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9 毫秒
1.
现有公共政策的失误在最近的一系列社会重大事件中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其根源从哲学的层面分析在于现有公共决策主体的秩序环境、组织结构和超强制性地位导致的政策自负 ;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公共政策的“锁入效应”和政策刚性源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政策惯性 ;而公共选择则从私利的方面考察公共决策权的寻租问题。现有公共政策的改进走向将是多元决策模型 :改革内容为 :重构决策权限 ,重设决策机制和重提决策绩效。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价值目标经历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公平为主的新公共行政决策时期和市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政策时期。上述各时期的公共政策价值目标囿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不能科学地反映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因此有必要透过复杂的政策现象,超越具体的决策过程,于其中提炼旨在主导一切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基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和特征,其价值目标只能是社会属性与利益属性交融统合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有赖公共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政策环评作为一项决策辅助制度,与决策模式关系密切.具体而言,决策目标属性决定了政策环评的难度,决策主体属性决定了政策环评的深度,决策过程属性则决定了政策环评应采用的方法.文章从决策目标、决策者、决策原则等几个方面分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决策理论和决策模型,认为完全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渐进模型和精英理论较为符合我国的决策实践.基于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推导出我国政策环评的一般程序,包含了事前评价、中期评价和事后评价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对公共政策制定进行价值考量的重要前提是对"政治性公共政策"的界定.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实践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出现价值偏离的主要原因是公共权力的滥用;价值平衡功能的缺位;决策体制中的集权;政府能力的有限;政策制定中的价值影响等.因此,对政策制定价值基准进行反思将对我国政策制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新时期,提升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是提高政策效率、降低政策执行成本、巩固政治稳定和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提升政府公共政策公信力,需要从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明确公共政策公共价值取向、强化政府公信力、建立公共政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制度、提高公民参与政策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政策研究的最优决策方法朱广忠本文旨在建立公共政策决策最优化方法的量化模型。一、量化公共政策决策的优化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二是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三是设计政策方案并决策。(一)社会问题的量化。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复杂的,体现在...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的公众价值导向性、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代理人失范行为的预防、国家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公众有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当前存在着政府与公众缺乏互信、公众参与的意识与技能的不足、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以及参与机制的短缺等影响公众有序参与政策制定的问题,应从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参与能力、建立开放的政策制定模式、完善法律法规等入手,优化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8,(2):88-99
多源流框架是由政治学家金登首次提出,他在借鉴决策理论研究者科恩、马奇和奥尔森提出的组织选择的垃圾桶决策模型基础上,开发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来理解政策过程,探究议程设定、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之间关系。他认为,一旦政策之窗开启,政策企业家促进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实现三流合一,新的公共政策就会被选择,或者新的公共政策取代旧的公共政策,政策变迁得以实现。多源流框架在提出之后,被不同政策领域、层次和地域广泛使用。多源流框架在未来是否能够具有持续性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该理论通过进行适应性调整,主动与一些成熟的理论进行对话,尽早发展具有普适性的理论命题,为共同研究和知识积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中,公共政策在制定、实施等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程度不同地影响了其实施效果.主要表现为:公共政策价值的不和谐,即效率与公平两种价值之间的冲突;公共政策过程的不和谐,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两个环节的断裂;公共政策理性的不和谐,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种理性之间的对立;公共政策信息的不和谐,即公共政策信息的政府垄断、单向传播及流通不畅.  相似文献   

10.
