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路网客流节节攀升,大客流正逐步兼具常态化风险和突发性风险的特征,成为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基于"公共安全"语境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的组成要素、时空特性和成因隐患,建立"三位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风险预警机制,采取"分类、分级、消解、多元"的应对策略,可有效减少和规避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引发的公共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新需求、新问题,这些问题之庞杂、现实和迫切,已非某个已有单一学科所能解决,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学科应运而生。任何学科的理论体系架构都必须建基于这门学科的逻辑起点,而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学科的逻辑起点应为"运行安全"。从实践角度说,这是基于对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实践的认知、剖析、抽象和验证而得出的结论。从理论角度说",运行安全"也满足学科逻辑起点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德国在公共安全风险管控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及其风险管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德国公共安全风险管控的危机管理是德国应对安全危机的关键一环,也是德国公共安全体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的风险分析工作起步较早,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风险分析体系。因此,以德国反恐突发事件风险管控的具体实践为参考样本,重点分析德国公共安全风险管控的未来发展趋势、危机管理、风险分析方法等内容有助于为我国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开展智慧化公共安全风险管控提供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4.
2020年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危机事件。城市轨道交通在常态大客流的影响下,在疫情时期易引发疫情传播、交叉感染疫情等问题。各地城轨机关针对自身情况制定了防控措施,促使城市轨道交通的风险防控机制整体转型升级,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与蔓延。进入后疫情时期,有专家指出“疫情或长期存在”。长期处于威胁情境下会造成大众长期或者永久性的情绪、生理及模式的损伤,因此需要公安机关与运营部门协作,在权衡公共安全与运营效率的基础上,对部分非常时期措施进行“脱敏”处理,使其成为后疫情时期的常态化措施,在保证公共安全的基础上,能够将大众的心理压力维持在可控状态。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中之重,公安机关城市轨道交通部门是城市轨道交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应建设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即以公安机关城市轨道交通部门为中心,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为依托,整合多种资源,运用科学的工作机制,对城市轨道交通治安实施全方位动态防控。当前该体系建设的困境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都有体现,应从切实落实责任、创新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规范化建设、创新防控网络,统筹一体化警务协作、创新应急响应机制,健全法律法规和执法规范等方面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在上下班高峰、节假日、大型活动期间、恶劣天气时、春运暑运等特殊时段容易形成大客流态势,此时一旦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大客流安保工作的难题和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根据风险分析模型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案和处理对策,积极构建警企协作机制,配强应急救援与处置装备器材,防患于未然,严防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时段发生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事端。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是封闭环境下复杂动态的社会治安场所和安全聚焦点,是世界范围内暴恐袭击的主要目标和案件高发高危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它很快将成为大型以上城市公共交通主力,当然也已经成为目前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安全领域。做好这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应按照安全管理发展趋势,以"一个重心、两个结合、三个关键、四方责任、五个加强"为策略,保障居民出行安全、城市安全,保证社会稳定、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提供城市公共交通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8.
