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姚丽  王志刚 《学理论》2009,(28):81-82
张祥浩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走向》梳理了近九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演进进程,在区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著作介绍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各种流派。著作最精彩之处在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趋同"问题,这是可贵的哲学探索,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内圣外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洁  黄琳庆 《学理论》2010,(18):84-8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存在着较多的相通或相近之处。"内圣外王"思想作为儒家的基本命题,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体现着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观点。从"内圣外王"的内涵、"内圣外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内圣外王"思想对当代的积极影响三个方面来解读"内圣外王"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用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有"指向的具体化"、"过程的具体化"和"结果的具体化"三种含义。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表现为"空间维度的具体化"和"时间维度的具体化"两种形式。前者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对于我们就是中国化;后者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具体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接受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教育问题。大众化要求是对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挑战,专业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应该自觉地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4.
后马克思主义在何种意义上是马克思主义,是否如其所宣称的那样只有"背弃"马克思主义,才能"守护"马克思主义。其"背弃"表现为以黑格尔哲学否定历史唯物主义、拒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摈弃阶级政治、否定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如此彻底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姿态,又何谈"守护"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问题意识"是中国学者在解决中国现实和理论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形成的价值导向。这种意识的生成和不断深化,成为推动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不断转换的重要原因。总体来看,这种转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20世纪80年代,在认知和研究范式上实现了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转换;第二是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由原初的"外在旁观"转变为以"中国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全面对话;第三阶段是新世纪初期以来,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转变。  相似文献   

6.
"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具有宽广世界眼光和全人类性价值诉求的世界性共享理论学说。"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把有效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发展路向,"三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将其作为培育"世界化"新形态的文化沃土。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源多流"的发展态势,可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判借鉴,以扩大自己的理论发展空间;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对于中国防范和规避现代化风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视主体性和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可以吸取其精华,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角度,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严 《求知》2013,(12):21-2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前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开辟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段话指明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即科学发展观是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对当前中国发展问题的新回答,这是科学发展观之"变"。  相似文献   

9.
建国六十年来,我们党的发展观在反思与探索中不断完善:发展的自觉意识和使命感更强,发展的内涵更加完备,发展的道路和策略更加科学。与此同时,在复杂的嬗变过程中,其基本内核却始终未变:坚持以生产力为根本动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没变,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变,坚持通过发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现党的最终使命的信条没变。这种"变"与"不变"的辨证,既体现了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定性,又反映了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进取精神;既体现了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决性,又反映了党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权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安徽师范大学政法系李宗楼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同无政府主义者就权威问题的论战中,痛斥了"反权威主义"的谬论,精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权威...  相似文献   

11.
王鹏 《求知》2011,(7):15-16
解放思想主要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三次大解放使干部群众先后打破了"两个凡是"、"姓社姓资"和"姓公姓私"的精神枷锁,带来了思想的跃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银春  胡涵锦 《学理论》2009,(28):209-211
以民族地区的湖南A高校为典型案例,对该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对构建适合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创新民族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质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滕振军 《学理论》2010,(22):23-25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根本价值取向。新形势下明确提出"党员主体"理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拓展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论点集萃     
论点集萃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共四川省沪州市委党校曾落先撰文提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一种"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它是"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去判断一切人的一切需要及推动下的言行...  相似文献   

15.
马哲史研究的新篇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史探微》评价彭泽农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从1994年起,把科研重点集中在马哲"当代史"的研究上,力求以新的成果去迎接和纪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150周年。最近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由王仲士教授等主编的《马...  相似文献   

16.
实践的人学意义董润明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哲学界对"实践"已经从本体论、认识论上进行了较深人的考察。笔者认为,从人学的角度来考察实践,揭示实践的人学意义,将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实践。一、实践是人的本体...  相似文献   

17.
刘琳 《学理论》2010,(22):158-159
本雅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他的代表著作。通过分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各部分的内容,展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革。再从"灵韵"、"机械复制"、"艺术生产"深入解析该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杨彧  张莙  王保彦  徐琛 《求知》2012,(8):8-10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和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和新要求,创立了科学发展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有感于"摸着石头过河"强自勉当谈到如何通过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摸着石头过河"的著名论断。这既是他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一个形象而生动的表达,具有丰富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认真分析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把"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理论运用到中国的对外关系领域,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对国际政治格局和中国外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晚年留给我们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国际关系问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