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艳  石亚军 《学理论》2013,(6):32-33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在德国,康德是第一个使用"批判"一词的人,1780年,康德写出《纯粹理性批判》,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在1781年到1790年的十年里,构成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相继问世,三大批判是对人的知、意、情三种心理功能的分别研究,所要解决的是真、善、美的问题,美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的批判精神不论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当代都具有深刻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建徽 《学理论》2010,(16):73-74
军事科学美学是军事领域包括军事现象、军事方法和军事理论在内的和谐系统的学说。作为科学美的一种,经验形态美、思辨形态美,需要与外部现实性以及抽象美、理性美体现了军事科学美的本质;新奇性、逻辑性、精确性、模拟性、层次性体现了军事科学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美学标准是考察科学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自然科学史上一些跨时代的伟大发现与邓小平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邓小平理论具有逻辑简洁美、结构和谐美、内容统一美和体系完整美等科学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音乐的悲剧美是一种最接近道德判断和实践意志的审美范畴。音乐悲剧美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抒发悲剧性的情感;二是塑造悲剧性的人物。音乐悲剧美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体现了一种与崇高美相类似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12)
主要讨论康德哲学中的"疆场""地域"和"领域"的概念,康德试图用它们来阐明理性的两种认识能力及其先天概念的应用范围。根据康德思辨理性的先天概念即自然的诸概念,也就是知性的诸范畴;同时,实践理性的先天概念就是自由的概念。这些先天概念的领域都局限于可能经验的对象。但是,自然的诸概念的领域是作为认知对象的显象,自由概念的领域是理性存在者在经验世界中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胡纯华 《学理论》2014,(4):78-79
将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行对比,通过考察发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康德哲学影响的痕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源自对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的批判和改造。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考察康德的实践理性,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具有重要的学术旁证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志山 《理论探讨》2007,1(1):16-18
真、善、美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个基本原则。按照真的原则来建构和谐社会,指的是我们要认识和掌握社会系统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加以利用。遵循善的原则,也就是要遵循周围他人、群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所普遍公认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准则,按照他人、集体、社会的共同利益去进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原则来建设和谐社会,就是指我们的实践创造活动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按照审美的要求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塑造出对象化的美的世界———美的社会环境、美的人际氛围和美的心灵世界。三个原则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真是前提,善是关键,美是提升,是真和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母天学 《理论探讨》2007,(6):157-159
和谐之美是整体之美、整合之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着全国人民美好的理想诉求,她从多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国特色领导科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这种和谐之美不只是目标之美,还在于"共建共享"相统一的手段之美和过程之美。她要求全社会领导活动的各个要素都处在一种协调互动、系统严整、方向明确、行之有效的和谐状态中;她要求从当今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健全领导和谐美的体系,探索以领导和谐美促进社会和谐美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31)
席勒是德国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关于崇高这一美学思想。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的第一封信中提到"下述命题绝大部分是基于康德的基本原则",同样他在1793年发表的《论崇高》(Ⅰ)的副标题也是"对康德某些思想的进一步发挥"。他关于人性、自由、心灵完整性的思考在他的美学理论、在他的戏剧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探析在席勒的思想中什么是崇高以及崇高在审美和悲剧艺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爽 《学理论》2013,(21):67-68
道德形而上学思想是康德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简要分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结构,通过对"道德命令"、"定言命令"、"自由"的康德概念的分别理解和综合分析来阐释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思想内涵和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1.
法律何以为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美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法律何以为美。合法性视角下的法之美强调的是法律形式上的真,合理性视角下的法之美强调的是法律实质上的真,合道德性视角下的法之美强调的是法律的善。三种视角下的法之美具有相通之处,当它们相融合时,法律便实现了真与善的统一,达到了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构成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文学创作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形式和方法,观察社会生活,体现文学性与哲理性的统一,是时代赋予的一大使命。雄伟壮丽的美与阴柔平静的美有机构成对立统一的矛盾美。文学作品通过展现万物对立统一的矛盾美,启迪人们从对美的由衷感慨到对美的理智思索,实现价值观、人生观、使命感及共同追求的理想跨越,正是自身情感美到哲理美逻辑升华融贯于文学性的一个基本涵意。我国近期许多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文学创作,尽情讴歌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用宝贵的青春年华…  相似文献   

13.
刘莹 《学理论》2013,(3):151-152
古典文学在我国的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位置,就目前的学术界而言,研究古典文学的人非常多。古典文学美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关键部分,首先从人性美、文字美、语言美、自然美、对比美,以及哲理美六个方面对我国古典文学美的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叙述,然后从抛弃功利观念、彻身沉浸于古典文学,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及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三个方面对我国文学作品的欣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蒋泥 《各界》2011,(5):88-89
我写过老舍先生的传记,也写过沈从文先生的传记,今天来看,遗憾不少,漏过许多重要的情节或细节。尤其是从文先生的“情史”。他曾对一位作家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这和贝多芬、歌德等文艺家的心理一致——天才们在创造至美艺术的同时,生活中理当要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美的景物尚且能够深深打动他们,何况是带着灵气的、“解语”的异性呢?  相似文献   

15.
李洁 《瞭望》2008,(38)
美欧俄都会重新思考彼此的外交政策,使美欧俄关系进入新一轮战略重估期近年来,俄罗斯与欧盟以及美国在格鲁吉亚问题上的矛盾依然尖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欧洲问题专家申义怀分析说,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看到的是美欧俄在围绕格鲁吉亚问题,争夺各自的战略制高点。欧俄关系受制于能源依赖  相似文献   

16.
美学所彰显的是文化积淀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是更深远美的意境.今天,随着人类审美能力的不断增强,审美素质的不断提高,审美需要的不断扩展,人类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看重美、亲近美、更希望得到美的陶冶,也更自觉地把美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试图把美学与图书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期开拓出图书馆在当代的新的发展途径.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图书馆美学的概念及其建构平台,为图书馆的美学建设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价值是政治哲学的主题."美"作为政治哲学不可或缺的价值向度,是人类精神层面表现出来的与直观、情感相联系而又超越直观、情感的政治认知能力和政治实践能力."美"根源于人的存在,人的存在的双重生命构成了对"美"进行政治哲学诠释的逻辑基础;"美"在与政治理性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确立其空间存在和功能定位;"美"在与政治道德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确立其形式存在和功能定位;"美"在与政治自由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彰显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指向性.  相似文献   

18.
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孕育出了两朵并蒂青莲——印度教与佛教,不仅是其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世界文明的财富,《奥义书》作为印度上古思想转型的关键著作,在印度宗教与哲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意义,更被直接看作佛教思想的缘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现象之美、本体之美两个角度解读《奥义书》中的美学思想,追寻真实的美、追逐"梵我同一"的彼岸。  相似文献   

19.
刘梅思 《各界》2009,18(12)
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词坛的大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尽管历代对其词作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颇有争议,但对其词作的艺术成就,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那么,李词的艺术特色,除了历代论者所公认的"婉约"特征,另外究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试图以自己的眼光,结合其具体作品,从两个方面就此问题做一些简要的分析:一运用自如的白描手法;二独具特色的优美意境.既有形象上的美,又有绘画上的美;既有音乐的美,又有含蓄性的美.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27)
2014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出访日本、韩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四国。奥巴马此举彰显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持久的影响力。纵观美马关系的发展历程,美马关系发展历经了冲突与亲密,分歧与走向合作。半个世纪以来,奥巴马是首位出访马来西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马来西亚之行是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开启的,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将奥巴马总统的马来西亚之行还原到美马关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去,我们便可以梳理出美马关系历史演进中的进展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