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后我国农村人口回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 ,人口由乡村向城市大规模流动 ,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 ,是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主流。但是建国 5 0多年来 ,这种流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其间发生了四次大的人口回流 :195 5年的首次回流 ,6 0年代初我国城镇人口的负增长 ,“文革”十年中的人口回流 ,及 1989年— 1991年三年治理整顿时期的人口回流。四次人口回流的形式不同、成因不同 ,但影响都很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本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而一切形式的人口回流都是不正常的。我们要以史为鉴 ,在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必须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2.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的迅速发展 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流动出现了大规模、跨区域、长距离的引人注目现象。与80年代人口流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出现在城乡之间,而且出现于省区之间。具体来说,就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向东部地区的大、中城市流动,形成了规模性和浪潮式的冲击。中国流动人口在90年代步入了一个快速流动阶段。  相似文献   

3.
<正>在10月10日举行的"人口、劳动力流动与空间集聚"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讨论的则是养老产业辉煌前景的背面:全国约有一亿的人口在跨省流动,其中九成以上是劳动年龄人口。这种不平衡的人口迁移流动使得人口净流入地和净流出地的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给就业、养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养老问题是结构性的。2014年全国跨省流动人口数量估计达9830万人。其中,90%以上流动人口是劳动年龄人  相似文献   

4.
王洋阳 《学理论》2010,(9):49-50,133
流动人口是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口流动是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的根本路径之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现代化进程主要通过人口流动路径来完成,人口流动是人力资本优化和人力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间配置再配置的发展变迁过程。人口流动作为一种社会生存方式而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流动人口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并引领着人力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转移,其群体数量和人员素质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自身的利益需求增加,由流动人口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管理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更是一个事关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流动的数量逐年增加,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在此过程中,人口流动的形态在发生深刻改变,对国家战略规划、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参与。为此,需要改革不合时宜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对城市流动人口的规范化的管理和均等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瞭望》1995,(30)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现阶段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已不仅仅是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是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各地方、各部门都要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对现阶段的人口流动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全面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人口流动是伴随改革开放而 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 吴邦国说,当前在我国出现的人口大规模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和跨地区流动,与过去因天灾人祸外出逃命找饭吃而产生的人口流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当看到,现在的人口流动是伴随着  相似文献   

7.
正人口流动新版图在人口变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变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未来人口流动的新版图将呈现以下三大特征:一是特大城市主动扩散,对周边城市形成流动人口分流和辐射态势。特大城市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能量高度集聚的场所,其所汇集和辐射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达到极大的规模,并由此产生相应的集聚效应或规模  相似文献   

8.
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剧,迅速步入人口流动的活跃期。上海作为全国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市之一,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开放、繁荣的经济发展,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成为全国最大的外来人口集聚地之一。文中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演变特征,就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从溯源的意义上说,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开埠使得大量的外地人涌入并占据了上海的中心区域,真正的本地人反而边缘化了。从城内近代化的进程看,人口作为生产、消费的载体;作为精神聚合的文化群落,他的流动不仅是简单的人口转移,而且是社会生产(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消费(包括文化消费)活动的转移。通常情况下,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文化发展最迅猛的地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萧灼基就此提出了“人口的有序流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的理论。解放以后,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较大规模的人口…  相似文献   

10.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探索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下,使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实现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我国人口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以首都圈人口普查数据、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和有关文献为依据,以地级市作为研究的空间尺度,分析首都圈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动、静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首都圈是流动人口集中分布的重要区域,该区域流动人口空间分布整体上极度不均衡,集聚特征明显.2000年到2015年间首都圈流动人口增长迅速,近几年增速减缓,但向京、津集聚态势没变.北京市流动人口年轻化特征最明显,天津市、河北省老龄流动人口相对较多.首都圈13个市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总体不高,空间差异不明显.以上表明,虽然整个区域人口调控效果逐渐显现,但首都圈流动人口持续并继续向核心地区集聚的趋势,使得今后人口调控任务仍然艰巨.另外流动人口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说明人口流动会加重津、冀的人口老龄化,流动人口的专业化技能还比较低,提高素质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考量,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非农产业走向及人口迁移向经济集聚度高的区域转移之趋势,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成为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助力器。但是,由于宏观地理环境及经济政策所限,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及人口迁移空间走向不均衡特性并未改变。要以打造新生代农民工为切题,着力解决迁入地劳动力的"结构荒"与"质量荒";要以强化迁出地劳动力培育为手段,大力促进迁出地劳动力回流,以反哺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要以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加大第三产业的人才吸纳能力,以充分释放当下中国"人口红利",促成我国区域经济"恒者恒强"、"先进带后进"均衡发展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朱晓进 《民主》2013,(8):28-29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巨大。以江苏为例,人口流动非常频繁,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2011年年末,江苏常住人口总量为7899万人,流动人口约占22.6%,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家庭是城乡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进江苏省委会在江苏调研时表明,  相似文献   

14.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程度的人口迁移一直持续至今,由此形成的流动人口成为政府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流动人口管理模式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而相应调整,“多元服务整合型”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致力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社会中间组织的培育和流动人口自组织的自我完善与自我管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模式所在。  相似文献   

15.
李红强  马利章  王轩 《民主》2012,(11):16-17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达2.3亿人。庞大的流动人群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尤其是解决异地就医问题的能力提出严峻挑战。社保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口流动家庭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农村人口流动家庭化现象,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效应,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和弊端,需要根据农村人口流动新形势探寻新的办法和措施。为此,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创新农地制度,改革和完善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赋予进城农民以平等的竞争机会,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7.
《民主》2014,(5):31-31
辽宁省城乡差别较大,地域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因此,不能简单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城镇化模式,而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将发展农业和农村所需的劳动力稳定在经济合理空间半径内,将城镇化的核心放在人的城镇化上,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实现就地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郭秀云 《党政论坛》2008,(13):51-53
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剧,迅速步入人口流动的活跃期。上海作为全国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市之一,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开放、繁荣的经济发展,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成为全国最大的外来人口集聚地之一。  相似文献   

19.
“反推拉”理论与西部民族地区本土化就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会往能改善生活条件的地方迁移,全国人口流动的总体趋势也印证了“推拉理论”。但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却存在着“反推拉”模型,即贫困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对当地人有着“拉力”而非“推力”,发达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人口有着“推力”而非“拉力”。这种“反推拉”模型决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难以依靠人口转移得以根本解决,而依据西部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本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民族地区的本土特色经济,以解决本区劳动力的就业反而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二次人口转变和人口迁移转变理论框架下,利用2000年以来的人口普查数据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讨论当前中国青少年人口发展的三个重要主题:婚育、流动和教育。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人口的结婚率和女性生育水平有增长趋势;青少年人口具有较强的空间流动性;大龄青少年的教育分化和差距仍然明显。中国青少年人口在婚育、城市融入和教育递进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建议学术界加强相关问题研究,为政策安排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