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接受,除了外在诉求之外,还应思考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是否有一种内在的契合关系。"内在超越"的修养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之所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继承了这一传统,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新型修养论。这种修养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性发展,极大地弘扬了历史主观能动性精神,高扬了共产主义革命道德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修养论的构建不仅需要适应中国国情,而且应与社会规范建设和法治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契合性和通约性,但二者的地位又不是等同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是立场、观点、方法的供给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则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内涵转换、立足本根、筛选分流、兼容创新分别提供了理论指导、认识指导、选择指导和发展指导,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注入了现代性活力。同时,厘清二者关系对于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解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徐琳  吴建永 《求知》2023,(9):25-2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强调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来源不同,但毫无疑问,二者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在宇宙观、价值观、人民观、社会观等方面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正是基于这种本质上的契合,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共生共荣,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是通俗化、民族化和生活化。  相似文献   

5.
"为人民服务"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次深刻重塑,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现代化的基本轨迹和近代经济社会结构断裂变迁的产物。从哲学视野看,"为人民服务"思想,与人民主体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具有深刻的同源性,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本质所在。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弘扬"为人民服务"的当代价值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比较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俄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主体自觉性和核心理论命题的内在逻辑关联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对自身历史上"左"的错误、对马克思主义与各自传统文化关系的不同认识是形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两个诱因.这导致"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历史结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不是逻辑的演绎与书斋的思考,而是源于中国现实的迫切需求。百年前,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历史因素,也有两者在文化上的内在契合。之后,在历史的每个关键转折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经过了"蜕变",不断地自我修正与发展,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成为百年中国现代化道路建设的设计者。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完成自身现代化任务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条新的现代性道路与新文明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是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维内涵的重要视角,也是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理论前提。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环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最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初到中国之时,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本土文化传统,这构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文化基础。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于中国大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具有相通的文化因子。"同"表现在它们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世界本原、事物发展根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个人与集体关系、认识与实践关系、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物质存在方式等问题的观点高度契合。"异"则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互补,从而实现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人的解放奋斗的一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人的关怀和大爱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爱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都可以概括为"爱人"二字,二者在理论、实践、理想目标上具有共通性。因此,从爱人入手,可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只有在促进二者的融通互补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既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提供了条件,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消极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古典儒学的生命观具有融通性,两者都是在自然、社会及人的整体视域中,在三者的矛盾解决中寻求统一,因而本质上皆为"天地人万物一体"的整体生命观。从自然生命、伦理生命、文化生命三方面审视,马克思主义与古典儒学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共同寻求了一种超越神秘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德性生命观,力图实现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个体生命与共同体生命的贯通。这种生命观上的契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方案上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与古典儒学在整体生命观上的融通,既源于两者在世界观上都突破了传统的"心物二元论",强调人的能动性,还源于两者对辩证法的把握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3.
宋佳  刘春杰 《学理论》2024,(1):22-23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有之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国实现文化自信的基础,是建构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他还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实例.它表现在: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地,但它在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突破;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同时,也充分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研究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杜明娥 《理论视野》2014,(4):15-17,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内在地包含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综合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文化特质。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前提,也是"中国道路"、"中国形象"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表征。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导,理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一方面指理论的相通性、共性,另一方面指可融合性。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契合性研究,应注意平等地位的确立、解释的元理论背景的保留两个原则。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二者在人本质的社会性与仁义礼智信、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知行观、公有制与大同思想、按需分配与禁欲主义四个方面具有契合性。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进程彰显着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历史性嬗变,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具有深刻内在一致性,其道路走向反映着世界历史的发展指向与现实形态。中国现代化运动被动启发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全球扩张,最终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主动选择、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且成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世界历史自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成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辩证融通、双向互动,是由相对落后国家开辟的现代化新道路,革除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魅影的“绝对统治”,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可靠性,表征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路标,为有效解决世界历史的新挑战和全球化发展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一个在东西方文化中早已有的理念。和谐社会理论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发展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又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既来源于改革开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又发展创新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要在传承中国传统文明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营造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是塑造现代社会基本构架的强大力量,也是决定现代人生存命运的关键要素。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现代性都有不同的实现形式。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和方向。厘清现代性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联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