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儒家在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过程当中处于枢纽地位,它继承了中国早期政治文化中的德治传统,对后世德治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德治的价值取向是"安百姓"、德治的起点在于"以修身为本"、德治的实现方式是"齐之以礼"。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先秦儒家治国思想由天人观、人性论和德治思想组成。天人合一、效法天地的天人观和人皆可成圣贤的人性论构成德治思想的理论依据。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是特定时代的思想,有其历史局限性。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以国家公职人员道德建设作为提升公民道德水平的重心;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建设。  相似文献   

2.
姜吉星 《学理论》2012,(12):8-9
"义利观"是关于道德原则与利益,权利与义务等一系列问题的统称,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范畴。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义利观以其主导地位,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了根深蒂固而又影响广泛的义利观念。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义利观,在继承儒家义利观优秀传统的同时又进行了必要的理论改造和扬弃,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健 《学理论》2014,(8):274-275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教化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教化实践的现实基础。起始于孔子、发展于孟子、终结于荀子的先秦儒家人性论为通过道德教化以提升人的自我素质和精神面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气质的基本骨架。人性论对于当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仍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注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提升;重视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4.
花跃奎 《学理论》2010,(23):125-127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属于不同的哲学范式,具有不同的哲学内涵,不能以“哲学只有一个”为理据,把近代以来的欧洲哲学(或者将其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作为唯一的哲学范式,因而不承认非西方的民族有哲学。西方哲学比较关注语言和逻辑思维,中国传统哲学比较关注政治和人生。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内容庞杂,这里只着重介绍其中六个特色论点:形神论、人性论、义利观、心力论、知行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义利观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 ,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 ,也是自先秦以来诸多思想家和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但人们对其政治管理价值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通过对以儒家义利观为主体的中国古代义利观所包涵的基本内容的透视 ,集中阐释了其所孕育的现代政治管理价值 ,目的在于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在现代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特殊意蕴。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
关于人性论的问题,我国自先秦时期就开始了讨论,在先秦思想家在人性论的探索中有两个分歧最大的对立观点,即性善论和性恶论,它们的代表分别是孟子和荀子。旨在通过比较分析孟荀的人性论思想,对中国传统的人性论加以总结和提炼,并对其当代价值进行探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提供传统文化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是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北京市委党校俎鸿璧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新概念。这个概念鲜明简练,含义深博,切要地抓住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对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刻总结。义,是指的社会道德规范;利是指的人...  相似文献   

8.
传统义利观与现代市场经济既有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传统义利观重视道义,主张以义取利,以义制利,反对不讲道义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这种思想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有合理的一面。而传统义利观过分强调道义的地位和作用,以至忽视了效益,忽视了竞争,最后走向了泛道德主义。传统义利观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不能在现代社会照搬照用,而要用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用改革开放的精神,对其进行改造,为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服务。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建立和发展,与其他文化建设一样,不能够凭空建设,而必须利…  相似文献   

9.
义利之辨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随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对个人利益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谈“利”色变,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许多人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最终目标。但有人却因此走向极端,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义利冲突日渐明显。如何对待义与利,如何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利观,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义利观时,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既要继承传统观念的合理因素,又要符合现代的精神实质。而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10.
陈琳 《学理论》2009,(27):94-95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最著名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在人性论问题上,他对先秦各家人性论思想进行了批判的继承,特别是试图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在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假借天道的权威,建立起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并由此推出了与之配套的王道教化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侯依汐 《学理论》2011,(32):45-46
义利之辨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各家争论的一个重要的辩题,先秦儒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虽然儒家主张"见利思义",但并没有否定"利"的重要性,义对于利来说有一种正当优先性原则。在儒家看来义与利是合一的,只是利应该是正当的利,是合于义的利,儒家的义利观直到今天对我们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个人利益(“利”、“功利”)和社会整体利益(“义”、“道德”、“道义”、“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每个社会都会碰到和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尽快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伦理价值观(即社会主义义利观),并用其来指导人们的行为,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是目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活跃了社会经济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它也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与此相应的各种关系,如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  相似文献   

13.
先秦法家进化论以其"因时而变"的变法主张和"法今王"的政治取向,并贯之以清醒的人性论认识和功利务实精神,服务于当时各国企望"富国强兵"的改革实践。这一极具革命性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古代的循环时间观,与受基督教线性时间观影响的近代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存在某些相近之处。比较它们之间异同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理解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近代中国与先秦法家思想相结合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条件和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重新诠释和认识法家进化论的当代价值,以期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源自本土文化的助益。  相似文献   

14.
利益道德法律——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李承先本文认为,利益关系(经济关系)的存在是道德意识赖以存在的基础;利益格局(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转型是导致道德结构,道德面貌发生变化转型的根源。利益关系(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经济结构)一旦形成,便...  相似文献   

15.
16至18世纪首次发生的中西文明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西方哲学经典(以亚里士多德著作为主)被翻译成中文,同时中国哲学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主)也被翻译成西文。16至18世纪,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由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哲学思想首次与中国士大夫学者产生互动,并在当时不同的哲学分支中(逻辑学、形而上学、人性论、宇宙论、伦理学、神学)具有不同的表现和意义。中西哲学的早期接触,为近现代中国更广泛和普遍地引入西方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的义利观祁晓玲义利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基本关系,也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义和利的相互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  相似文献   

17.
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大课题之一。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弄清楚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积极探索有效地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到底能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市场经济,能不能还坚持社会主义?有些人一直是有疑虑的;从实践上说,有些人把社会主义看成是虚的、市场经济才是实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旗号下搞资本主义那一套。所以,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有社会主义国家的…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主义义利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社会主义义利观哈尔滨市委党校崔永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党的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并解决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义利观。这是针对我国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形成健康...  相似文献   

19.
王艳 《理论探讨》2003,1(2):61-62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无论是公有制经济 ,还是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形式 ,其道德水准的最具体、最基本的体现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遵循利人利己的道德准则 ,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最低要求 ,也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儒家义利观的理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一定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批判地继承其义利观中以义驭利,重视人民群众利益,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积极因素,坚决摒弃把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和道德至上论等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