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吉发 《理论导刊》2008,6(1):28-32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无产阶级政治实践为理论基石,批判地继承了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合理因素,融阶级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构建了"政治价值--政治实践--政治文明""三环结构"的理论体系,从而创立了政治哲学的科学形态,构成了内导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发展的逻辑力量.在这一理论坐标中,政治价值是政治存在应然形态的价值浓缩,是引发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原始动因;政治实践是政治价值运动形态的感性延伸,是政治主体追求政治价值的物质活动;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实践活动的价值沉淀,是政治生活能动创造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2.
价值是政治哲学的主题."美"作为政治哲学不可或缺的价值向度,是人类精神层面表现出来的与直观、情感相联系而又超越直观、情感的政治认知能力和政治实践能力."美"根源于人的存在,人的存在的双重生命构成了对"美"进行政治哲学诠释的逻辑基础;"美"在与政治理性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确立其空间存在和功能定位;"美"在与政治道德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确立其形式存在和功能定位;"美"在与政治自由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彰显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指向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有关人民性政治实践价值生成规律的理论,人民性政治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实践坐标,价值生成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致思取向。它以其特有的实践原则超越了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抽象本性,扬弃了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缺乏政治科学理性支撑的理论局限,推动了政治哲学的逻辑轴心从价值理念走向价值实践,实现了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在政治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价值性与事实性的有机结合。政治本体论、政治认识论、政治方法论和政治价值论的"四论舍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结构,表征了人类社会政治主体性与政治客体性的逻辑统一。政治生活的时代变迁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时代转型,共建思维、民族利益和社会政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维度。  相似文献   

4.
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奠定的基本价值是在稳定政治秩序的基础上达到政治理性、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思想的引入的缺陷在于一方面片面强调以西方思想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以市场经济引导的经济自由取代保障个人权利的政治自由。中国学者研究政治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把西方思想与中国独特的语境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胡孝四 《学理论》2009,(27):153-154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价值观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本文通过回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演变,以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作为理论依据,对当前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提出如下基本见解: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与社会互为价值主客体,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最高价值目标。国家社会要不断创造条件以实现上述目标,同时,个人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心智及道德潜能,为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只有这样,个人与社会之间才能逐步建立起真正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臧峰宇 《理论导刊》2008,1(2):25-28
政治理想致力于对政治现实的超越,力图改善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命运,任何理想都具有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马克思政治理想同样如此,它是在对旧世界的批判中逐渐成熟的.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考察可以追溯其政治理想之源,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借鉴,马克思确立了哲学变革的价值指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的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理想的期望所在.马克思对柏拉图主义以来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通过对政治哲学的颠覆实现的,在此过程中确立的"人类解放"的政治理想在政治实践中生成.  相似文献   

7.
人文关怀的管理思想已经被现代工作普遍接受,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管理者自身的切实利益,保持人的理性和感性的协调,成为档案管理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追溯这种管理思想的哲学渊源,在中国哲学语境下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当下性的关怀,在西方体现为席勒式的自由审美的境界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下的人的理性的解放和精神启蒙。  相似文献   

8.
王萍 《理论探讨》2019,(2):83-8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哲学面临着现代西方理性文化与本国传统精神的双重危机,以别尔嘉耶夫等为代表的俄罗斯思想精英立足民族宗教文化,批判西方理性文化带给人类的并非是生活的美好而是"无神无信的梦魇";纯粹理性的思辨哲学所追求的并非是生命的真正自由而是对个体精神欲求的遏制;抽象片面的思维形式所获得的并非是真理的知识而是对完整人完整认识的割裂。哲学家们反思抽象理性对完整认识的独霸、拒斥思辨哲学对现实生命的冷漠,诉诸直觉信仰和神秘体验,以俄罗斯特有的思维方式来回应西方理性主义所遭遇到的现代性问题,并试图建立将理性与信仰、主体与存在、认识与生活"两种真理结合为一个活生生思想"的真正的现代自由精神哲学。  相似文献   

