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学既重人文,又尊理性,是倡行人文理性的政治哲学。儒学的这种品格是其思想长期发展的产物,它已经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社会生活中积淀下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而今,正确看待这一传统,发掘、借鉴儒学独特而有价值的文化内涵、道德伦理,有助于造就推动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念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高度契合现代政治的文明与理念,在引经据典中展现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品格。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念包含了以“民为邦本”与“正己修身”为旨归的价值品格、以“德法合治”与“选吏用人”为合力的实践品格、以“改易更化”与“居安思危”为辩证的精神品格、以“亲仁善邻”与“天下大同”为大道的民族品格。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念中的四重文化思想品格蕴含着文化自觉的精神基因,彰显了融汇古今的政治哲学智慧,其内生性与超越性为中国与世界文明贡献了崭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文化冲突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动力。现代性是全球化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全球化则是现代性不断复制和扩张的结果。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现代性的矛盾与冲突,并且正在实现由现代性的外在矛盾到现代性的一元化诉求与多元化发展之间内在矛盾的转变。在当代社会,现代性的文化诉求已经以各种方式融入到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众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改革开放以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理念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通过阐释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认为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与实践性是其鲜明而独特的精神品格,深入研究这一精神品格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民文化作为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群体人格的表征,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人格与公民文化的内在关联性形成了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理论支点。运用马克思人格思想去解读现阶段我国公民文化建设问题更具深刻性、根本性。在公民文化培育的内在实质、基础条件和现实路径等方面提供科学的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键的一点是合理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合理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既是当代中国应对全球文化竞争态势的现实需要,又是解决文化发展相对滞后问题的迫切需要,更是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继续积极探索其现实路径,合理把握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中的主要矛盾,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化转化,落实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慈善理念是和谐社会内在的道德基础,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也经受了传承与断裂、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培育现代慈善理念,应重视慈善文化建设与慈善政策法规建设中的政府职责,促进传统慈善文化与国际慈善文化的融合,加快慈善事业基本法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8.
邢红梅  史亚龙 《求知》2024,(2):12-15
<正>实践的长河川流不息,思想的波涛卷起巨浪。在我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急需凝心聚力、谋篇布局和攻坚克难这一关键节点上,党中央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在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内容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统筹文化发展与安全、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其精髓要义;从内在逻辑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持明体与达用的统一中形成了新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9.
现代视觉文化是一种以视象-影像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它反映了消费时代的人们在生存感受和文化理念方面的全新变化.这种变化在现代性的审美主义传统里有其深刻根源:现代性的审美主义传统所固有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决定了视觉文化的两面性.因此,通过对审美现代性资源的重新梳理可为我们评判当代视觉文化提供一种适当的视野.考虑到今日审美现代性有审美本质主义之嫌,对现代视觉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以适当的反思批判为主.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行政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系统论告诉我们 ,行政文化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的子系统 ,社会的发展对行政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建构与之相适应的现代行政文化。本文提出了在外在条件和内在动力的作用下我国行政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形态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实现行政文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及其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共生理论探讨现代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互惠逻辑,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现代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共生前提在于现代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具有内在关联性:一方面,现代政治文化要求国家治理能力实现提升;另一方面,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又推动着政治文化实现现代转型。同时,现代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又在内在驱动、理论支持、价值导向等方面表现出合理性,实现二者共生的可能。共生前提与共生可能自身不会发挥效用,国家只有通过提供有力共生介质、营造正向共生环境、保障共生系统稳定等路径,才能有效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契机,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真正发挥共生理论效能。  相似文献   

12.
杨明 《理论探讨》2006,3(3):152-154
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正经历从经典科技向伦理科技的转向。与科技发展相适应,文化示范也从价值性示范向协同性示范转化。科技发展与文化示范的互动过程,就是文化示范价值性与协同性的耦合过程。人类科技发展历史正处在经典科技文化示范价值追求向伦理科技文化示范协同和谐的转折时期,伦理科技的人本、协调、和谐的文化示范内涵,揭示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既是道德规约,又是重要的政治品格。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对于防范和化解政治风险、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蕴含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忠诚要把坚持政治原则与敢于担当作为内在统一起来,把遵守政治纪律与发扬党内民主内在统一起来,把执行政治路线与勇于发展创新内在统一起来,把站稳政治立场与推进思想解放内在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7)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现代大学的灵魂。而文化自觉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理应是现代大学文化进行反思的新视角和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新时期建设大学文化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体现在对大学文化历史地位的清醒认识、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甄别能力的有效提升和文化使命的勇于担当四个方面。用文化自觉指导大学文化建设,并以此不断强化大学人的人文素养是大学实现双赢目标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是现代城市重要的新兴产业,文化和科技是现代城市发展要素的基本构成,也是影响文化产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机制,又是一种产业发展模式,引导社会生产由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发展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城市经济转型、城市需求升级、城市创新力提高三种力量共同驱动现代城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如何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在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夺得先机,四川省成都市的实践值得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品格,是指其内在的实践本质和实践特性。20年前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启动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赋予了邓小平理论最彻底的实践品格。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品格,是我们从根本上理解、贯彻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张楠 《理论视野》2023,(6):64-69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本质性关联。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集中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的现代表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性、人文性、包容性等方面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与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品格是根植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引领着城市未来的城市特质.它为城市的综合发展提供价值资源和文化底蕴,同时也从心理层面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提供动力.塑造西安城市文化品格对于西安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塑造西安城市文化品格主要需加强三方面的工作:明确定位城市形泉、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打造城市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9.
论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在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大众文化、西方文化、网络文化等的影响,传统文化在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中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和缺失。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塑造中职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职学生民族品格、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的价值,通过培养现代中专生的传统文化自豪感,实现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创新,完善课程设置结构、加强人文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途径促进其价值的实现,使得传统文化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20.
程小强 《学理论》2009,(31):208-20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宽容精神日益凸显,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立足教育,从教育制度自身内蕴的宽容与不宽容进行分析,深刻阐述了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宽容、培育宽容精神,提出宽容精神是大学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发展大学的价值观,是繁荣大学的方法论,是大学应有的一种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