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薯的记忆     
汤礼春 《侨园》2014,(11):41-41
1961年正是三年大灾害时期,为了度过饥荒,我父亲不知从哪里搞到几麻袋红薯,这可成了我家的救命粮。有一段时间,我们家的主食就是红薯,每天母亲按人头蒸几个红薯,每天午饭时一人发-个。那年我8岁,正在读小学二年级。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晚了些,等我回到家,父母已经上班去了,我习惯地揭开锅盖,里面虽然还有热气,却没有-个红薯了。难道母亲忘了给我留红薯了吗?我委屈地哭起来,大哥赶紧过来问我为什么哭,我告诉他没有红薯了,他就问我二哥是不是偷吃了我的那份红薯,二哥禁不住大哥的审问,只好承认他没吃饱,就把我的红薯也吃了。大哥气得打了二哥一巴掌,二哥大哭,我也跟着哭起来,我哭是因为我饿呀!  相似文献   

2.
《民主》2018,(11)
正父亲中风了。父亲只剩下半个父亲了。现在再看父亲,父亲怎么也不像父亲了。过去父亲像一只豹子,衣服挺括挺括,头发水光油亮——梳的是大背头,向后,把阔大的额头露出来;口袋中还装着小骨梳,时不时就掏出梳子梳一下。小时候的我经常羡慕那把小骨梳。父亲如果能亲亲我、抱抱我或者摸摸我该有多好,可父亲没有。父亲不但没亲过我,也没有亲过、抱过大哥二哥。  相似文献   

3.
一次去山东旅行,我没有买票就冲上了列车。在列车办公室里补票时,那个满脸疲倦的列车员大声打着呵欠,看见我带着MP3,就随口问我听什么,我说邦·乔森的摇滚,他的眼睛立即放射出光彩来。一路上,他兴奋地与我谈着那些震撼过、感动过他的摇滚歌曲,几次要拍打我的肩膀。一个死气沉沉的人,一经音乐的点拨,立即恢复了他生命原有的活力。这样的变化,生活中并不少见。在一本画报上,我曾看到一张关于矿工的照片:阴暗的光线中,年轻的矿工挺直着黝黑消瘦的身躯,脸上挂着微笑。照片下面有附言,说他热爱摇滚,最喜欢的歌手是郑钧。我猜想,他的心中一定有一…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大爱     
<正>我的父亲张立志,山东省莒县小店乡人,1919年出生。他1939年任抗日自卫队指导员,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没有令人仰慕的赫赫战功,也不是令人向往的大官,他是成千上万名为了革命事业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士兵中的一员。年少时,父亲对我们很严厉,在家中轻易不表态,但说出来,就掷地有声。1962年9月1日,我上学了。开学第一天,我斜背着书包,双手抱着一个小板凳,父亲推着自行车送我去学校,自行车的后座驮着写有我家住址和我名字的方凳。我第一次走进学校,  相似文献   

5.
正4月24日,是我们的父亲叶至善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父亲的一生是为编辑的一生。1986年,父亲写了《编辑工作的回忆》,文中说:"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叶圣陶,大家都说他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语文学家,其实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在编辑工作上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就是没有人说他是编辑家。如果从中学时代编油印刊物算起,他连头带尾,一共做了73年的编辑工  相似文献   

6.
张聿敏 《各界》2008,(4):18-20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饶漱石,是江西临川人.他开始在赣东北及浙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和青年工作,后来到了东北,先后任青年团北满省委书记,中共满洲临时省委常委、代理书记.1932年至1935年间,饶漱石被调往上海,任上海工会联合会党团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全总上海执行局党团书记.属于党内那种在十里洋场见过世面的人物.1935年,他受命去了苏联,任中国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抗日战争时期,他回国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华中局副书记兼宣传部长.……  相似文献   