9.
论洛克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克作为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政治学家,其政治观念是哲学思想在政治问题上的逻辑延伸。这不只是因为洛克的经验论为他的政府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而且还因为洛克的哲学精神本身直接转化为某种政治信念。本文分析了洛克的理性活动的独立性、理性平均主义、精神生活的私人化和自由自觉的无限获取的生命活动等哲学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引申出洛克的个体政治独立与平等、精神生活与政治秩序相分离、政治社会产生和进步的动力等政治结论。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层面来理解 ,人格是统摄了人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并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呈现的“价值生命” ,它是由真实我、现实我、理想我所构成的多重复合体。理想人格是自由自觉的人格 ,是自觉为“人”的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 ,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是统一的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1.
自由问题是元哲学问题,并不仅仅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存在自由"认为"人的诞生"本身就蕴含"自由"的存在,具有本体论意蕴,意指"自由"根源于人的存在。"理性自由"认为"自由"应该被理解为个人追求私人利益的理性行为,依然是具有本体论意蕴,意指自由根源于人的理性意识。"自由哲学"的逻辑前提选择"理性自由",在一定意蕴上忽略了"存在自由"的自由逻辑。现实生活世界的"存在自由"的缺失与"理性自由"的虚幻,使得"自由哲学"更具彼岸世界般的"抽象哲学"意蕴。西方国家的"生态哲学"研究发现了"自由哲学"的理论困难,试图用"生态自由"消解"理性自由"的理论困难,但"生态哲学"本质上依然从属于西方"自由哲学"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普世价值在三个层面有不同的含义:政治层面指西方主导的民主、自由、人权模式,西方政治势力希望推广于全世界,实现和稳固西方中心地位。西方演变派和国内西化派的政治意图受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阻击。学术层面指民主、自由、人权等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唯物主义、辩证法、阶级理论出发,否认普世价值存在;赞同者认同主观的、共性的、超阶级的理念也具有现实价值。双方哲学路线不一,争论难于统一。生活层面普世价值泛指一切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失去争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体现着竞争关系,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社会通过竞争不断地发展着。竞争力是由许多元素共同组成的,道德要素是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个人思想政治道德的修养与提高,促进着个人竞争力等多方面要素的发展;道德高尚的人更加容易在社会中实现价值,有所获得;每个个人道德的不断完善是社会整体道德体系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政治理性的特征及其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理性是人类建立在一定的政治利益基础之上的精神现象,是受人的政治目的和意志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及在政治生活中按一定逻辑规则和逻辑程序运作的认知形式和认知能力。政治理性作为对现实政治生活的能动的反映,有着自身的规定性,表现为政治理性具有价值性、群体意向性、意识形态性的特征。政治理性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政治理性的价值性功能以价值观为核心具有对政治活动的导向与评价作用;政治理性的工具理性功能以理性为工具对政治活动具有追求合理性、科学性、规范性的中介与规范作用;政治理性的实践理性功能以道德理性为价值判断的尺度,对政治生活发挥着选择、判定与支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0)
政治文明的概念反映了政治发展的一种走向。政治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政治生活越来越平和、越来越合理、越来越能够有效地解决人类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也越来越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然而,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政治文明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显示出其不足与稚嫩。本文通过政治哲学的视角,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透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探讨当代政治文明的内涵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基础内涵上来讲,柏拉图与马克思在政治哲学观的根源、哲学与政治的基本关系及哲学对政治的最终影响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决定了二者不同的政治哲学观。在政治哲学观的内在逻辑方面,二者分别以"理念"与"个人"为出发点,又分别导向抽象的"正义"与具体的人的"自由"的价值关怀。在实现政治对哲学观照的方式上,柏拉图是用教育改善人性的办法,马克思则是通过革命改造社会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袁芳 《理论视野》2024,(1):12-17
马克思伦理思想揭示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表现的意识形态,正确理解的利益是道德的基本原则,自由、人类共同体和自我实现是道德实现的基础。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伦理思想形成了从抽象的自然人到现实的社会人、从道德批判到道德建构、从价值理性到科学理性、从个体主义到制度主义的发展逻辑,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导向和思维方法,有助于跳出西方自由主义和共同主义的伦理纷争以及避免我国历史上平均主义伦理的非理性。夯实共同富裕的伦理基础,应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坚定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营造积极健康的财富观;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把握共同富裕不同阶段的动态伦理;以法治护航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分配制度和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治理不仅是国家的一种治理模式,而且是一种以价值理性和社会信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的社会管理模式。通过法治社会中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等方面来论证这一命题,使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结合获得现实可行的操作性,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道德治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适应时代变迁,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模式转换的根本动因。改革开放促成了社会生活的整体转型,凸显了时代精神的差异性,呈现了中国哲学研究模式转换的必然性。确立当代视野,是中国哲学研究模式转换的内在前提。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必须确立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性视野、合理安置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视野、超越单纯是非逻辑的正义性视野。保持开放状态,是中国哲学研究模式转换的基本路径。应该在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活实践的沟通关系、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对话关系、与政治建设的互动关系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其竞逐真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福岩 《理论探讨》2007,1(4):46-49
学术界对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学科定位众说纷纭,但还是有一些基本观点是可以确定的:政治哲学的论域正从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形而上学宏大政治叙事理论转向对社会政治的微观分析,政治哲学是对社会政治的理性分析,政治哲学是对社会政治的道德和价值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