在现阶段司法裁判可接受性是中国司法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司法改革顺利完成,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的司法责任制全面铺开,法官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制度已经确立,但相对应的法官责任豁免制度却未明文确立起来,为了进一步落实法官权益保护及实现司法公正,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拟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官责任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8,(10)
当前涉及房地产商败诉的民事诉讼案件较多,但这类诉讼的法院裁判,往往难以及时、全面地执行。执行难的大量存在,对法制社会的构建影响巨大,不仅使权利人的利益无法实现,也对司法公正和政府的权威、党的凝聚力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执行难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为了有效防止此类现象的进一步蔓延,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整治。  相似文献   

12.
自2007年以来,环境司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环境司法仍存在着立案难、立案少,公众参与意愿低、难度大,司法裁判社会效果不佳等难题。环境司法既面临着证据取得、事实认定、损失计算等技术方面的障碍,也受制于环境法律体系不健全、跨行政区域污染管辖矛盾、"三审合一"不能有机融合的制度瓶颈。在智能时代,打破部门藩篱,在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上推动环境司法的智能化,通过降低诉讼成本以激励公众参与、充分共享数据以提升裁判质效、精准推送类案以推进司法公正、科学评估损害以提升裁判信度、预判环境风险以实现预防理念,可化解当前环境司法中的难题,并为"智慧法院"的建设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非法证据界定难、证明难、排除难一直是公检法机关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共同面临的三大困境。规则的内在缺陷造成"界定难",破解出路重在完善司法解释、加强案例指导。侦查的封闭性和证明方式的局限性造成"证明难",破解出路重在完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和加强侦查人员出庭接受质证制度的实施。司法观念陈旧、印证证明模式下排除基点的混淆、法院不独立、法院承担的社会治理功能造成"排除难",破解出路重在培育正当程序和证据裁判理念、加强司法体制保障。界定难和证明难也直接导致非法证据排除难。要破解"三难",观念革新是基础,体制优化是前提,制度完善是核心。  相似文献   

14.
检察监督作为我国人民检察院的主要职能,是实现我国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而司法独立是一项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宪政原则与司法原则,但司法独立的确立要以法院的理性化为前提,独立司法必须以制约与监督为要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对司法裁判所进行的法律监督亦即检察监督,不仅为司法公正增加了一重“保险”,而且促进了我国司法独立早日实现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检察监督与司法独立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唯物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月施行的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对于完善我国羁押审查制度和保障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人权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由于存在当前法律制度不完善和程序构架本身存在缺陷等原因,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以法律形式确定获得审前释放是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对我国审前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进行司法化改造,确立法院在羁押必要性审查中的公正和权威的裁判地位,重构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通过司法途径实现权利救济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司法活动日趋专业化的现况下,未曾受过专门法律训练的普通民众对司法裁判的参与却一直在多数国家中长期存在。当今各国由民众参与裁判的类型大致有三种:治安法官制度、陪审团制度、参审制度。民众参与裁判制度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其本身是实现司法民主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司法民主理念主要蕴涵着民主参与价值与权力制衡价值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求知》2016,(2)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无疑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前进采取的方向。建设司法公开三大平台,是人民法院适应信息化时代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新期待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北辰区人民法院围绕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通过全面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实现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和执行信息的公开透明,使三大平台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7,(10)
广西司法机关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大力推进司法改革,司法公信力有所提高。但是,司法改革本身以及司法公信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可从深化司法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改善工作作风、补齐案多人少和执行难短板、优化司法运行外部环境入手,提升司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为营造团结和谐的广西社会生态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9.
"执行难"这一社会问题严重损害了申请执行人的权益和法院裁判的公信力,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这一社会问题.需要转变执行观念、进行体制重构.具体来说,就是要由实现申请执行人的全部债权向执行程序的穷尽性转变,要由法院承受向当事人自行承担转变,要由职权推进向过程导向转变,要由片面追求案件执结率向完成案件任务数转变.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机关制定了大量的法律,但法律的实施状况令人担忧。其中法院生效法律文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问题几近积重难返。分析执法机关执法难的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一、执行困境的社会基础执行,意指强制执行,即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债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实现债权人的权利。执行程序不是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裁判,而是实现已经裁判确认的权利。因此,生效法律文书如得不到执行,不仅使债权人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而且严重制约国家市判权的行攸,致使法律实现的效益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