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圣经》不仅是基督教教义,还是西方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源泉。《圣经》成为西方文学创作母题的原因在于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17世纪来华天主教传教士白日昇与四川奉教文人徐若翰合译的《圣经·新约》是目前可见最早的汉语《圣经》译本,该译本的存在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天主教传教士在18世纪初就有过将《圣经》系统汉译的尝试,而且对18、19世纪及其后更久的基督宗教《圣经》汉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考察中文《圣经》“白徐译本”存世的四种珍贵版本,可以探索白、徐二人翻译中文《圣经》的背景和方法,追溯“白徐译本”福音单列本和福音会编本两类版本的西文源本.  相似文献   

3.
论职业道德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职业道德的内涵李碧宪梁劲泰一、新教伦理中的职业道德在新教伦理道德中,职业道德是其最根本的核心。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对德文《圣经》译本中的话曾作过重新翻译和解释,“各人蒙召的时候是什么身份,仍要守住这身份”。(《圣经·哥林多前书》第7章第20节)...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6)
作为一部神学典籍,《圣经》也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本文从文本修辞、思想内容、文化和文学四个方面分析了《圣经》的经典文学特质。了解《圣经》的经典文学特质,对了解和欣赏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伍荣华 《学理论》2010,(25):177-178
许多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圣经》里接受了丰富的遗产。欧美伟大的文学著作充满了圣经的使用和暗示。正如西方学者所言:《圣经》的思想、观念、人物和用语是文学界里通行的"货币"。在当今文学界遭遇信仰危机、创作面临思想缺血的时代,对《圣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许圣元 《党政论坛》2011,(19):31-33
一、矫治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fi-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在当前社会阶层中表现为强势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居于强势地位,在话语权、受教育权、拥有社会资源、占有公共产品等方面愈来愈强,弱势群体在上述方面则愈来愈弱。  相似文献   

7.
要研究阿拉伯文化而不通晓《古兰经》,犹如想研究西方文化而不知道《圣经》一样,那是研究不好的。因为《古兰经》既是阿拉伯语文中第一部重要的典籍,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教的重要经典。《古兰经》对伊斯兰教的建立、发展和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思想、文化、社会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历来为西方宗教学术研究者重视。 正因为这样,我国伊斯兰教的著名学者马坚翻译的((古兰经))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古兰经))随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古兰经))的短章中译。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6)
通过列举说明在《圣经·创世纪》中历代主要人物的存活年龄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的文本叙述,试图以《圣经》原文为依据分析,总结出人物生存年龄变化的结点、原因、要表达的倾向等内容,推测《圣经》在写作时表达的关系、感情倾向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陈军伟 《学理论》2009,(18):22-23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把文化和文明视为“生命有机体”放在同一个有机过程来理解。他将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他认为文化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文化的成果——物质文明没什么意义。西方文明阶段特征是无神论的产生、清教精神的形成、理性主义的主导、伦理的社会主义、虚假民主政治、金钱的力量支配、技术与机器的威胁。他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进入“壮年”,已经定型,逐渐进入“没落”中。  相似文献   

10.
埃蒂耶纳·卡贝是法国十九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享有盛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他的代表作《伊加利亚旅行记》在工人和其它群众中发生过广泛的影响。人们尊称卡贝为“慈父”,赞誉《伊加利亚旅行记》是他们的“圣经”。卡贝的学说成为当时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派别,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大约在10年前,西方一家通讯社有个调查,当时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两部书,一部是《圣经》,一部是《列宁全集》。不管我们现在对这些“经典”的评价如何,但今天,道德滑坡是否与经典的失落有关呢?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哲学研究专家郭齐勇解释说:我们这里所说的经典,其实是指一个民族用以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道德资源。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文本意义上的,如《圣经》、《论语》等道德权威文章;一层是生命人格意义上的,如耶稣和孔子,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民族道德的示范。经典的失落,就是道德资源的失落。郭齐勇教授说,世界上的每一种文化,比如  相似文献   

