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5,(2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全新的价值目标,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角度出发,认为"和谐社会"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拓展,又是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抵御一切错误思潮干扰的能力。新时代要以新思想为科学指引,而新思想是社会伦理与个体道德、社会生活秩序与个体生命秩序建构的精神过程。思想引领力的伦理精神建构是"自觉"的建构。思想引领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是理性的,这种理性的基础在于生活经验和道德的"自觉"。思想引领力根植于文化的"他觉"。把思想引领力设定于"他觉"的努力,使得思想引领力具有深厚的世俗基础及在社会生活方面神圣的性质。思想引领力"究竟"的逻辑可以成为理性社会的价值源头和伦理性的根源,具有智慧力、人文力、干预力、导向力四个方面的表现。增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引领力,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文化自信的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思想理念和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从四个维度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深化;理论品质方面,坚定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立场方面,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社会理想方面,致力于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高度,对其开拓规律认知新境界进行学理上的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拓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认知的新境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知的新境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知的新境界和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知的新境界。这对于进一步透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层价值意蕴,更好地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力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0,(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应进一步了解其形成的滥觞、传播及其深远影响,从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理论武器";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传统哲学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和最高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中国以来,与以"天人合一"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天人合一"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是凝心聚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理论与价值理论的有机统一,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公平的伦理正当性诉求、正义的伦理合法性诉求以及幸福的道德目标诉求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伦理诉求。塑造新时期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打造新时期的经济伦理道德体系、形成新时期的社会伦理价值氛围,是推进共同富裕由理想走向现实的三条伦理价值进路。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发展挑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反过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间包含四重互动关系:"思想源于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前提的;"思想解释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自觉;"思想批判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批判;"思想引领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社会发展理想目标的"顶层设计"。这四重关系构成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法视角。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全盘复古,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照抄照搬,更不是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简单照搬与观念遗存。它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从价值理念的视角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社会建构方向以及公民道德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的阐释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自觉与自信,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支撑与思想核心。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立足生活实践,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由先进文化所统领和指导的系统的思想文化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包括理论思想层次、理想道德层次、价值认知层次、  相似文献   

11.
实现"民族复兴"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重要论述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表达,其价值内涵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价值理想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国家富强、文化自信、道路坚持三重意蕴把握"民族复兴"的内涵,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2.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科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构想,同样毫不例外地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构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政治诉求和社会理想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人类价值理念和理想形成的"场域",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向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三重导向功能:价值引领功能、精神动力功能、道德支撑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人民性、历史性、先进性三重内在属性;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理论创新和保障民生公正,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相结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赓续和拓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最为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作出探索,更能揭示其中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理论境界和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人的解放奋斗的一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人的关怀和大爱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爱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都可以概括为"爱人"二字,二者在理论、实践、理想目标上具有共通性。因此,从爱人入手,可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只有在促进二者的融通互补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其深远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天下观""天下大同"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真正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渊源。虽然"天下大同"与"真正共同体"的理论思想与价值寻求有其时代性与社会文化的差异,但又呈现对人类社会发展之理想状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的追求,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在当代世界历史进程中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上会通并耦合。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既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智慧,也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我们要在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和推进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对"五组问题"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历史,这"五组问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五组问题对应的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主题的提升,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不仅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它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理论"、"精神生产"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深入探讨文化生产力问题不仅在实践层面有助于当前我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且从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近年来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技术优势,通过网络渗透、造谣生事等手段,攻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妄图从思想源头上对我中华民族拔"根"去"魂",彻底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武装思想,坚定"三个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意识形态发展,抢占网络空间制高点,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2)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始者的毛泽东,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性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处理好"中"与"外"、"古"与"今"的关系;科学性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众性是指在坚持文化内容源于人民的同时发挥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人民的功能。总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毛泽东文化思想与实践的基础上的深度延伸和广度扩展,是坚持与发展共在、继承与创新共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