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向东 《各界》2010,(4):32-32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能折射出为人父母者的价值取向。在这一点上,胡适和鲁迅是有着巨大的区别的:胡适希望他的孩子成为社会精英,“做最上等的人”;鲁迅则较有平常心,他在文坛行走多年,见多了正人君子们的种种丑陋嘴脸,看够了上层社会的堕落,  相似文献   

2.
史飞翔 《各界》2014,(9):91-92
胡适很早就认识陆小曼。有一种传闻,说最初是胡适看上了陆小曼,但由于无法跟妻子江冬秀离婚,这才将陆小曼让给了徐志摩。这种说法大概属于戏说,于史无考。但是胡适与陆小曼的关系的确有些不一般,这却是事实。1925年,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两封英文信,很能说明问题。第一封写于6月初,内容如下:“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单你很快地来看我。  相似文献   

3.
不再做反腐文章,是我不再做了。我在1988年11月写过一篇文章:《论贪污与反贪污》,至今已整整十年。把这十年来我写的有关反贪污反腐败的文字加在一起,大约也够编成一本书了。可是有什么用呢?秀才人情纸半张,书生不过空议论。从有关数据看来,贪污腐败的案件连年直线上升,这还是限于已经立案查处的部分。数量  相似文献   

4.
张书克 《各界》2014,(8):2-2
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译所所长的高梦旦多次向胡适提出,希望胡适从北京大学辞职,到商务印书馆去工作。高梦旦很诚恳,他说:“我们那边缺少一个眼睛,我们盼望你来做我们的眼睛。”胡适当然知道商务印书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任何学校都更重要: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也的确是一个很要紧的教育机构,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势力。但胡适还是婉言谢绝了高梦旦的好意。胡适的想法是:自己还年轻(当时胡适30岁),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至少还应当再做10年、20年自己的事业;至于编译所的事业,则是“完全为人”的事;他不应当放弃自己的事情,去办那完全为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书生意气     
书生意气这词,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实际上意气这玩艺,原本就不大说得清。意气风发是好的,意气用事就不好。正如书卷气很好,书生气就不怎么好。事物总有两重性,意气也一样。问题是,怎么一说到意气,便会想到书生呢?大约也因为只有书生才会意气用事吧!  相似文献   

6.
江琼 《学理论》2009,(31):179-180
庄子将“道论”引向人和生命,对自然、人生与自由精神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逍遥游”的审美人生哲学。庄子认为,“逍遥游”的本质是自由心灵的审美境界;指出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必须实现三个层面上的突破:我与外在现实之间,突破个人境遇的束缚,即“安命论”;我与他物之间,突破个体认知的束缚,即“齐物论”;我与“真我”之间,超越“我”。突破个体心灵的束缚,显现本真之“吾”,即“体道论”。这三个层面的突破,层层递进,最终使个体精神获得空前解放,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极致境界。  相似文献   

7.
自知·自胜     
宏图 《瞭望》1991,(33)
鲁迅先生“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钢弊常取类型”,因此,梁实秋先生即以“恶辣”、“著名的‘刀笔’”品评他的散文。显而易见,此系梁氏之“偏见”,忽视了鲁迅先生的另一面——更重要的一面,即“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历史每每重演。钱钟书先生学术力作《谈艺录》、《管  相似文献   

8.
找脸     
对着镜子的时候.忽然发现我的脸不在了!人不能没有脸,我决定把它找回来。“师傅,刚才给你盖章的时候,看到我的脸了吗?你捡到我的脸了吗?”被称为师傅的人哈哈大笑:“领导啊领导,就是看到你的脸掉地上我也不敢捡啊。再说,我把卖一头肥猪的钱作为盖章费给你时,我是仔细看了你的,你那时就没脸了。”  相似文献   

9.
鄢烈山 《各界》2013,(5):2-2
胡适令我由衷尊重,不仅因为他是与陈独秀并肩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也不仅在于他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获得30多个博士头衔、学富五车的大师,更在于他具有知识分子极其难能可贵的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精神。最近从《报刊文摘》看到胡适当面拒绝蒋介石布置的政治任务的历史资料,更使我对这位已故国学大师充满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0.
郦千明 《各界》2014,(1):31-32
1931年秋,28岁的梁宗岱结束在法国的7年留学生涯回国。不久,他到北京大学任法文系主任兼教授。他的聘书照例由校长蒋梦麟签发,但可以肯定的是,若没有文学院院长胡适点头同意,他就不可能进北大,更不可能一去便坐上系主任的交椅。梁宗岱自己也承认,刚进北大时,“胡适之对我很客气,把法文系交给我”。  相似文献   

