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泥泥 《学理论》2012,(2):63-6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批的农民脱离土地加入到城市建设的队伍中,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他们往往从事最危险、最脏、最累的工作,如:建筑行业、采矿业、高危作业。他们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的安全保障堪忧,出现工伤的概率大且接受救济困难重重,关注这一问题将有利于保障人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而有利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求知》2004,(12):46-46
张道航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即所谓的“镇改街、村改居”,过去的农民也改变了身份,变成了今天的市民。对于这些改变了农民身份的市民来说,最直接的受惠就是:一旦失去生活来源,可以像其他市民一样享受政府给予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公法权利的司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占我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不仅是城市化的推进者和贡献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主要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从逻辑应然的角度看,他们本应是受城市化进程获益最多的群体。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农民对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权益的无法公平分享——农民无法公平地分享各种社会保障和现代化的文明成果,社会缺乏对农民利益的补偿和权益保护机制,法律缺少对农民权益有针对性保护的具体规定及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民流动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国家政策是影响农民流动的重要因素。农民流动政策的实施与国家的主要目标密切相关,而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经验和工业化目标的影响,国家通过实施户籍制度和粮食配给制将农民与城市隔离开来,只有符合中央政府及其劳动管理部门的要求,农民才能正式获得进城资格,进入城市后,他们也只是"外来者"。改革开放以来,鉴于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农民流动政策日益宽松,但流动农民的地位仍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后,国家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本身的发展,开始逐步改革限制农民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以推动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5.
《求知》2004,(12):48-48
有关专家撰文提出,农民32是指由乡村进入城市务32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农民32提供社会保护,既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32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解决好农民32的社会保护问题,逐步把农民32这一群体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无疑将有利于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农民组织化对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原因之一是国家担心农民组织化对政治稳定构成威胁。因此,必须明确农民组织化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政治稳定理论,通过对农村政治不稳定的表现及根源进行分析,揭示了农民组织化对农村政治稳定的影响,得出了在发展中求稳定,积极推动农民组织化进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速。随着农民大规模进入城市,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二元体制逐渐为城市权利所瓦解。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长期以来农村的集体耕作与农业生产启发了农民集体权利的形成,因此,在这场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化移民过程中,农民进城体现为个体城市权利的实现,本质上却是集体城市权利的实现。为了维系城市的空间安全,城市政府通过积分落户等城市政策实现农民的个体权利,但是这一政策事实上形成农民精英的个体抽离,从而削弱了农民集体性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也遇到了各类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困扰,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预防、处理措施,建立综合型城市公共危机管理联动模式,努力破解公共危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汪波 《学理论》2011,(13):81-82
随着城市的发展,众多历史老城都面临着城市衰败的问题。过去的城市更新策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社会因素的重要性,而日益受重视的城市复兴策略既能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又能塑造城市的活力与性格。阐述了城市文化和城市复兴的相关理论及发展进程,通过比较研究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文化在城市复兴中所起的作用后,提出了文化视野下城市复兴应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张程  杨子刚 《学理论》2015,(6):76-7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监护,出现诸多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教育、生活、心理三个方面调查对比分析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建立长期帮扶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钟民育 《民主》2006,(1):15-16
目前,我国有1.4亿进城务工农民,还有 1.5亿农民需要转移,但是,近期城市却频频出现“民工荒”。原因之一是因为企业最紧缺的人才是技术工人,而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不超过 8%。这将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决定加快中等职业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4)
新生代农民工俨然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一支主力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破解这一群体在市民化进程中遇到的思想困境,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城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成为新时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速现代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外来务工农民数量与日俱增,用工企业如何善待外来务工农民,维护这个群体的合法权益,积极有效引导他们转变思维行为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光和热,真正与企业、与社会融为一体,是建设和谐社会、发展长青企业的"大课题"。我们中铁四局二公司近些年发展很快,每年完成营业额近100亿元,在建工程项目60多个,年平均使用劳务人员2万人左右,农民工已经成为企业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凸现出来,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谐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现在我国社会发展一项极为紧迫、重要的任务。因此,作为社会矛盾缓冲地带的公共领域便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所在,而在公共领域之中"轿车文明"的发展则成为当下中国最受关注的公共话题与问题之一。通过分析我国公共领域中"轿车文明"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提出建议如下:创新城市交通空间设计理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转变自身观念,采取新理论、新技术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拉美土地和农民问题的教训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清  刘雨 《理论导刊》2012,(6):109-112
拉美国家历史上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迫使农民因失地而向城市迁移。这一方面导致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又造成城市失业率上升,收入差距扩大。拉美国家利益冲突加剧、社会长期动荡、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受阻的主要原因正在于此。本文着力探讨拉美土地和农民问题的深刻教训,同时,也对中国当前脱离实体经济,即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及农民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加强城市管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作了简要阐述,然后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指出了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城市管理与发展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武力 《理论视野》2009,(1):28-30
在工业化之前及其进程中,农民的兼业是普遍的,这有利于农民学习二、三产业的知识,提高其转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工业化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有助于减轻工业化本身的经济波动和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同时,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农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可以分开并分别流转的,但是过于频繁的流转和过度集中,在工业化未能充分吸纳农业富余人口时,不利于农村甚至城市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农地流转有着怎样的影响成为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依据农地农业用途流转和非农业用途两种方式,构建了城镇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模型;归纳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两种作用,即城市的拉动作用和农村的推动作用。相关分析结论表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土地产出差异和城乡地位差别对于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针对这一结论,给出了促进城镇化合理发展和农地流转健康运作的三点建议:限制城市规模盲目扩大、合理分配土地产出收益、促进进城农民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19.
互动视野中的青年农民工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青年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继续社会化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从三个方面考察了与城市社区互动对其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及进程中的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建立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建立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有利于保持适度的贫富差距,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是在现代社会救助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灾害性社会救助为主体,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重点,以社会帮扶为补充的有机统一体。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造一目标,大力推进新型城市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就必须重构社会救助的现代价值理念,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加快社会救助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实现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健全社会救助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