7.
关于父亲 时光的流逝会毫不留情地令我们的记忆模糊,甚至完全消失,但唯独父亲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却仍是清晰而生动的. 父亲并不高,只是普通中国男人的身材,在我有印象的时候已经开始发福了.但看父亲年轻时候的照片,发现他原来是那样的俊秀,虽然略显清瘦,但诚如日本武藏野大学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盐出英雄对父亲的形容“皮肤白皙,头脑明敏,气宇轩昂,洵如贵公子……”父亲的身世当然和“贵”是几乎扯不上关系的,虽然追溯到明代,有一个学问被人称道的礼部侍郎傅翰是一代人物,死后被皇帝赐予“太子太保”,名列《明名》列传,被供奉在“傅氏宗祠”,而父亲也是他正统的传人.但接下来的若干代,傅氏这支已经因务农而逐渐走向贫穷,到祖父母这代几乎就是文盲了.父亲自小就生活在市井之中,时刻要面对生存的严酷,身边更加没有什么“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相似文献   

8.
熊秉明 《各界》2022,(1):35-37
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伟大人物是在母亲哺育教养下成长的.最容易让人想起的当然是三迁的孟母和在儿子脊梁上刺"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母亲.在父亲缺席的时候,母亲就要代替父亲的角色,而比父亲更要苛求严厉,鸣机夜课,一心要把孩子塑造成她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完人.振宁的父亲离家五年,振宁的学语、学步、学识字、学背诵,都是母亲启蒙的.在父亲从...  相似文献   

9.
我见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的照片,但是,当他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吃惊——简历上明明写着“王永志,男,中共党员,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可眼前的这位科学家也就50出头的样子,看起来,岁月似乎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  相似文献   

10.
开国大典时,董希文作为天安门广场上数十万狂欢者之一,亲眼目睹了那一盛况.当时他也许没有想到他会给人留下一幅惊世之作,也绝不可能料到此画命运多舛. 整整两个月,董希文呕心沥血,终于捧出了他的心血之作——油画"开国大典",这幅画刚一露面,就赢得了满堂喝采.但好景不长,一九五五年三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反对野心家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重大斗争,于是也波及到了《开国大典》.原来油画中斜排在毛主席身后  相似文献   

11.
父爱如山     
娄岩 《侨园》2011,(9):55
在我的眼里,父亲是个有点不通情理的严父.平时他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仿佛根本就没有家的概念.但每当我在外面惹是生非时,皮肉之苦就会如影随形,而且都是拜他所赐,也从来不问青红皂白.为此,我心里很抗拒,又无可奈何,谁让他是 我爹呢.但不知为什么,我却从来没有恨过他,也许这就是血缘关系的伟大之处.文革期间他被批斗时,我甚至想代替他受苦,虽然这只是出于一个男孩朴素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话从赵伯伯嘴里说出来特别俏皮、有味 1965年年初,我们随父母从湖南来到山西太原. 后来才知道,父亲(作家、《平原游击队》编剧邢野)在湖南感到气候不适应,向中宣部打报告,希望回到北方,比如位于石家庄的河北省文联.冀中一带是我母亲的家乡,也是战争年代父母所在部队活动的地方.1958年,父亲曾经下放到河北省文联,任文联副主席,在保定办公.他也曾到石家庄国棉一厂下放.但是这时中宣部说河北文联的干部都下乡四清去了,一时联系不上,问我父亲愿意不愿意到山西太原?父亲一想,山西太原的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胡正几个作家他都认识.马烽、西戎、胡正曾是他文学研究所的同事,孙谦是他电影局时的同事,就同意先到太原落脚,以后再说.这样,我们就到了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13.
我父亲于1900年2月17日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山北龙头场。曾祖父是个贫农、文盲。祖父是个佃农,曾在本村读过一个“雨书”(即一年之中晴天干活,雨天才去念书),自己上山打了几担柴禾给老师,当做全部学费。我父亲8岁上学,寄读在离家5里地的一个地主黄文龙家里,替他家扫院子、抱孩子、打杂差,作为学膳费。在14岁以前,大半时间荒废于下地干活、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6,(9)
正父亲过世快10年了。可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我的梦里,留存在我的心里。在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窗户上没窗户纸,炕上没炕席,也没有被褥,只有一块小毡头;说到吃,那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无奈,我只好跟着母亲去讨饭。家里只留着长我6岁的姐姐看家,父亲常年给地主扛活做长工,所挣的粮食远远不够全家人的口粮。不得已,在我8岁那年,父亲又让我给屯子里的庄户人家放牛牧驴,  相似文献   

