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武朔 《学理论》2013,(22):32-33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
李建铁 《学理论》2015,(7):27-28,66
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制约者,生态文明经常性教育实践可以促进湘江流域和谐发展,以教育为抓手,以示范基地为辐射,以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为依托,开展经常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可助推湘江流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绿色梦",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法律法规和生态科学和技术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制度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通识课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
李铁英  董文杰 《学理论》2013,(12):216-217
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推动社会发展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使命,理所应当拥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而且,对高校的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德育的发展以及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至少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才有可能实现基本的教育效果和目的,即生态自然观的教育、生态价值观的教育、生态平等观的教育、生态科技观的教育、生态法制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的研究与运用,是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通过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理论的分析发现,高校已基本形成了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大众传媒、管理载体、大学生环保社团为主的五条途径,而教育方法则贯穿于这五种途径的始终。目前对这五条教育途径的运用和开发的程度还比较低,对教育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分散、浮于表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且通过研究发现,实践性、隐性教育的加强将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该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二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三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结合。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其生态意识对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实效性不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缺乏、生态保护知行不一等现实问题,提出从高校导向性显性教育层面、日常化隐性教育层面两个维度探究高校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及养成路径。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0)
生态文明作为文明发展的崭新范式,已被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重大的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主体,必须接受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素养。然而,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还存在某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应对,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9.
赵小成 《学理论》2010,(27):237-237
当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恶化危机之时,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地理学科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的生态文明意识在青少年成长教育中至关重要。从分析地理教学中需要渗透的天人合一、资源有限、人口意识等理念出发,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曹晶  刘新春 《学理论》2014,(5):187-188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晚,发展不平衡。据调查,当前开设生态文明教育必、选修课的高校还相当少,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相当小。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加快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和谐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调整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下的正和博弈关系。因此,要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在增强国家能力的同时,努力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为了十八大的最强音之一,十八大指出了未来生态文明将要做好十大制度建设,即:生态文明的评价及奖惩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这十大制度建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美丽中国,需要有良好的生态.围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生态补偿、生态赔偿、生态保护、生态宣传、生态治理和生态危机等,将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
高校作为教育和引导青年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格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育大学生科学生态观的重要任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课程,充分发挥该课程体系的作用,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成败。通过梳理当前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一是提高生态文明的育人意识;二是构建高校科学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教学体系;三是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式;四是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14.
郭岩 《学理论》2010,(11):174-175
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首要任务,家庭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态文明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文明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七大报告里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增强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伦理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科技意识和生态审美意识等.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3)
海洋生态文明教育是整个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前沿阵地。本文以海洋生态文明的内涵为依托,分析了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的必要性和当前开展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展望,以期为高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与环境、资源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区别,是"一体两用"的关系。生态系统为"体",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环境、资源是人类出于生存发展需要对生态系统的两种用途。生态、环境、资源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人类对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利用粗放、效率不高,不仅加速资源耗竭,还造成资源过早转变为废弃物形成污染源,污染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可永续利用的目标,关键需要"强体善用",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完善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此外,还离不开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和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18.
王刚  曹静 《学理论》2013,(4):28-29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城市建设是我们实现经济与资源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科学发展观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途径,为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指出了发展方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托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布局,“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对历史发展歧途“亡羊补牢”的急迫之举,也是能动地实现人类福祉的必要之举,更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奠基的、明确人对自然之权责的可行之举。它必须坚持“统一性”,超越和克服形而上学“自然-人类”的分离观念;必须坚持“历史性”,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脉络中摸索生态文明线索、创造生态文明教育契机;必须坚持“建设性”,在完善既有生态保障制度和法律的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为了贯彻这些价值理念,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构应当从知识、实践与育人三个基本面向入手,在知识中涵化、在实践中认同,最终回归“育人”本质,帮助大众成长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诉求的“生态公民”。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0,(5)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生态文明教育是实施生态振兴的重要方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农民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感也越发增强。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得以拓展,也提高了农民参与农村生态建设的兴趣。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新媒体技术在农村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要不断提高新媒体在农民生态文明教育中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