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3,(36)
中韩建交以来,两国政府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近些年来两国关系由"暖"变"冷",与两国公共外交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正视问题的存在,理性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中韩两国公共外交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正"公共外交"一词是由美国塔夫茨大学埃德蒙·格里恩教授于1965年首次提出。它一般指的是,一国政府对其他国家民众施加影响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信息、文化交流项目、媒体等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民众并制造舆论,为一国在海外创设良好的形象,进而增进国家利用的战略工具与活动。本文试图从公共外交模式和行为特性出发,对西方国家公共外交实践的异同点进行梳理,为当下中国深入实施公共外交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鹏  黎宇华 《学理论》2014,(32):27-28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外交实践早已有之,但直到近期才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进行理论研究。中泰交往源远流长,两国建交以来,泰国在华积极和成功地开展"合作型"公共外交。分析泰国对华公共外交途径,以期对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提供建议如下:建立语言文化中心,推广泰语;发展旅游业,吸引各地游客;推广泰国美食。  相似文献   

4.
“公共外交”一词是由美国塔夫茨大学埃德蒙·格里恩教授于1965年首次提出.它一般指的是,一国政府对其他国家民众施加影响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信息、文化交流项目、媒体等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民众并制造舆论,为一国在海外创设良好的形象,进而增进国家利用的战略工具与活动.本文试图从公共外交模式和行为特性出发,对西方国家公共外交实践的异同点进行梳理,为当下中国深入实施公共外交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公共外交近年来已经成为外交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及其网络的兴起标志着"公共外交"的崛起。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今天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世界第二,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经过40年,中国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取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公共外交时代的到来,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优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公共外交内涵的共识涉及到公共外交的主体、客体、方法、价值、目标"五维"。从公共外交"五维"的视角优化人民政协公共外交职能的思路如下:在主体维度,要从制度上明确人民政协和各级人民政协委员参与公共外交的角色和身份;就客体维度看,要提升政协委员的国际知识和公共外交能力,使他们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价值维度来看,人民政协可以通过参与公共外交充分展示中国协商民主的魅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价值;就方法维度来说,借鉴公共外交方法,改进和提升人民政协对外交往技能和积极性;就目标维度来说,明晰人民政协公共外交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27)
英国的公共外交提升了英国的国家形象,维护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并成为他国借鉴学习的对象。近年来,新公共外交成为国际社会探讨的焦点,其中"新"途径——网络及新媒体的运用更是成为公共外交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对英国而言,它自身的创新也为英国新公共外交增色不少。着重探讨英国如何利用其新公共外交活动来提升其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中德刑事侦查制度若干基本问题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德两国在刑事侦查组织制度、程序制度、人事制度等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两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司法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加强中德两国刑事侦查制度的比较研究,分析两国刑事侦查制度的异同,借鉴德国的有益经验,对于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刑事侦查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公共外交是政府"大外交"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西方公共外交的传播方式培育了强大的思想智库,传播了西方价值观,适应了地缘安全需求,确立了西方文化的比较优势,提升了国家软实力。但其单边主义的总体外交、说教式的单项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文化霸权语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外交的传播效果。西方公共外交传播方式对当今中国公共外交有着重要启示:坚持防御性公共外交传播模式,准确把握政府角色;运用双向传播或多向传播的对话传播方式,转变话语体系;营造多元化公共外交传播主体格局,培育智库、市民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加强公共外交传播平台建设,开展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创新公共外交传播手段,抢占大众媒体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0.
不断升温的美印战略关系背后的中国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美印关系不断升温的背后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中国因素。两国均不同程度地以中国崛起为背景,相互借用,美国积极"拉印制华",印度则"借美抑中"。不过,"制约中国"并非是促使美印两国相互接近的全部原因。即使在对华问题上,美印也还存在着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只要中国积极应对,对美印展开灵活务实的外交,就能减少两国"牵制中国"的消极影响,为中国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