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当今全球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席卷而来。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既是对原生态本质的保护,也是对其进行善本再造,使之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发展中寻求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活性载体,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我们要全面定位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要把这份珍贵的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使它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真正与其"半壁江山"的文化地位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阿细跳月非法音像制品的出现就是一例。通过这个例子使我们明白要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就要通过法律的途径,这对现有的法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三秦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巨大的文化财富.为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应当改变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诸多不足,构建及完善政府、民间保护协会、权利人及民众等多个层面协调配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宝贵精华,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留下了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目前中国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068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40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非遗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在发展中完善,逐渐形成了增强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的文化场域和整体性保护的中国方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随着我国文物保护体系、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和传统村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多元化形态和价值凸显,新形势下适应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目标及其创新发展诉求,从文化遗产本体价值-关联价值-转译价值出发,基于价值链逻辑,阐释文化遗产的时空脉络和文化内涵,即文脉价值;针对现实矛盾与发展困境,从多头管理的现实出发,建构以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保障;从人与遗产环境的共生关系,认知其社会价值,并适应于社会经济需求和价值约束,实现文化传承与复兴发展,即从固守到“守正适变”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古雅静 《侨园》2023,(5):48-4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财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非遗与旅游业要向更深更高的方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佳珊 《学理论》2013,(23):170-17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加文化软实力目标和推进文化强国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历史、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工作滞后,应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完善,推进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8.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蕴含,而且在教育、科研、旅游等多方面也有特殊的功能和价值,所以它的保护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1984年9月,邓小平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邓小平同志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指示也同样适用于当前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巨型系统。从最广义的角度上讲,城市中所进行的一切有序的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文化活动。在这个系统之下包含着若干子系统:有形文化,表意文化等。我们言及的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是指对于具有文物、美学价值的物质形态的保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彰显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价值的珍视。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传承母体和文化生态,亦会在发展和变迁中形成民俗主义。应努力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核,保留其本真性,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10.
文物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田野文物作为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祖们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加强田野文物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是国家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何对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是目前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以下五条路径进行对外传播:由政府部门成立专家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和对外译介;与地方旅游业进行有效对接;与试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合作培养专业翻译人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文数字化信息平台;与孔子学院进行多方位合作.  相似文献   

12.
甘肃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出于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心热爱和真诚保护,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进行挖掘、保护,使其得以传承、发展,以各种地方传统表演艺术为主打产品,将优美的自然风光、朴实的地方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族表演艺术水乳交融,无论对于改善和提升“文化甘肃”的旅游形象,还是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和特别有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等内容,全面回答了新时代保护传承什么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等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4.
四川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巴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文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关注焦点,强调了研究意义,分析了保护现状与现存问题,如立法不完善、规划不系统、利益分配不均、传承人匮乏等,继而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重视对传承人权利的保护、建立权利救济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保护对策,为切实加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其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冉启兰 《学理论》2015,(3):244-24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凝聚,是长期以来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宝贵的素材。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用入手,进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以便更好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而如何正确的加以运用,使其发挥出自身的独特功能,更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就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进行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本“活字典”,不仅仅见证着湖南社会历史的变迁,同时也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真实体现。目前,湖南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还不够,还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文章提出了加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南使用的法律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9,(11)
<正>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如何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其焕发新光彩和新魅力,是一项事关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课题。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中医药文化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而中医药企业则成为了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药都"辽宁本溪,辽宁上药好护士药  相似文献   

19.
"侗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创新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异质,文化间相互渗透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在这种国际文化接触频繁的背景下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保护和有效地传承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的民族文化从其产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有其特殊性,然而就文化的保护及传承而言,更多思考的应该是它们之间的共性特征。川西"羌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汶川地震后采取了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抢救性保护和有效性的传承,其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可以给其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张玲琳 《学理论》2014,(8):139-140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开发利用正在被认识和重视的背景下,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参与非遗保护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公共图书馆有责任也有条件成为非遗保护的一个平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之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图书馆有现实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公共图书馆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