伴随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安全形势也愈发严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应急能力建设的必要性,深入理解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能力的构成和内涵。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能力主要包括应急管理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社会应急能力和应急法律法规体系等。政府相关部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社会等应采取措施,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水平,努力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尽量消除或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不仅面临外部袭击危险,而且内部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实现风险查堵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巡防查控由单一主体向整体联动转变,安全检查由单一分散向集约智能转变,综合治理由单打独斗向共建共治转变,应急处置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切实提升整体统筹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制定全国性城市轨道交通安防标准非常必要。各种安防标准应该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在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安防标准时,应明确适用范围和效力,内容要全面,同时要注意安防标准的平衡,处理好和地方标准的关系,另外有必要在城市轨道交通安防标准里引入风险评估和风险等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城市轨道交通缓解地面交通拥堵、方便公众出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十分突出。但是,维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面临的风险隐患也多、安全保卫压力大,这对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公安机关普遍存在专业警力不足、警务理念与工作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改造等方面的问题,论坛汇集了各方的工作经验和智慧成果,提出了大量的建设性意见。在我国公安高等教育体系中,城市轨道交通警务人才培养刚刚起步,搭建警务交流平台促进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将城市轨道交通公安机关实战需求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安保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网格警务、智能警务、协同警务三种警务机制的出现,加速了城轨公安机关警务工作的实践创新和发展。因应这种形势,城市轨道交通警务工作者应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基点,通过"安全站区"建设,划网定格进行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城轨公安机关要依托科技创新,跨部门、跨界别构建智慧、精准、高效、融合的警务智能化网格,牵引城市轨道交通警务机制革新,从而实现因地制宜和讲求实效的社会控制多元化与警务综合治理的协同模式,创建平安有序的城轨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高度耦合,运行安全维护与治安管控难点多、要求高。安全、有序、可靠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的目标追求,主动控制是体系设计的基本遵循。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应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特点相适应,坚持风险导向,遵循一体化防控、立体化防控、安全第一与防处并举、实时性与适度性等原则,打造多网覆盖、防线支撑、机制贯通的"五张网、五防线、五机制"治安防控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轨道交通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公安部门可依托集情报、网监、通信、指挥于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警务智慧指挥中心,实现信息畅通、反应迅速、组织严谨、联动一体、地上地下智能调度的应急指挥之效能。该指挥中心应基于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的特殊环境条件及相关国家安防建设标准,创新实现视频巡控、实时可视化指挥等城市轨道交通警务特色职能。立足构建以大数据智能应用为内核的智慧指挥新模式,可对城市轨道交通警务智慧指挥中心的功能体系发展进行再设计,实现人脸识别及重点人员实时比对、违禁物品识别系统、客流强度分析与实时管控及智慧应急处置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警务(以下简称"城轨警务")是因应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和社会公共安全需求而产生的警务新领域,在实务、理论、方法、工具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复杂性,需要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来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指导。城轨警务的研究对象,是人民警察在维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稳定工作中,基于法定职责任务而从事的特有的实践活动。城轨警务的知识体系框架,应以"史""论""专"三大模块进行构建"。史"的方面,城轨警务发展史应以专题为线索,梳理城轨业务与城轨警务的关系、传统城轨警务与现代城轨警务的关系,以及城轨业务现代发展与城轨警务现状的关系。"论"的方面,可以风险、场所、人群与控制为主线构建城轨警务基础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专"的方面,可分日常警务、应急警务和警务保障三大板块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论坛》2016,(3):103-106
城市地铁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各类城市地铁突发事件多发、频发,并随着社会风险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类型和特点,显现出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非传统安全城市地铁突事件的特点表现为:与社会矛盾紧密相连,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转化交融,危险源通常来源于系统的外部,救援难度及应急管理难度大。导致城市地铁系统脆弱性就在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载体等三个方面。而基于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应急治理建设是:加强地铁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互和管理,及时把握社会动态信息;做好系统内外部环境的隔离,减少孕灾环境对城币地铁的影响;建立致灾因子排查机制,及时排除风险隐患;提高城市地铁系统风险承载能力,减缓系统压力;针对非传统安全事件制订综合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  相似文献   

17.
安全意识重在到“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大人民众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养面对各类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普及到每个公民的防灾意识、防灾手段、应对模式,是社会整体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提高民众公共安全意识,培育专门人才,已经纳入社会运行的常态。普遍提高民众公共安全意识民众公共安全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7,(4)
来自高层的信息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矛盾的关联性、聚合性和敏感性不断增强。在公共安全领域,虽然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平稳、趋向好转,但复杂性、严峻性仍然突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公共突发事件每年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员仍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接连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不断考验着政府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9.
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超速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严重危及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给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针对此类严重违法行为,应在严厉处罚的基础上,将其与违法当事人的各类社会信息进行实时关联,纳入个人征信系统,从而进一步加大违法成本,保障良好的交通秩序。  相似文献   

20.
裴岩 《学理论》2013,(8):19-20
重要基础设施是对公共安全和国计民生有重大或关键影响的设施与资产。风险社会背景下,面对源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诸多风险因素,加拿大政府规范了重要基础设施的含义及类型,并形成风险管理框架下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措施。我国应充分认识到重要基础设施面临的各种风险,确定重要基础设施的含义,扩充范围,明确各类参与者的职责,并进一步实现重要基础设施保护措施的综合性、协调性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