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之一,成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既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又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外商投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利用外资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助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规模巨大人口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入新时代,我国践行外资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通过引进高质量的外资、为外资提供高质量的发展环境,发挥外资作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未来以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外资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指向,它不仅蕴含着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归属与质量规约,也反映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必然与价值意蕴。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准确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蕴的逻辑架构,厘清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有机关联,对促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现代工业文明能够高效改变自然界,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中国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中国现代化是在不断探索中推进的。以快速自发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方式,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代价。新时代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是我们的主动抉择和理论自觉,摒弃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慈善》2021,(2):89-89
为传递慈善爱心,弘扬优良的传统美德,营造文明和谐有爱心的社会氛围,在独山子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为增加慈善意识,提高捐赠积极性,依法高效地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独山子区慈善协会开展各项活动,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助力文明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推动慈善事业跨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历史视野的一种文明观,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方向,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五位一体"的生态社会观、"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环境需要纳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极大地拓展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把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当前政府对慈善公益事业的管理还比较多地运用计划经济式的思维和手段,这一现象有着深厚的体制与文化根源.只有真正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推动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树立起独立、平等、竞争、自愿、法治的思想和意识,才能消除计划经济管理思维的影响,保障慈善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益事业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发展是社会治理的需要,也是公益文化建设和公益精神发展的促进。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作用,要正确处理社会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参与机制及公信力等问题。构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公益协作关系;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新渠道;提高社会组织对公益事业的参与能力;加强杭州特色的公益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的重要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也需要强有力的精神驱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而生态文明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从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全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理论基础;并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内涵,即生态和谐、生态生产力、生态政治、生态民生和生态素养理念;且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生态践履,有利于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治理现代化势在必行。新时代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民众参与、国际合作等多重要素。本文认为,新时代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包括政策法规的完善、智能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和高效参与机制的形成,以及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变革,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等;新时代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包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监管体制、进行生态科技创新、推进民众参与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新时代的生态治理现中,仍面临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问题,这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追求和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差距;新阶段的生态治理现代化中,我们需要加强生态治理的法律制度建设,落实生态责任制,强化生态治理的技术创新,促进生态治理的公众参与,推动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明典范”概念有其出场的历史机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历史新方位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不断丰富、提高国家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新需求,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诉求。“城市文明典范”概念蕴含着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脉络和价值理路,是对城市文明建设迈向更高层次的探索。作为对未来人类文明跃升的一种前瞻,“城市文明典范”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城市文明维度的一种现实回应,旨在以一种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以社会性成长方式实现中国文明型崛起的一种强力支撑和促进。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崛起的新气象,对徘徊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跃升方向的选择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欧阳  李海青 《理论视野》2023,(12):81-87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生成的文明观涵盖了文明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具体实践的创造性产物的本质规定论、文明多样且平等存在的根本特征论、文明应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取向论、文明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交流互鉴演进机制的发展演进论,及以总体协调五大文明为主体要素、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路径的实践遵循论。这一新的文明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守正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价值指引,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对“文明”概念的运用伴随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对“社会主义文明”的想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建设成为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再到新时代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文明救国、文明建国、文明治国到文明强国的叙事话语变迁。中国共产党文明话语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显示器,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其演进呈现出话语意识愈发自觉、思维渐为开阔、布局逐步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然发生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建立与新时代匹配的生态文明制度,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最终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理念是现代化的指引。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对现代化发展理念的检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哲学思辨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本质要求;是习近平对现代化发展理念的重构,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统一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过程;是习近平对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开拓,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坚持将人民作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享有的主体,对人民价值主体地位作出了新阐释,确立新时代以人民幸福为核心价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这一目标体系,在赋予现代化目标新内涵的同时,共同指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价值目标的新发展。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有更多获得感,促进了人民价值实现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7.
宫蒲光 《慈善》2021,(2):5-14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格局下找准慈善事业新定位、把握慈善事业发展新方向、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市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慈善事业在社会治理大格局中的定位及其作用,梳理了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分析了近年来特别是《慈善法》施行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着眼于加强法治建设提出推进慈善事业的理性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21,(5)
正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成功实践经验,本刊2021年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天津推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情况,组织刊发相关理论研究论文和经验总结文章。重点选题方向如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围绕如何将中国由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农业国,争取在尽可能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课题,毛泽东在批判吸收、综合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两种模式、两条道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论述、观点和主张,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具有独特的生成逻辑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场景中,在人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其生态意识对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实效性不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缺乏、生态保护知行不一等现实问题,提出从高校导向性显性教育层面、日常化隐性教育层面两个维度探究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及养成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