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业院校囿于自身综合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均,办学传统和理念的行业性特征,与传统的政法类院校或综合大学相比,在法学专业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遇到诸多问题。面对行业院校法学专业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可通过领域法学的概念对行业院校特色法学专业进行框定,并以此对法学研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关系展开探析,继而以方法论为指导,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优质课程群的设置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提高行业院校法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优势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5)
法学专业的应用型教育转型是高等教育应用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应紧紧结合法学教育的本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法学应用型教育转型的目标、构建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实习模式、加强法律实务型师资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刘春兵 《学理论》2013,(17):235-237
我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地方院校应顺应国家法律人才培养政策导向,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实现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特色发展。地方院校制定以实务性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适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需要的优秀师资队伍,强化卓越法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适合地方院校发展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通过参与地方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完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评估机制,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论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职业决定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高校作为培养未来法律职业者的基地,应当积极适应法律职业的要求,对法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便于法律职业者职业道德素质的尽早养成.然而,目前高校法学教育普遍存在重学生法律专业知识教育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问题,这显然不利于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有效衔接,为此,有必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5.
韩颖梅  王鹏 《学理论》2013,(12):261-262
财经类院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比较高,作为财经类本科院校中的法学专业,必须与学术型的本科教育有所区别,必须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探讨的是将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合同法的教学中,将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内容予以归纳,分成几个教学模块,将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侧重于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6)
由于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和就业特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是就业偏好的相对集中,一方面是就业现状严峻,就业岗位紧缺。要想解决好目前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就业问题,就需要国家调整有些政策,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得到创新,突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应加强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改变当下大学生狭隘和固化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7.
如何培养法学专业大学生综合能力?如何把法学专业学习与社会司法实践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培养应用型司法人才?认为法学专业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较好的文体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2)
非法学专业大学生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培养一般的法律思维,这不论对于其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祖国的建设,都是必要的。但我国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整体基础法律思维状况不容乐观,对非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思维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其欠缺法律思维的原因,建议从重视课堂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在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实行普法资格证考试、加强法律实践等方面着手,培养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中的法律事务越来越多,需要法律人才的场合也越来越多.高校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对法学专业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法学专业教师从事的是实践性科学,陈旧的法学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必然趋势,对其培养途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哈书菊  曹熹 《学理论》2013,(33):222-223,233
从法学专业特点来看,实践能力是法学应用型人才素质的核心。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是解决法律应用型人才短缺问题的根本措施,有助于学生对法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高等法学教育应当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交流,并注重提高法学专业的实践效果,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健全法学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探讨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路径与对策,以使法学教育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李会龙 《学理论》2012,(25):203-205
在功利化和专业化的教学模式下,高校法学专业过多地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教育不论是对"社会人"的培养,还是对"法律人"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律师职业的性质和工作内容来看,法学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应以事业心、社会责任感和勇气魄力的培养为主。在具体方式上,既要注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理论教育,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相似文献   

12.
高职专升本学生法学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理论》2014,(32)
鉴于现行法学专业"专升本"学生的本科阶段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拟建议建立法学类专业高职教育体系从专科到本科的模式,以便于高职法学教育能够通向法律职业。同时,积极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使得高职教育体系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进入普通教育体系进行研究生层次知识的学习。  相似文献   

13.
与我军不同,美军培养初级指挥军官主要通过三所院校——陆军军官学校、海军军官学校和空军军官学校来完成。这三所院校在育人模式上,强调全面发展,实施"双专业"培养模式和"4+X"的组训模式,专业设置丰富多样,育人成绩斐然,对我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启示如下:必须加强教员队伍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注重科技文化素质渗透培养。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9)
法学专业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研究性学习有着独特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对其实施模式进行探讨极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提出了法学专业基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及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方法,以期对相关理论的完善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25)
工学结合模式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征,既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契机,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在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党员发展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罗毅 《各界》2007,(4):22-23
案例教学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既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更是一种带有全新理念的教学思想.法律基础是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学知识的课程,是依法治国方略在高校教育中的体现,在我国高校基础理论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非法学专业学生与法学专业学生在兴趣、阅历方面都存在差异性.这就需要法律基础教师采取更加灵活、生动、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并进行良好的道德培养.案例的生动、灵活恰恰能实现法律基础教育与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知识欠缺之间的平衡,达到法律基础教学的目的并配合"两课"教学的展开.  相似文献   

17.
普通话是现在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中国语言,从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目的着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对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标准。从社会对理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出发,结合理工科院校的特点提出了有效利用实习实践基地,发挥学科和平台优势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工程师培养三级递进式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共有五所"综合类"政法院校,60多年来他们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法律人才和众多的法学精英,为祖国法治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类"政法院校固有的本科生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毕业生质量与现代市场经济对应用型本科法律人才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文章在对"综合类"政法院校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提出了"综合类"政法院校如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29)
高校学生党员是我党新时期一支具有特殊地位的有生力量,培养与发展学生党员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是不断为我党输送新鲜血液的需要。高职高专教育逐渐转变为两年制("2+1"培养模式),给党建工作尤其是对学生党员的培养与教育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党员的培养模式:把严发展关、教育关;完善在"2+1"体制下的党员培养模式;使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体制与中学接轨;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