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学经典是指经过悠久历史洗礼而积淀下来的、具有永恒的价值、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且蕴含常理常道、能指导做人常则常行的大道;是国学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原创著作和文献典籍。着重探讨了国学经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必要性与路径,重点解决了国学经典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8,(10)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比具有不同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理念从"全人"和"反对过度专业化"两个角度出发,强调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德智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国学教育的核心诉求与通识教育理念存在着很大的契合度,加强国学经典研习逐渐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国学课程进入高校课堂的路径并不明晰,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敏 《学理论》2012,(2):173-174
自五四以来,国学历经波折,在国人日益强烈的文化认同需求下",国学热"兴起并逐渐大众化,但国学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从国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角度,剖析国学思想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在真正发挥出国学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国学经典在传承中华文化、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伴随着"国学热"的再度兴起,大学语文中国学经典的教育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出现淡化与边缘化现象。因此,将国学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中,普及国学经典,能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境界水平、进而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养,意义十分重大。回归国学经典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5.
高校廉政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高校自身的地位与特点、克服高校思想认识上的盲点与误区以及明确高校自身的职责与担当等方面考虑,当前高校廉政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应当强化学科意识。在广泛开展廉政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入挖掘学科中的廉政素材和廉洁文化因素,将学科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廉政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最大限度增强高校廉政教育的效果。以历史学科为例,高校廉政教育与廉政文化建设学科融入路径主要有:历史教材、历史文献、乡土历史故事、社会历史调查等。  相似文献   

6.
"国学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静 《学理论》2010,(25):282-282,291
近年来,"国学热"迅速升温,不仅在学术界、大众文化中掀起了一股热潮,更激发了大学生的热情。大学生对国学热潮持何种态度,如何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余景波 《学理论》2013,(24):257-258
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会有很多因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这些因素称之为有利因素,其主要包括学生对国学的"新鲜感"、教师参与国学教育、合理的安排和制度等;但是也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国学教育的开展,它们主要包括国学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和国学语言内容的"晦涩难懂"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高校廉政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高校自身的地位与特点、克服高校思想认识上的盲点与误区以及明确高校自身的职责与担当等方面考虑,当前高校廉政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应当强化学科意识。在广泛开展廉政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入挖掘学科中的廉政素材和廉洁文化因素,将学科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廉政教育和廉洁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最大限度增强高校廉政教育的效果。以历史学科为例,高校廉政教育与廉政文化建设学科融入路径主要有:历史教材、历史文献、乡土历史故事、社会历史调查等。  相似文献   

9.
王纲  王晶 《学理论》2010,(7):78-79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国学为载体对青少年进行人格培养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发挥国学在青少年人格培养中的作用,必须以目标的指向性精选典籍为内容,以途径的多元化营造教育环境,以实践的主体化构建内化平台,把握好传承文化与学习典籍、目标与切入点的统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0.
正4月15日,辽宁省社会各届人士50余人齐聚沈阳市慈恩寺,参加辽宁省儒释道文化研讨会。活动由沈阳市慈恩寺、辽宁省国学教育促进会主办。沈阳市慈恩寺住持盖忠法师首先致辞。盖忠法师讲到:"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和引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发扬,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沈阳市慈恩寺与辽宁省国学教育促进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投身于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洪流之  相似文献   

11.
"自然国学"是相对于"人文国学"而言的。"人文国学"包括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道德伦理、艺术、法律、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自然国学"则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和方法、中国科技哲学等内容以及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方法论等。"自然国学"与"人文国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赵雪波  刘利利 《学理论》2012,(10):179-180
由"国学"的界定可以推知:国学教学的方向不应执著在功利教育一个人生维度上。以往的国学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如过于功利化、对国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认识不清等。走出误区,首要的就在于抓住国学的"义理"主轴。而抓住此主轴的途径在于实现真正独立的心性教育。具体的教学方法则应该采取背诵或精读、细读元典的方法,并兼采中西人文经典作品之长。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7)
近代以来,国学热开始重新显现,民间机构也不断推出国学讲习班、启蒙班,一些地方陆续恢复了一批旧式书院、私塾,祭孔、穿汉服等活动声势浩大,各种媒体宣传国学讲座、讨论国学的文章层出不穷,国学运动席卷全国,蔚然成风。然而国学研究与普及并不顺利,这主要源于历史的偏见与现实的阻力,要突破目前的困局,就必须弄清国学的性质、求是与致用、国学使命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宋琳  李丹 《理论导刊》2020,(5):124-128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现实境遇来看,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育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应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增强育人合力;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法;打造师生融合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这既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讲,加强高校的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既非常重要,又非常迫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加强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冉启兰 《学理论》2015,(3):244-24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凝聚,是长期以来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宝贵的素材。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用入手,进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以便更好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国学传播热潮是当前历史时期同时存在的两种文化现象,正确界定二者关系应该避免对立思维、割离思维、替代思维、问题思维等四个误区,寻找二者的契合有利于国学传播的健康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18.
卢永嘉 《学理论》2009,(29):210-211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深入践行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努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若干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月细 《理论探讨》2007,1(4):140-142
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格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处理真理性和价值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一元主导性和多样化发展、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关系,从而提升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刘利利  赵雪波 《学理论》2012,(12):195-196
普通高校在开设国学课程上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之处,其一为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学生思想的变化。其二为开课存在意识陈旧、教学人才断层严重、课程资源匮乏等客观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普通高校国学教学的开展可以适当多考虑三点:其一,坚持循序渐进的态度。其二,充分重视经典诵读的教育。其三,主动重新划定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