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文阐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概念,分析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收益分配问题是推进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的关键,而农民如何选择收益分配方式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实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湖北省武汉市12村523户农户进行抽样调查,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选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总收入水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分红稳定性对农户选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方式有负向影响;是否拥有投资性资产、村务公开评价、集体领导信任度评价和分红占收入比重对农户选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方式有正向影响;家庭人口数量、职业身份、集体土地运营及管理认知对农户选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方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地方政府、农民集体代理人、用地者和农民等利益相关主体机会主义行为所可能引发的各种预期风险必须予以重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风险预防机制主要从入市规范体系、入市土地交易平台、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4)
随着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征收暴露了诸多问题。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零星散布,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征收补偿制度势在必行。着眼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征收补偿的主要问题,从制度的主体设置、补偿的方式、范围、标准、程序规范等方面提出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征收补偿机制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票模式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庆城乡统筹试验区创新性地提出以地票模式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复垦耕地综合管理、置换指标调配使用、农户补偿补助、地票流转交易等主要做法的调研,表明试验区在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改进土地占补利用方式,建立耕地保护新模式,激活农村土地资本价值,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保障农民权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实效.就农民复垦主体地位确立,置换指标统筹使用,地票交易的制度设计、运行模式改进等进行了讨论,以期对深化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存在四种基本模式:"转权让利"、"保权让利"、规划区内外区别对待、农户主导的自发流转模式。从产权、经济发展、利益分配、社会保障等角度,对四种基本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分析基础上,总结经验启示。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宜倡导模式多元化,而"规划区内外区别对待"可作为重点模式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瞭望》2010,(35)
<正> 针对当前城市建设用地紧张而农村建设用地大量闲置的矛盾,许多地方政府积极运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文章"。但原本理应"双赢"的政策,由于横亘其间的利益扭曲而变味:无论是"宅基地换房"还是"土地换社保",一些地方政府专注于谋地的多,着眼于农民利益的少。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8.
<正>一、土地改革是重头戏土地明年要彻底释放活力。主要有三个方面:1.三权分置;2.两权抵押贷款试点;3.土地管理法修订;三权分置解决的是把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开,从而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释放土地活力的问题。而经营权独立出来以后,就可以作为抵押物拿到贷款,从而解决了农业资金问题。而土地管理法修订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  相似文献   

9.
集体建设用地如何走进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剑 《瞭望》2001,(23)
我国后备国土资源总量为1.2亿亩,而非过去所称的2亿亩,按60%垦殖率计算,只能开垦7200万亩耕地,但据粗略统计,我国集体建设用地总量在2.7亿亩左右,普遍存在低效利用的问题,这部分土地的挖潜,将是今后满足城乡建设用地需求的主要途径,因此,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10.
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都实验中,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可以分为集体组织主导和集体成员主导两种模式。集体组织主导模式的特征是农户参与、组织决策,农户通过分红等方式间接取得流转收益,具有低流转成本、高代理成本的特点;集体成员主导模式的特征是农户决策、组织确认,农户通过联建协议等形式直接取得流转收益,是一种高流转成本、低代理成本的路径。上述两种模式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政策启示:一是构造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流转市场;二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理顺收益分配关系;三是调整国土部门职能,强化土地用途管制。  相似文献   

11.
"我们村于2021年5月创办了壮美箱包加工有限公司,目前有20名员工,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广西北流市新圩镇河村党委书记陈家平介绍说,他们村通过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举措,使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了550万元. 近年来,北流市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土地征...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虽然在保护农民利益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但其在内容、形式和体系等方面都还存在有一定的缺陷,需要在明确承认物权平等原则、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益物权地位和流转权、完成农村土地的确权与权属登记、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围、建立以土地为基础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风险及防范的研究视域相对狭窄,分类应用性研究不足,深度系统剖析缺乏。提出深化研究的三方面建议:加强突破底线风险及防范研究,注重背离改革目标风险及防范研究,强化容易忽视的公有产权控制力削弱风险、抑制农业产业发展风险、共性和个性风险及其关系等三类风险及防范的分别研究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12,(16):13-13
关于土地制度改革。农用地转非农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问题,各地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试点实践,但由于长期方向性的制度还有待明晰,农村征地成为近几年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领域,成为城乡经济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需要下决心解决。同时这个问题又涉及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统一规划、建设用地供应、地方土地财政问题。进一步分析,让土地流转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培育我国几亿农民消费大市场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政策是我国在人地矛盾日趋紧张的情形下所做出的一种政策选择.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收益、政治收益和社会收益.政策主体,尤其是政府,会主动预测这些未来收益,从而形成推动政策运行的驱动力.运用精英主义理论、理性主义理论和官僚经济理论,对苏南W市推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政策模式隐含理论假设和价值寓意进行分析的结果,所得出的政府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政策驱动力结构和存在问题及引导机制方面的结论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是权利自由精神之体现,是权利主体的正义要求。应当对当前国家垄断土地出让一级市场进行反思,正确处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变更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破除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的制度藩篱和操作障碍,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统一科学的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法律法规,彻底解决地方立法涉嫌违反上位法的尴尬局面,力求在保障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17.
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问题是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从新民居建设的土地政策问题研究入手,结合对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中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建议:实施不同村庄分类发展,加强新民居建设用地规划;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制定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制度;创新节约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激励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行为。  相似文献   

18.
对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现有的土地制度框架下,我国广大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已普遍存在,流转方式多样,但这些流转多是农民一种自发的、无序的行为,存在着流转主体混乱,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现象.<决定>的出台为今后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指明了方向,为农民追求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将有力地推动农村规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速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农村治理模式如何实现现代转型已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阿旗积极探索建立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模式,并把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从集体资产承包、土地流转、产业项目等经营性事务,扩展到村级公益性事务、村民自治、党的组织建设等政治事务领域,为创新农村治理模式、推进基层民主政治改革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经验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6,(13)
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发育和开辟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逐步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流转机制。允许土地作为资产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使农户成为企业的股东,增强企业与农户的凝聚力。加快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立法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在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