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1925年前后,联共(布)党内发生了一场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大辩论,联共(布)领导成员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一方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大为代表,另一方以斯大林、布哈林、李学夫等人为代表。斗争的结局是,斯大林关于苏联一国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赢得了全党绝大多数党员的拥护,成为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表明,斯大林在这场斗争中捍卫了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斯大林对国际  相似文献   

2.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包括了斯大林一九五二年二月至九月写的四篇文稿,它集中讨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理论问题,总结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三十多年的历史经验,探讨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些重大课题,代表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党和人民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从中看到了斯大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列宁是否具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一再提出异议。有人认为列宁在世的时候,根本没有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相反,“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点是列宁的一贯思想。”有的论者还认为,在联共(布)中央的历次论争中,列宁和托洛茨基完全一致,而斯大林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是对列宁主义的修正。本文试就这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一列宁对于一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变化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杨举 《学理论》2009,(28):152-153
斯大林的集体农庄思想,是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探索,它的提出开创了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路,促进了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巩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然而,这种脱离苏联农业实际情况,主观的拔高农业公有化水平的做法,也使苏联农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分析总结斯大林的集体农庄思想,对于中国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薇 《学理论》2015,(2):130-131
斯大林模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设成功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它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存在一些弊端。从苏联的具体国情、联共(布)党内斗争、斯大林的个人专制来探讨斯大林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可以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提高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以便更好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来。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即“一国胜利说”,斯大林捍卫了列宁这一学说,并系统发展到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因而,“一国胜利说”是列宁的功绩;“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则是斯大林的贡献。其实,这种说法是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考察一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就会发现:列宁不仅提出了“一国胜利说”,而且还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斯大林也曾论述过“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但那只是对列宁这一学说的  相似文献   

7.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建立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理论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在建立过程中,米丁和斯大林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一体系的基本精神是弘扬科技理性。在今天看来,它的基本思想并未过时,但马克思恩格斯还有许多重要哲学思想没有被包括在内。适应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和整个时代的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苏联的影响。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实际上我们所学的并非完全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几十年的实践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存在的严重缺陷,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9.
苏联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三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初。特点是由于受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完全适合论”的束缚,片面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性而否认矛盾的作用。二、五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末。通过实践和理论讨论认识到矛盾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三、八十年代开始了第三阶段。1982年,苏联《哲学问题》发表两篇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文章,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是对我党几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升华.邓小平同志对这一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我党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初期的探索始于本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缺乏经验,只能学习和鉴苏联.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和对苏联模式弊端的认识,使党和毛泽东深切感到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道路,在对我国各方面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1957年2月又发表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著作.同期内党的“八大”文献以及老一代革命家的许多重要讲话.都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和原则.但是.由于党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没有能够清醒地对待国际国内某些事件,动  相似文献   

11.
过去十年,我国学术界围绕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历史意义、十月革命道路、苏联模式等问题展开研究,同时也进一步探索了十月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问题。国内学术界关于十月革命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研究十月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要沿着十月革命开辟的道路继续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内外的各种关系,充分利用国外条件加速国内建设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了国内外的各种关系,在坚持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正确利用了国外的经济和技术条件,加速了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托洛茨基主义分子和季诺维也夫分子,既看不到依靠苏联本身的力量来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也看不到怎样正确利用国外条件进行和加速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正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的超高速工业化道路,不仅是苏联经济体制模式形成与全面建立的重要因素,也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三大社会支柱之一。正确认识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对理解苏联经济体制模式存在的弊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勇  翟洪峰 《理论探讨》2005,1(4):18-21
世界历史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布哈林世界历史理论对帝国主义阶段的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判断,提出了社会主义世界革命过程的多样化以及苏联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等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布哈林的世界历史理论,对认识全球化条件下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革命》是列宁在生命最后阶段从总体上对俄国革命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孟什维克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强调落后的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条件,指责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们主张先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条件成熟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提出一种可以概括为“先夺权,后创造条件”的设想,即没有客观条件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但是可以先取得政权,然后利用无产阶级政权创造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列宁的思想是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发展,不仅对俄国革命做了科学论证,而且为一切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对一个多世纪来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1.赫鲁晓夫的共产主义建立论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纲认为,社会主义已在苏联取得“完全的、最后的胜利”。赫鲁晓夫在报告中宣布,苏联将在二十年内(1961—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2.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建成论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批评了赫鲁晓夫的左倾冒进、超越阶段的思想,于1967年在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大会上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3.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  相似文献   

17.
程永锋 《学理论》2011,(18):26-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辩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科学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不能因为其最终走向败亡而全盘否定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更不能因此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悲观。  相似文献   

18.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的政治报告和苏共党纲新修订本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一词,反映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性质的提法与苏共前几任领导有所不同。赫鲁晓夫在1961年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上,曾提出“全国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宣布从1961年起,用二十年时间,即到1960年,要在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代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勃列日涅夫于1967年11月,在纪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论点,取代赫鲁晓夫的“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安德罗波夫任总书记后,又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作了重要修正。他认为苏联社会尚未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目前只是“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漫长历史阶段的起点”。安德罗波夫还强调,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二十年  相似文献   

19.
苏联剧变是20世纪国际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是当前也是将来人们极为关注和反复探究的重要历史课题。为了揭示这一“历史之谜”的真实答案,不能回避70多年前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的争论,特别是斯大林和布哈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和方法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苏联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三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初,特点是由于受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完全适合论”的束缚,片面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性而否认矛盾的作用。二、五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末。通过实践和理论讨论认识到矛盾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三、八十年代开始了第三阶段。1982年,苏联《哲学问题》发表两篇关于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文章,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总结历史经验出发,由一般地讨论矛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转向研究现实社会矛盾。重点研究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