11.
丁启阵 《各界》2011,(9):2-2
读过鲁迅散文《藤野先生》的中国人,数以亿计。鲁迅在这篇深情怀念藤野先生的文章中说“……在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相似文献   

12.
张丽华 《侨园》2013,(10):51-51
<正>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只是,这两个人却代表着中国文化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和境界。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上锋芒毕露的人物,他敏锐的目光时刻关注社会和人性最疼痛最真实的地方,这是人们喜爱、佩服鲁迅的所在。梁实秋则是当时的散文作家,他的目光所及,多是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充人了小资情调的感悟,深得许多时尚男女的青睐。人生态度和生活立场的不同,使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并不和睦,他们有过非常激烈的论战。当年,梁实秋从美国回来后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得一无是处。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深  相似文献   

13.
有为才有位     
搞企业政工的,常常叹息工作乏味,也没有地位。地位是什么?是一种权力的体现,还是一种重要性的体现?我觉得地位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种重要性,地位重要不重要,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我们工作的成效。“有为才能有位”,这是许多人总结过的经验,也是我在政工岗位十多年来的体会。 在大学我是学中文的,对写作情有独钟。走上宣传岗位后,最开始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中文和新闻虽说有联系,但毕竟是两个门类,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我下功夫学习新闻方面的知识,苦练新闻写作基本功,并经常深入矿区采访。一年下来,竟有近百篇新闻作品发表在各…  相似文献   

14.
一 徐志摩在上海住家的时候,家里有一个精美的册子,专供朋友们来了随意写写画画之用。志摩去世后,小曼将此册子作为一辑,编进《志摩日记》书中,名为《一本没有颜色的书》。其中一幅画,是邵洵美画的,墨笔刷刷几下,涂抹出一个长长的脸,猛一看像现在一些人家里挂的那种带角的羊头骨。旁边是他的题词:“长鼻子长脸,没有眼镜亦没有胡须,小曼你看,是我还是你的丈夫?”  相似文献   

15.
赤桦 《瞭望》2006,(49)
“我想象不出,是性更危险,还是无知或者回避这个问题更危险。”他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她胸有成竹,立即给出了答案。“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孙媛媛说。“母婴传播,血液传播,还有,”媛媛犹豫了片刻。“还有,性。”说完,这位12岁的苗族小姑娘脸一下就红了。媛媛在向同窗何振雄学习有关“艾滋病”预防的知识。这是正在中国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16.
美食家鲁迅     
二毛 《各界》2014,(8):10-11
鲁迅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在几乎处于神坛之上的评价中,人们很难把鲁迅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堪称“行话”的独特见解。其中,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4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就能发现他去过的有名气的餐馆就有65家!这65家餐馆,勾勒出了独属于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  相似文献   

17.
王焕文 《学理论》2010,(16):160-161
文章以悲剧为切入点来探讨鲁迅悲剧人生观及其在他文本中的再现,以期能对鲁迅悲剧人生观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刘茜 《瞭望》1999,(40)
打电话跟何继洪先生约采访,他说他正在广佛高速公路上,还有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到广州了。在广东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以车代步,于是许多人对距离的概念多是以“车程”来计算了。半小时后,何先生开着他那辆漂亮的奔驰如约而至。谈起今天出行之方便,他深有感慨——我的公司虽然在广州,但你要在广州找我还是不太容易,因为我的活动范围常常是在整个广东省内,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让我活动的半径增大了。这对我来说,真是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知道我的老家在广东的贫困山区清远,从小出门所见最多的就是山以及山上的羊肠小道。记得小时候为了到…  相似文献   

19.
刘媛 《学理论》2010,(26):188-189
现在见到的研究李叔同对丰子恺的影响的文章中,大都只提到佛教思想影响方面。然而,仅仅从这一方面看是远远不够的。鉴于此,主要从李叔同对丰子恺的艺术启蒙和世界观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试图更全面地介绍李叔同对丰子恺的影响,更深层次地了解两位全才性艺术家的思想全貌。  相似文献   

20.
翟耀龙 《党政论坛》2013,(12):51-51
1918年马寅初在一次演讲时有一位老农问他:“马教授,请问什么是经济学?”马寅初笑着说:“我给这位农民朋友讲个故事吧:有个赶考的书生到旅店投宿,拿出十两银子要挑最好的房间。店主立刻用它到隔壁的米痦付了欠单.米痦老板辕身去屠夫处还了肉钱,屠夫拿着钱去找猪农还了猪钱,猪农马上去付清了赊欠的饲料款,饲料商赶紧到旅店还了房钱,就这样,十两银子又到了店主的手里。这时,书生来说房间不合适,要回银子就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