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力极高度发展与人类全面发展,是马克思设定的共产主义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克思不仅诉诸无产阶级革命,而且深入研究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留下了大量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审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两种视角和两种尺度;政治经济学用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上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比例变化和剩余劳动的不同分配方式说明了类与个体发展间由对抗到一致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共产主义发展方向是实现“两个保证”,而实现“两个保证”的最重要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科技革命推动的人类劳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2.
在阶级社会,因为生产力的落后性、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社会动力机制的自发整合性等原因,人类历史总是按照发达国家侵略落后国家、统治阶级压榨被统治阶级的方式无情前进,人道主义者难以科学解释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而产生尺度纠结之苦恼意识。马克思承认历史自发发展必然性中潜藏的巨大代价,但反对用伦理道德谴责历史。马克思晚年分析中、印、俄东方社会三大国的国内外局势后指出,如果它们能够在坚持历史必然性与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方面实现有效结合,找到变革世界历史场域属性、迅猛提升生产力、降低发展代价的突破口,就有和谐而持久崛起的可能。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中、印、俄东方社会三大国当代崛起依然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生活方式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乡村经济改革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以后,也必然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变革的是生产力,而在乡村生产力发展中起骨干作用的是占乡村总劳力48.2%①的青年人。他们年轻,精力旺盛、有文化,物质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4.
丁立卿  兰玉艳 《学理论》2010,(29):16-1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哲学与经济学双重批判的方式指出,蒲鲁东、傅立叶、圣西门等主张的共产主义的根本缺陷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现实生存方式的前提下意图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这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解放诉求不仅在于扬弃私有财产,更为根本的是否定与变革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形成新的共产主义的生存方式。在变革生存方式的语境中,此种共产主义的特质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从片面性走向全面性,从利己性走向社会性。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要文本。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确立了以生产逻辑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架,这一构架特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为我们反思意识形态、实现社会历史批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走向,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走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三是在生产力发展与世界历史格局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这为社会发展确立了方向。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需要展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在逻辑,还要展现这一文本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发展是一种人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变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并更好的生存;而人是关系的存在物,人生活在与自然、社会,与自我的多重关系中,和谐是现实人生的理想存在方式。传统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的人学向度,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和谐作为基本价值准则,其目的是满足现实生活中人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8.
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党的执政能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在一起,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一大贡献,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引人注目的新内容,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凭空制造出来的概念,它源自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描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消灭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社会,“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对此目前已进行了较多的讨论。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怎样发展生产力?这是亟需探讨的课题。马克思当时面临的历史任务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他着重研究了变革生产关系问题,而当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以后,就应当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内容和中心议题来研究。因而不能以生产关系的变革来代替生产力的变革,要从偏爱生产关系的习惯思维中跳出来。我们认为,在发展生产力问题上,要防止三种偏爱和三种忽视。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看来,宗教以异化的方式存在,私有制也是以异化的方式存在,而这两种异化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人的本质与人自身相分离,在现实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非人化和动物式的生存方式。人的解放的根本是本质的人性复归,而前提则是需要异化于物之中的宗教和私有制的消灭。只有在人类的解放视域中才能准确地捕捉到马克思的宗教理论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探寻中提出并发展了社会有机体理论,实践性、整体性、人主观能动性及运动性是其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提供了一种整体性思维视角,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开放,走国内外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主要观点包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力量;交往的扩大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和谐;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我们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完整的人”的学说,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是实践,而实践是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复杂系统.“完整的人”的一切属性都是从实践中引申出来的,“完整的人”也只能在人类自身的社会实践进程中被塑造.实现“完整的人”,既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落脚点,也是马克思倡导人的本质全面实现的理论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努力促进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以逐步实现马克思确立的“完整的人”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逻辑主线,对生活方式变革的理论观照实际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马克思"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致思理路,不仅标志着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分歧,展示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变革逻辑,也蕴含着对人的现实困境及其解放途径的价值诉求,彰显了"改变世界"的社会革命逻辑。正是依据人类生活方式的衍变存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了以生活方式变革为主线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公式化解释框架表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线性决定和反作用关系。其中,文化只是被决定者。这种生产力决定论其实是传统哲学(传统唯物主义和传统唯心主义)制造抽象理论元基点的形而上学理论方式。按照马克思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确立社会历史实践本体论的哲学变革理路,可以把唯物史观的解释框架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循环。其中,文化又构成了生产力、经济和政治的源泉和基础。我们需要确立社会历史实践整体观,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后,确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自觉,为进一步的生产力提升、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社会进步,充实文化上的源泉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判断生产关系优劣的标准是生产力,凡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都是好的和有存在、发展必要性的生产关系;凡是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都不是好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配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有条件的,不能无条件地照般。  相似文献   

17.
李邦松 《学理论》2008,(2):29-31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主体发展的“现代困境”。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的出现。并不能真正提供破解困境的答案。科学发展现实现了对西方“以人为中心”发展观的超越,对于破解“现代困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是对古典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和价值理论的继承、发展和科学化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为科学地认识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历史性质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以其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依据 ,分析了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和历史性质。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 ,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 ,与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 ,表现为不同的劳动方式。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 ,在人本身的生产力还比较低的情况下 ,在资源相对稀缺 (相对于人…  相似文献   

19.
民主主体的生成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实质就是使个体成为自由的主体.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民主主体生成的前提;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无产阶级政权,是民主主体生成的必经途径;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民主主体生成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在吸收和借鉴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社会构想的合理因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和谐社会理论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不但深刻阐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问的辩证关系.而且还指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进而实现了和谐社会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