15.
姓氏寻根     
我姓江,随了我父亲的姓. 然而,"江"姓不是我们的祖姓.知道这点的时候,已到了我上中学那年.一次偶然的闲聊中,父亲吐露出我们本姓"莫",属于老家广西那边的一个大姓.父亲很少提及老家的事,我和妹妹因了好奇追问不休时,父亲的口气变得淡然起来,眼角眉梢透出一些怅惆,好象有一道沉重的历史帷幕正在他脑海徐徐降落.我们姊妹只是断断续续听说,父亲临解放时参军北上,在他走后,一场大水给老家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从此父亲便与家乡断了联系,留在老家的"莫"姓妹妹也生死未卜…….老家,姑妈,还有那个祖姓"莫",越来越在我的心底生发出神秘之感.而父亲竟至什么也没说就永远地走了. 及至去年夏天,已是父亲去世后的半  相似文献   

16.
有很多的年轻入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17.
程青 《瞭望》1999,(26)
从通第一次电话,我就感觉出马啸老师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他说他给下岗的朋友开心理调适课,只是为了能给他们一点帮助,自己并不愿意被宣传。最终他没有拒绝我的采访,恐怕只能说是他被另一种热情打动。但他跟我说好,发表时不登照片,也不用他的本名。我理解一个质朴的人希望过一份质朴的生活的心情。而通过对他的访谈,我也理解了一个质朴的人希望别人也能过上跟他一样质朴美好的生活的心情。马啸是成人教育的老师,1996年以来他利用许多时间和精力研究下岗职工的心理状态,在崇文区成人中等职业学校中为下岗职工开设的免费培训班上讲。…  相似文献   

18.
卢存学 《团结》2004,(5):40-42,33
我的父亲卢郁文是民革第四届中央常委。20世纪二十年代他参加北伐;三、四十年代他投身抗日参加国民党政府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反对内战,多方奔走呼吁和平。父亲早已去世,他的遗物中有“49年北平和谈资料”。现在,我把父亲的活动分为三个部分摘录整理出来,或许可以对该时期的历史资料做一点补充,对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对父亲也是一种纪念。1949年初至北平和谈前(一)给于右任拜年1949年元旦,新登上总统宝座一年多的蒋介石,于国内战场上节节失败之际,发表元旦文告,呼吁和平,声明下野。对这个文告,明眼人看得清楚,蒋介石一改1947年攻占延安,…  相似文献   

19.
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后,段祺瑞军政府下令通缉那些领导爱国斗争的所谓"暴徒".在段政府的通缉令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我的父亲李大钊.从那天以后,父亲便暂时转入地下,住在苏联大使馆的兵营里.他每天还是照旧工作,从早上忙到天黑,没有一会儿闲暇的功夫.  相似文献   

20.
香港《文汇报》声称,某报刊出的禹作敏的照片是"'两会'期间唯一的一张禹作敏照片".可是,我认为至少有两张.根据是:我就给他拍过一张.在投票后,开票前,委员休息时,我和刘吉委员闲谈,忽见禹作敏出现在不远外.我急忙跑过去"咔嚓"了一下.因为是在休息室,我怕两会的背景出不来,有意把坐在他旁边似乎并不认识禹的委员也摄入镜头.拍完以后,刘吉说:"你应当付他肖像费."我说"这张照片的题目是:禹作敏在政协的最后一张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