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制度的力量     
黄建如 《党政论坛》2010,(11):62-62
公司里有位美国工程师,刚来中国的那一阵子,他一看到周围地上有垃圾就拣起来,然后到处找垃圾桶。同事都劝他,说你拣这个干啥呀?他说习惯了。于是我常常感叹:美国佬的素质就是不一样。但是没过两个月,他不光不拣垃圾了,有时还和别人一样往地上乱扔垃圾。  相似文献   

2.
工区工会主席朱玉山拣钉的故事,在锦州市房屋建筑工程公司传为佳话。去年3月,59岁的共产党员朱玉山到第二工区当工会主席。在施工现场,他发现木工班的同志干活时随便把钉子丢在地上,活干完了,不管剩下多少,一走了事。一天的功夫,少则丢几根,多则丢几把。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班前班后会议上,讲了几次,结果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朱玉山仔细琢磨,看来要克服他们大手大脚的毛病,还要下一番苦功夫。他决心跟着木工班,做丢钉的“克星”。朱玉山腿脚不大灵,眼神不好。为了拣钉子,他找来一块磁铁,系上绳子,把丢在地上的钉子一个一个吸起来。开始,大家见了不以为然,有的还  相似文献   

3.
某师坦克团高炮连日誌表上安排了本周清理菜窖的任务,周班长接受任务后,带领全班战士去清理菜窖。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菜架上的烂菜和堆在墙根的土豆一起清理了出来,准备装上手推车倒掉。战士小范看到烂菜中还有好土豆,建议班长把它拣出来。战士小刘则不以为然地说:“拣出来的好土豆值几个钱?我们一个连队不缺这几个土豆吃。”就在俩人争论不休的时候,指导员秦青山来到了这里,听了俩人的争论,既没有表扬小范,也没有批评小刘,蹲在地上亲手拣起土豆来。  相似文献   

4.
针对一些地方在工作中屡屡出现的“做戏”现象,最近,石家庄市政府向全市政府干部提出一个要求“做事不‘做戏’,做‘实干家’,不做‘表演家’。”并因此取消一批“表演项目”,旨在开创一种新的工作作风。这一招,算是抓到了点子上。这些年,基层十部“做戏”的事确实出了不少。有的是在会台上“做戏”。喊大口号、说大计划、提大措施、讲大蓝图,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但到年终如果有谁细心逐条核对一下,就会发现,十之八九都是空对空,“落实率’连20%也达不到。也有的是在汇报材料上“做戏”。拣好的说,拣大的说,拣已经做了的说。…  相似文献   

5.
正他是女儿眼中的"奇葩老爸",每次跟他出去,无论国内外,他都会忘记自己是成功企业家和亿万富翁而去弯腰捡拾垃圾。在员工口中,他是个"神经兮兮的老板",公司里的环保制度很严厉,谁违反罚谁,儿子也不例外!邻居们都说他是"疯子",不仅每天开豪车上街"拾荒",还会跟乱扔垃圾的人死磕到底……  相似文献   

6.
詹国枢 《党政论坛》2012,(20):49-49
赵启正太爱说了,他也太能说了。况且,他又说得那么有意思,那么有水平,全然找不见新闻发布会上的影子,即便是饭桌上的话一样精彩,一样让你听得津津有味儿,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7.
树柔  平丽 《瞭望》1998,(48)
蜀山客(StuartSchonberger)(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直接投资部副总经理):80年代初,美国人说去中国就像去月亮上一样。小孩子在地上挖地玩,你问他挖什么?他会告诉你:“我挖到中国去的洞。”这些在今天听起来像天方夜谭,都确实发生过。我来中国...  相似文献   

8.
一 路遥在去世前几年,就已经生肝病了,肝硬化肝浮水.他找了个老中医,偷偷吃药,不让社会知道他有病,不愿示弱.1991年8月份吧,他把省作协的房子装修好了以后,在地板上睡了一夜,第二天坐火车去延安.一下火车,人腿一软就坐到地上起不来了.于是到延安地区医院去住院. 医院二楼的楼梯底下,有个不规则的小房子,大约有五平米吧.路遥就住在那里.我去看他,我说,你把自己折磨成什么样子了,有了病,怕人知道,这想法真可笑.  相似文献   

9.
邓康延说自己是土匪,匪气是从老家西安的文化里长出来的.儿时在北京长大,6岁半回西安念书,满口京腔,同岁数的孩子都叫他“北京猴”.男孩欺负他,他就“打死仗”——人家把他按在地上,他无力挣扎,就恶狠狠地掐着对方的脖子不让人走. 没变成混混,得谢谢同住一个院子的老大哥,兵荒马乱少年时,老大哥告诉他,你不能整天出去疯跑、打架,并把自家的书借给他看.他说自己是双重性格,在两条道上游走.但他不像匪,更像个“侠”:好打抱不平,又极为性情.  相似文献   

10.
心安胜良药     
英国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年轻时曾行医十余年.一次,他和朋友尤克金去参加一个酒会,酒会开始不久,一个叫蒙格的绅士突然发病,抱头躺地叫痛.有知情人说:“蒙格忠脑神经痛多年,发作时必须立即吃一种特效止痛药,刚才他说参加酒会来得匆忙忘了带药,不想真的发病了.”柯南·道尔上前为他作了简单的诊查,说:“蒙格先生,我和你一样忠有脑神经痛,我带的止痛药比你吃的不知要好多少倍,吃一片马上就会见效.”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瓶,倒出一片药,让蒙格吃了下去.  相似文献   