公共政策负排斥具有多向度、动态性、相对性、能动性等特征。公共政策负排斥可分为五种类型:(1)以政策过程来划分,可分决策中的负排斥、政策执行(或再决策)中的负排斥、政策评估中的负排斥、政策终结中的负排斥等;(2)以排斥动机来划分,可分自觉型政策负排斥与不自觉型政策负排斥;(3)以影响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显性政策负排斥与隐性政策负排斥;(4)从排斥结果来划分,可分为政治性政策负排斥、经济性政策负排斥、文化性政策负排斥和社会性政策负排斥等;(5)以排斥机理或排斥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政治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经济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社会主导型政策负排斥等。公共政策负排斥的特征显示的是公共政策负排斥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机理的本质。对公共政策负排斥的类型进行科学的界分是进一步开展公共政策负排斥防范与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汪伟全 《理论探讨》2007,(4):148-151
政党政治是当代政治的一个突出特征,而政党是公共决策的重要主体。政党在公共决策中扮演了五种角色和功能,即政策目标的创制者、利益表达和聚合者、公共政策的决策者、公共政策的执行者、公共决策的监控者;政党的决策运行机制,如政党的公共决策价值取向、政党的决策能力、政党的决策体制,都对公共政策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中国执政党公共决策体制存在不少弊端,导致了决策主体模糊、摩擦成本增加、决策监督和决策责任的弱化等问题产生;针对我国执政党决策体制现存问题,围绕提升执政力,必须健全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合法性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组织部分,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影响政策的最终执行效果,危及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政治系统的合法性,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的产生源于政策系统自身的特点以及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公共政策价值追求模糊且冲突,政策决策者的自负和自利倾向,公共政策参与低效等原因都会引起政策合法性危机。与传统代议制民主不同,协商民主理论主张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审慎而理性的商谈来参与公共生活,以此来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协商民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为消解政策合法性危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发挥公共政策本身的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存在的逻辑起点,而公共政策的议程设定则是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问题只有首先进入决策者的政策议程中,才有得到解决的可能。在现在中国的体制下,阻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主导型的议程设置模式、特殊利益集团对政策议程的不公平的干预、片面追求GDP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因素只能导致社会问题的积蓄和扩大,不利于矛盾的解决。而作为决策形式的协商民主理论,对政策议程设定有如下启示:强调公民参与的议程设定模式、公民和团体平等的参与议程设定的能力、注重公共利益取向的公共协商能够包容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等公共政策所应有的价值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4.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信息非对称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非对称在公共政策制定中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或公共决策者所拥有的关于政策问题认定、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等环节的信息不确定或不充分而难以实现科学决策的现象。信息非对称现象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其产生原因主要表现为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信息交易的成本约束、信息传递的体制阻碍等,加强政策制定系统的组织创新、制度建设、素质建设、信息技术开发与利用将有效地治理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信息非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5.
科学是公共政策的核心元素,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科学的理据支撑。但时至今日,科学在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使用却未如理想。作为政策制度的基石,如何确保公共政策科学化是世界各地政府改革所面对的一个核心议题。中国的公共决策体系与西方国家决策制度有明显不同,整个决策过程体现了高度的"内输入"性。当前中国公共政策科学化面临着易被个人和官僚组织影响、民众政策参与度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加强中国公共政策科学化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在我国现代政府治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政治民主价值准则是人民群众有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和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的权利,而政府的义务就是积极引导公民广泛参与政策制定。当前随着我国公民参与度的不断提升,民主化进程和法治社会也在迅速发展,规范和发展政策的制定,形成公平、公正的决策体系如下: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公民参与能力;提高政府官员民主意识,消除官本位思想;防止强势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过程的渗透;大力推行信息公开;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政府能力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政府能力有多种视角,而公共政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在公共政策视角下探讨政府能力建设问题,可以从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的相关性出发,分析政府能力的涵义、政府能力的来源,以及政府能力提升途径等问题。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公共政策角度看,政府能力主要包括政策问题认定能力、政策方案规划和选择能力、政策执行能力、政策评估能力以及适时的政策调整能力。政府能力主要来源于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的各环节之中。因此,提升政府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完善政策问题搜寻系统;建立决策者责任追究制度和决策参与制度;采用适当的政策执行组织形式,完善政策执行监督体制;促进独立性政策评估组织的发展;最后是建立政策信息管理制度和提高政府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8.
在科技兴国、高校扩招、城市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大学城建设风起云涌,越建越多.越建越大。目前,全国共有大学城50多个。在这股建设热潮中,确有合理的成分,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涉及公共政策的问题:地方政府建设大学城决策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盲目性、土地政策的不明晰性、政策执行失真等。 本文拟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对大学城建设的政策决策、建设中土地等政策执行失真的问题进行探析。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使大学城建设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就应该:提高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依法行政;建立地方政府官员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迟一步增强政策的明晰性、协调性;进行必要的政策整合;制定土地管理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加强土地监管体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公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公共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主要有决策主体因素、决策客体因素、决策自身因素和决策环境因素。研究公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分析其对政策执行的影响方式和作用结果 ,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和谐”的公共政策制定是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选择,然而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在价值取向、政策主体和决策系统方面都存在着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当前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应遵循三个原则:效率公平并重原则、公共利益导向原则和规范化原则,并以这三个原则为切入点,着重解决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中面临的两大难题一弱势群体和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