12.
管丽红 《党政论坛》2013,(10):38-38
西方人眼中的吉利数字 西方人对3和7很喜欢,认为这两个数字包含着吉利。其中7是他们最喜欢的,因为西方人认为7表示完美、吉祥、幸福,有“luckyseven(幸运之七)、seventhheav-en(极乐世界)”的说法。西方的许多神话、传说中都多次出现了7这个数词。《圣经》上有关7的记载举不胜举: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和人类,规定第七日为安息日;上帝用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人类有七罪七罚;  相似文献   

13.
北京一家豪华酒店的走廊里,一阵轻轻的“阿门”声回响着,数十个年轻的中国人聚集在铺着米色地毯的会议室里聆听上帝的圣言。他们大多二十来岁,打扮非常时髦——女的穿着高筒靴,男的戴着时尚的针织帽子,塞在座位下面的皮包不是路易·威登就是普拉达。一位男子走上讲台说:“下面让我们阅读《约翰福音》。”于是传来一阵翻开《圣经》的沙沙声。这是北京星期五晚上的一个《圣经》学习班,也是越来越多富裕的中产阶级白领们的周末休闲选择。  相似文献   

14.
宋婕 《学理论》2009,(31):185-186
《威尼斯商人》和《陌上桑》是中西喜剧文学中杰出的代表,两部作品产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喜剧性的表现也颇有不同。本文从肯定型喜剧形象鲍西亚和罗敷中比较在不同文化下,女性不同的心理状态。从否定型喜剧形象夏洛克和使君分析中西方不同的喜剧定义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丑”的“滑稽”的反面角色。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的灵魂人物苏格拉底与希伯来民族的圣典<圣经·新约>中的耶稣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光辉的两个理想形象.旨在探寻原型批评理论视野下两者形象深层次上的共同点,从而找到植根于各自民族宗教、历史文化中的苏格拉底与耶稣形象之间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6.
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良效应。主要是: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即所谓“一俊遮百五”。在具体工作中,一些职工的某种特征和品质会像耀眼的光环把人笼罩起来,使人们对其优点加以“放大”,而对其缺点视而不见。这种效应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很容易为主观情感所左右,不利于开展工作。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上说:“让富有的更富有,让没有的更没有。”这种原因与结果之间正比例的“越来越”循环被称为马太效应。在思想工作中也有这种效应。如对一个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评价,常常和这个单位的经济效益挂起钩来,越…  相似文献   

17.
《理论视野》2007,(10):64-64
《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8期刊登王炳权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研讨会”综述》。报道说,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和教育部社科中心近期联合召开了“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要高度重视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两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慈善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鹏 《学理论》2010,(17):106-107
美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同基督教是密不可分的。美国的慈善思想主要来源于欧洲,除了古代希腊罗马的传统思想外,《圣经》中的慈善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而且中世纪基督教的慈善行为更给西方后世的慈善活动树立了典范。第一批移民就是抱着一种崇高的宗教信念来到北美大陆的,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欧洲的慈善思想。而且后世从事慈善事业的大多数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严格遵循《圣经》的原则,乐于捐赠。  相似文献   

19.
去冬入伍的新兵文化程度仍不容乐观编辑同志:贵刊1994年第45期在“读者·作者·编者”专栏,曾刊登我写的一篇《把好新兵文化关》的读者来信,并加了编后话。那么去冬入伍新兵的文化程度如何?近日笔者又到某部对3732名新兵进行调查,结果仍不容乐观。据档案记...  相似文献   

20.
鱼儿 《党政论坛》2012,(18):34-34
伊甸园苹果树 《圣经创世纪》中记载耶和华神把所造的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但亚当和夏娃受蛇的诱惑吃下智慧树上的苹果,被驱逐出“伊甸园”。从此,人类似乎便再也没有重返伊甸园。这个地上乐园成了人类最美好的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