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社会管理"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表述,比如说在欧盟,很少用"管理",而一般用其他的词,比如"良政"。但是无论是用哪个词语,意思都是差不多的,原则都是一致的,主要是关于"法治",关于"透明"。人们应当知道政府在做什么事情,  相似文献   

2.
叶雷 《求知》2014,(6):16-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就法治问题高密度发表重要讲话、出台举措,以新的法治思维、理念和方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呈现新局面,标志着我国正全面从"中国法治"向"法治中国"迈进。理念之变,首先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法治"一词共出现了18次,"依法"一词出现了21次,位居历次党代理念之变:从"中国法治"迈向"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3.
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是落实"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重要保障。深圳要抢抓机遇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增创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国梦"做出特区新贡献。建议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探索建立"一线一票一考"制度,不断提升依法执政的能力水平;改进立法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完善行政执法机制,建设一流法治政府;推进司法改革,提升司法效能和公信力;创新普法内容形式,全面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8)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体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个大背景下,"法治"这个常说常新的词汇又一次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如何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成为新一届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此时此刻,我们不妨重温一百多年前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导师留下的经典著作,尤其是其中关于唯物主义的论述,从中寻找两位导师的唯物史观,指导法治这种上层建筑的发展,从而帮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中法治力量显现:生命权利至高无上、公共信息公开透明、公民意识不断强化……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中法治缺陷依然存在。"多难"其实并不能自动地"兴邦",唯有在多难之后,奋发向上,锐意改革,塑造法治理念下的公民社会,才是我们期待的愿景。  相似文献   

6.
刘武俊 《团结》2011,(1):39-40
法治,是中国改革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法治进程也是考量中国改革质量与速度的最重要指标之一。2010年是中国法治稳健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在完善立法、节制公权力,保障民生、法治政府建设等多个方面都亮点频现,堪称"给力"。在这个十一五收官、十二五开局的时刻,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在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整体框架下,全国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省份建设,相继出台推动地方法治建设的"决定"、"纲要"或"规划",如"法治江苏"(2004)、"法治浙江"(2 0 0 6)、"法治湖北"2009)、"法治湖南"(2011)、"法治广东"(2 0 1 1)、"法治天津"(2012)、"法治福建"(2014)等。总结地方法治建设的阶段性特  相似文献   

8.
刘书祥 《求知》2010,(12):9-11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刻认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加强法治建设,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步伐,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本届中央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这在中央全会史上尚属首次。习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不止一次地强调法治理论对我国的重要性。新华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中国的发言做出总结,形成了《习近平眼中的"法治中国"》一文。本文以柏拉图《法律篇》为视角,试简评习近平总书记法治中国中"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丰仕琪 《求知》2014,(3):44-46
<正>法治是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集中阐述,还特别提到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党代会的报告,是对依法治国基  相似文献   

11.
商鞅变法出现于战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具有明显的"战时法治"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农战思想;重刑主义;文化专制。通过对法治标准的要素化与法治类型的多样化分析,可以明确从商鞅变法之后到秦朝灭亡之前是一个君主专制的战时法治时期,对秦亡之训也应有一个新的认识:其罪不在法治,罪在当政者不仅没有及时将"战时法治"转变为"平时法治",反将其推向了极致。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法治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6)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法治建设,在制度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法治文化的认同还有待提高。目前,阻碍法治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有:传统文化、各地文化水平的差异、法治精神文化的忽视。所以要实现法治文化的认同,就需要从主客体方面进行。在主体上,培养法治文化认同的小团体,共分为法律职业群体、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知识分子、其他人四个小团体;在客体上,从行政、司法、法治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法治文化,以期增强法治文化的认同度。此外,再借助法治宣传教育这一手段促进法治文化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3.
对“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法治理论。传统的解释框架认为亚里士多德论述了法治的内涵、实施法治的根据与法治的具体操作,提出了法治理论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成为西方法治思想的源头。然而,这是对亚里士多德法治理论的片面性解释。必须从制度与价值观念两个层面来阐述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4.
纵观近20年深圳法治建设历程,不难发现,当我们言及深圳法治时,许多令人费解的概念困惑着我们,比如,昨天宣称是“依法治市”,今天言必称“法治城市”;当先行先试的重任再次落在深圳人肩上时,“法治示范市”、“率先实现法治”等提法又一次迫使人们纠结“法治城市”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吴英案"的关键在于,她的行为是否构成"集资诈骗罪",或者,进一步讲,是否构成犯罪。从该案的情节来看,吴英的行为主要是从11位亲友那里高息借钱,用于经营酒店、商贸、广告、婚庆等营利性活动。这是典型的"民间借贷"——为了度日糊口或者经营生意,向亲朋好友借款,通常允诺支付较高的利息。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2)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涉险滩、啃硬骨头,必须以法治为社会最大公约数,以法治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培育全民的法治观念。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全民法治观念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法治体制机制运行、法治文化的培育、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几个方面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古代社会的法治还是现代社会的法治都是法治的一种类型,但它们在基本精神、社会基础、文化基础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尽管古代社会的法治类型已经成为历史,但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深化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的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是建党94年、建国66年来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是党和国家法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方式、治国理政方式、治党治军方式的重要转变,其地位、作用和意义巨大。建国以来,党中央召开的一些会议曾多次提到法治建设问题,其中有四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第一次是党的八大提出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  相似文献   

19.
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在全社会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对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内涵要在与法律人的法律思维的比较中把握,并确立法治思维的主导思维、基本思维地位。建立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法治思维能力考核评价机制和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是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生成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单一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下,证成地方法治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构成了我国地方法治研究的起点。由此起点出发,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权力结构解释框架,但该解释框架也存在着忽视地方权力构成、法治动态发展和具体实践问题的缺陷。鉴于以上缺陷,地方法治研究随后出现了以法治竞争为代表的横向进路、以法治实践模式类型化为代表的内部进路以及以法治评估为代表的外部进路等三种研究进路,不同程度上对权力结构的框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一种接续以往研究进路,并足以引发地方法治研究方法论创新的制度环境解释框架得以提出。要真正实现方法论的创新,就必须将研究目光投向地方法治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区划层级的差异性以及法律制度的嵌入性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