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调解工作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项民主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西乡街道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创新调解工作方式、方法,有力促进了辖区的和谐稳定。据统计,2006年以来,西乡街道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072宗,调解成功率97.4%,  相似文献   

2.
论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变化及其价值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在我国社会进步和转型时期,人民调解制度与时俱进进行了改革,在当今追求司法公正与效益的价值观念下,该制度与诉讼制度相比成为实现这一价值的第一道屏障。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调解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发展、加快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红河州人民调解制度现状为基础,从人民调解队伍专业化建设、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人民调解经费制度化建设方面提出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调解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方面看,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源流体现在主要依靠当事人自觉履行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人民调解协议、部分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探索、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立法确立等。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现行规定及其适用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从增加申请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主体、理顺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管辖法院的规定、确定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方式、明确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后的法律后果等方面继续完善我国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  相似文献   

5.
李艳  李镇炎 《学理论》2012,(20):115-116
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我国特色的纠纷解决制度,在我国法治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使得农村人民调解制度尚存一些问题,解决的对策是:提高调解员的素质;建多文化的农村人民调解组织,增加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6.
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有其自身的特征、功能、正当性,但仍有几个问题尚需商榷。  相似文献   

7.
我们所说的“多党合作”,就是指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联合各个民主党派,为实现同一目标,而长期共存,合作共事。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各民主党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因此,坚持和完善、丰富发展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仍然是统一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首先,从历史渊源说,我国各民主党派大多数是在抗日反蒋斗争中,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先后成立起来的。它们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它们的知识分子,也有一批革命知识分子与共产党员参加。它们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纲都带有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统一战线既是我国历史上统一战线的继续和发展,又是我国当今统一战线实践的理论概括。就其基本含义来说,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战线,这就区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过渡时期的统一战线;二是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统一战线,这就区别于初级阶段后一个阶段的统一战线。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在任务、性质、范围、对象诸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统一战线担负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的双重任务。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在一定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总任务服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统一和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改革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水平,是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 一、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 所谓人民调解,是指在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当事人互谅互让,平等协商,从而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人民调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法律制度。如果说司法审判是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公正公平的“最后一道  相似文献   

10.
人民调解专业化探索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出台《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意见》为标志,强调加强培训与吸纳相关退休人员;第二阶段以出台《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标志,聚焦于学历、专业背景的提升以及有关专职的刚性规定,意味着专业化的法律化转向。人民调解专业化发展到现在,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带来法律人力资源的次优化、对非法律人力资源的轻视、人员过度流动与组织弹性的削弱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的专业化水平,要适应社会需求,充分发挥专业性调解的比较优势;进入大众视野,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域外有关调解的专业化经验。  相似文献   

11.
“第一书记”制度是传统时期干部下乡制度的延续。在扶贫阶段,主要从资源的视角对“第一书记”制度展开研究,在治理转型的背景下,从治理的视角重新定位和阐释“第一书记”制度的实践逻辑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性。治理视角强调“第一书记”制度作为一套新的治理体系,发挥资源输入、组织培育、制度引入和文化建设等多元治理功能,其实践逻辑表现为角色定位清晰化、功能发挥多元化、职责边界有限化。“第一书记”制度应该从顶层设计、基层组织和村庄社会这三个层面来完善。为进一步激励制度活力“第一书记”制度与基层治理现代化之间有着内在衔接性,表现在其与转型社会的契合性和与治理现代化的亲和性两方面。由此,“第一书记”制度和第一书记可以作为国家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载体和治理抓手,在国家治理和乡村治理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璐璐 《学理论》2011,(1):40-41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很有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之下,这项制度在促进民主法治进程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项历史任务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张新波 《学理论》2012,(32):8-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政治演变的结果。这一制度孕育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制度有了初步发展;195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遭受了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党的十三大以来这一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回顾这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借鉴多党合作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继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当前信访制度的系统性困境为协商嵌入式信访治理提供了行动空间,其生成逻辑、系统构成与运转模式贯穿于制度失衡、变迁与融合的全过程。信访容量超载,执行力萎缩,自适性欠缺衍生出协商嵌入的价值逻辑、技术逻辑、情境逻辑;协商元素对传统信访制度的全方位注入,型塑出新价值与伦理系统、新动力与功能系统、新组织与渠道系统;操作层面,基层政治协商、人民建议征集、网格化治理、人民调解等制度与信访制度的资源融合,协商嵌入作用于信访链条不同节点的功能融合以及构筑于顶层设计与文化浸润之上的价值融合,共同支撑协商嵌入式信访治理的良序运行。  相似文献   

15.
制度创新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具有两种选择:强制性逻辑和诱致性逻辑.发挥强制性逻辑作用意味着权力资源向电子政务领域集中式介入.利用制度的刚性功能,形成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电子政务硬性发展的制度范式,将产生排斥效应,可以缓解或消除电子政务发展的被动局面.施展诱致性逻辑功能预示着政府权力资源向电子政务领域的分散式介入.利用制度的弹性功能,形成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电子政务柔性发展的制度范式,将产生自发效应,从而调动地方政府自觉地推行电子政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度创新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应采用二元模式:对于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区域,应建立以诱致性逻辑为主、强制性逻辑为辅的制度创新模式来加快其电子政务发展进程;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社会文明程度较低的区域,应建立以强制性逻辑为主、诱致性逻辑为辅的制度创新模式来提高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一、人民调解的发展及前景 我国自古就有乡治调解、宗族调解、行会调解、亲邻调解的法文化传统,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调解制度在解决民间纠纷、缓解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东方经验”,井被西方国家借鉴而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是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已被许多发达国家所认可和借鉴,并被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经验”或者“东方一枝花”:人民调解坚持依法调解和依社会公德调解相结合,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法制的权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凸显起来,亟需深化改革,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笔者对属于欠发达地区的湛江市119个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访了基层人民调委会,了解了湛江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剖析现行人民调解制度的缺陷并提出改革人民调解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农村社会深度转型,矛盾主体多元化、纠纷类型多样化的今天,司法改革已然不断推进,与民事诉讼爆发式增长相背离的却是人民调解的日益式微,纵使在尚未完全"陌生化"的广大农村亦不能幸免。作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重要一环的人民调解必然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整体看趋势,为个体寻方法",农村人民调解权威为什么会"衰于失威"?在对农村人民调解"兴于立威"与"衰于失威"的现实反思中,重塑农村人民调解权威,探究其现代化复兴之路。转型以立威,威立则势成。  相似文献   

20.
冯志伟 《学理论》2010,(21):14-15
调解制度是一种解决纠纷的社会机制,它在处理社会纠纷,平复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在走过了最初的辉煌后,渐渐陷入了困境。以台湾地区的调解制度为例,从台湾调解和大陆民间调解制度的现状、两岸民间调解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并最终给出保障调解协议效力、加强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与法院的联系、提高调解机构的专业化程度、设立调解的救济制度等方面完善大陆人民调解制度的建议,希望对中国调解制度的改革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