11.
玄圭 《各界》2009,(11)
四年隐晦的初恋 遇见林萃如前,梁羽生有过一段短暂青涩的爱情.当时梁羽生18岁,喜欢的女孩小他两岁,是他的表妹,沉静高傲的大家闺秀,不会做家务、不会主动跟人说话.他不修边幅,站在她身边显得落拓又张皇,他爱她爱得甚是卑微.知道表妹喜欢<红楼梦>,梁羽生通宵达旦地看,然后拣了她最喜欢的章节,站在她面前,朗朗背给她听.  相似文献   

12.
被称为“画坛鬼才”的著名画家黄永玉,无论其画作、文章还是日常生活,都充满幽默.有人说他“以诙谐和调侃的方式笑谈人生或冷眼旁观这个多少有些滑稽和荒诞的世界”.他曾写散文集《比我老的老头》,而他就是个“好玩”的老头,常常妙语连珠,幽默风趣,段子脱口而出,真逗煞人. 黄永玉一生轻看功名,不入仕途.谈到从政,他说:“从政犹如踢足球,关键要有几个漂亮的进球,还要传几个好球,让别人也进球.只不过进球的过程中要避免踢人,还要防止被人踢.更要提防背后踢过来的脚,这一脚,可能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他说,躺在地上过日子,贴着土地过日子,有个好处就是,摔也摔不到哪儿去.  相似文献   

13.
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突然来到单位找我,开口便夸我们单位真不愧是搞科研的,都是文化人,素质就是不一样。我问他何以见得,他说:一进了你们单位大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其文     
沙赫 《瞭望》1987,(51)
周作人已经死去整整20年了。近40年来,他又一直名不见报刊。他的著作也不容易看到。没有想到,他文学上的成就还是不失其吸引力,这吸引力不仅及于老年人,也及于青年大学生。 一位在北京大学教书的教授说,他讲鲁迅的课,固然是座无虚席,而且要换大课室;他讲周作人的课,也一样座无虚席,一样要换  相似文献   

15.
傅雷的脾气     
刘仰东 《各界》2008,(10):1
傅雷的朋友,不管性情如何,大多难逃和傅雷发生争执.傅雷和刘海粟、钱钟书等人都急过,甚至一度绝交.傅雷的朋友柯灵说:"作为可与倾谈的朋友,我和傅雷交游三十余年.但彼此观点不尽一致,其间还曾发生过剧烈的争执.40年代初,我和傅雷开始交往,冷不防就爆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冲突……50年代中期,由于对某些问题看法有分歧,我和他两次当面争论,争得不可开交,以致他的夫人梅馥在旁边坐立不安."当年和傅雷同船留学法国的洪永川说:"在我们谈话中碰到对某些事物有不同见解时,他几次激动起来,争得面红耳赤……"傅雷早年在大同大学时的同学雷垣(傅聪的钢琴开蒙老师)说:"他与我同室寄宿时,免不了争吵,他可以激动得把课本都扔在地上."……  相似文献   

16.
在玉华州,孙悟空等人给三个王子传授武艺,逗留了数日才悠悠地上路西去,到了灵山脚下的金平府.此时正值元宵节,唐僧师徒便去街上看灯.在路上,他们见到三盏像缸一样大的灯,里面盛着“异香扑鼻”的酥合香油.这油非常高级,所以佛爷让当地人每年都为他供奉价值48000两银子的酥合香油,当地人敢怒而不敢言.  相似文献   

17.
孔夫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两千几百年前的老话了。看来,中国人的好客,确有悠久的历史。 然而中国现代的一个哲人又说:“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只有两样称呼:一样是禽兽,一样是圣上。从没有称他朋友,说他也同我们一样的。”(《鲁迅  相似文献   

18.
报载,京城第一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宣武区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分选站,运行短短3个月,从垃圾中捡出馒头、面包、烙饼达35吨多,相当于240人一年的口粮。说实话,笔者对此吃惊又不吃惊。吃惊的是,一个垃圾站,短短时间,竟捡出了几十吨馒头,真是触目惊心。说不吃惊,是因为时下诸种浪费现象实在相当普遍:不少学校、企业、机关的食堂滑水缸里馒头成堆;饭店餐馆里大盘大盘的各种菜肴仅仅吃了几口便倒掉了—…·全国每天、每月、每年这样浪费掉的粮食不知有多少,实在令人痛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就说吃吧…  相似文献   

19.
沈农夫 《侨园》2011,(11):20
长久以来,每当威尔顿从厨房门前经过时,总觉得有一种东西在深深困扰着他。那是一个放在灶台上方的金属罐。如果不是索菲亚一再叮嘱他千万不要去碰它的话,他可能还不会像现在这么在意它。"为什么不让你去碰它呢?"她说,因为那里面放着一些"神秘的药草",是她母亲留给她的,而且,因为它用完了就没有了,没有办法再补充,所以,她担心如果威尔顿看那个金属罐会不小心把它打翻,而使里面珍贵的药草洒落到地上。说实话,这个金属罐其实很陈旧,有什么值得看的?  相似文献   

20.
孙福海 《慈善》2020,(2):59-59
这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可依旧让人回味无穷。有一次,侯宝林在中南海演出下场后往家走,这时天上开始飘小雪,他在长安街上,见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拉着一麻袋垃圾艰难地拖着走,不远处过来了一辆洋车(天津叫拉"胶皮"的),当时还没有出租汽车,洋车是主要交通工具。侯宝林一伸手把洋车拦住了,拉车的以为侯宝林要坐车,便说:"先生!您去哪儿?"侯宝林说:"我不坐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